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流重金属污染底泥的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我国部分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现状,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底泥重金属处理研究进展和成果,并详细阐述了重金属去除的生物修复法.同时,结合重金属污染因子去除效率、处理成本以及环境安全性等问题,笔者提出生物修复法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方法,今后的深入研究可能为河流底泥重金属的处理和后续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土壤重金属镉污染问题,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EDTA、柠檬酸、乙醇酸、氯化镁、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某地镉超标土壤的解吸作用,探究以上几种淋洗剂最佳去除浓度及液固比,并探究几种淋洗剂复配对土壤淋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镉的去除效果为EDTA(84%)>乙醇酸(71.02%)>氯化镁(59.45%)>柠檬酸(56.69%)>SDS(11.02%)。在液固比3时淋洗剂达到最佳淋洗效果。复配方案中EDTA与乙醇酸混合体积比为1︰2时达到最大值87.48%,与柠檬酸混合体积比为1︰1时达到85.91%,增强了EDTA的效果,与SDS混合则无明显影响。氯化镁与柠檬酸、乙醇酸复配效率分别可以达到81.5%、82.6%,与SDS混合则呈现轻微拮抗的效果。两种酸与SDS的混合淋洗剂虽未提高重金属去除率,但在调节土壤pH、节省酸用量上起到一定作用。综合淋洗效率及对土壤pH、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0.13 mol/L EDTA与1 mol/L柠檬酸在液固比3、混合体积比1︰1时达到最佳淋洗效率85.91%。试验结果可为利用柠檬酸与EDTA复配和氯化镁与两种小分子酸复配提高重金属在土壤介质中的解吸率提供参考,为污染土壤的治理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某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地质累积指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双桥河流域进行环境调查,采集了底泥样品,分析了重金属含量,应用地质累积指数对河流底泥进行了评价。其结果表明:汞的地质累积指数为-1.01~2.39,76.92%采样点为Ⅱ级,属于中度污染;铅的地质累积指数为-0.07~2.19,3.85%采样点达到Ⅲ级,属中度污染到强污染,65.38%采样点达到Ⅱ级,属中度污染;镉的地质累积指数为-0.32~1.55,30.77%采样点达到Ⅱ级,属中度污染,50.00%采样点达到Ⅰ级,属无污染到中度污染;铬、砷基本没有污染;铜、锌地质累积指数平均值为0≤Igeo<1,达到Ⅰ级,属于无污染到中度污染;汞、铅的污染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采用免烧结技术将重金属污染的底泥固化稳定化,在满足安全性的基础上,利用FeCl3对固化体改性,研究改性固化体吸附去除水中磷的性能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免烧结固化之后,当水泥掺量质量分数为40%,养护龄期28 d,Cd,Cu与Pb稳定化率达到92.5%,91.8%,99.5%;Cd,Cu和Pb的浸出浓度分别为1.00...  相似文献   

5.
底泥采样是指为了研究排入水体的重金属污染物在底泥中积累、分布、转化和迁移的规律,需要采集的底泥样品,目前市场上的底泥采样器主要包括活塞式柱状取样器、重力式柱状采集器和抓斗式采泥器.对虞河重金属底泥分布、污染厚度、污染因子及浓度等基本特征进行底泥采样,为后期污染现状勘查及疏浚工程提供工程依据.  相似文献   

6.
结合A 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生物淋滤与类芬顿反应以高效除去污染底泥中重金属.研究了15d生物淋滤周期中pH值和ORP的变化,以及重金属Cu,Zn,Pb和Cd的去除情况.经过2d生物淋滤处理后,反应体系pH值下降到2.5左右,此时向体系中加入5种不同剂量的H2O2(1 g/L,3 g/L,5 g/L,7 g/L,9 g/L),反应3h完成类芬顿反应.结果表明,生物淋滤过程中pH值呈现下降趋势,从5.0降低到2.0左右,并维持在2.0附近波动.ORP从250 mV上升到700 mV附近,然后保持在700 mV左右.污染底泥经过15d生物淋滤后,重金属去除率分别为:Cu为52.1%,Zn为65.8%,Pb为42.5%,Cd为83.25%.然而2d生物淋滤加3h类芬顿反应的最大金属去除率达到:Cu为59.8%,Zn为70.0%,Pb为52.7%和Cd为85.3%.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提高重金属的去除率,并大大缩短反应时间,从而提供了一种相对高效的去除底泥中重金属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镍钼厂砷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淋洗修复试验,选用柠檬酸、草酸、磷酸氢二胺、乙酸铵、氢氧化钠和抗坏血酸等淋洗剂对砷污染土壤进行单一及复合淋洗效果研究,针对淋洗次数、pH值和淋洗剂浓度等因素对淋洗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单一淋洗修复效果开展复合淋洗研究.试验数据表明:在同一浓度下,当淋洗时间为4 h,固液比为1∶10...  相似文献   

8.
在湘江长株潭段共采集了6个底泥样品,监测了Cu、Pb、Zn、Cd、Ni、Cr、As、Hg8种重金属元素,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湘江长株潭段底泥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湘江长株潭段底泥受重金属污染较严重,各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强至弱依次为Cd>Zn>Cu>Pb=Ni>Hg>As=Cr;金属污染物对湘江长株潭段构成的潜在生态危害由强至弱依次为Cd>Hg>Pd>Cu>Zn>As>Cr,其中Cd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对于评价效果,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所反映的情况有所差异,原因主要是参比体系及参比值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铬污染场地土壤中六价铬污染严重的问题,通过实验室测试硫酸亚铁、柠檬酸、复合淋洗剂、水等不同淋洗剂的淋洗效果,选用某公司研发的淋洗剂A进行修复,探讨了浓度、淋洗时间等对淋洗效果的影响,并根据试验结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实践表明,修复后,铬污染场地土壤中的铬、砷、锌、汞、镍等污染因子均达到标准管制值,各项污染因子去除率均在60%以上,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以某矿区的污染样品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土壤、中层土壤以及深层土壤,对各深度的土壤进行基本理化性质分析,并进行土柱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清水对土壤中铅、锌的淋洗效果不明显,淋洗率在10%以下;EDTA对污染土壤中铅、锌的最佳淋洗时间分别为8h和7h,去除率分别为32.21%和28.01%.达到最佳淋洗时间后,EDTA对土壤...  相似文献   

11.
重金属强化氰化浸金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越 《甘肃冶金》2007,29(4):49-51,56
本文以难浸硫化物金精矿、氧化物金矿和易浸硫化物金精矿为对象,进行了重金属强化浸金的技术及动力学研究。单独添加重金属时,对于氧化物金矿和易浸硫化物金精矿具有一定的强化效果,但对难浸硫化物金精矿强化作用并不明显。重金属和过氧化氢协同强化时,三种金矿的浸出速率都显著提高。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重金属和过氧化氢协同强化时,降低了表观活化能,提高了氰化钠的表观反应级数。  相似文献   

12.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贾广宁 《有色矿冶》2004,20(1):39-42
论述了重金属污染的来源、特点、及对动植物特别是人类健康的危害.并简述了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办法。  相似文献   

13.
邓彤  刘东 《稀有金属》2000,24(2):81-84
研究了高冰镍选择性氧化浸出产生的铜湘在常压氧气浸出过程中镍的溶解行为,考查了硫酸浓度、氯化物浓度、氧气流量及温度等参数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重贵金属冶金中的微生物技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介绍了利用微生物技术从低品位难处理铜矿、砷化钴矿、含砷金矿、含碳金矿、冶炼炉渣和含贵重金属废水中提取贵重金属的研究成果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以赣州市赣县王母渡镇东埠头钨矿矿区开采区、尾砂库、矿区附近河流沿岸及矿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该矿区污染土壤样本21个,采用王水消煮法对土壤样品进行处理,运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测定土壤样品中Pb、As、Hg、Cr、Cd、Zn、Cu、Ni的含量.选用修正的BCR法测定矿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As、Zn、Cr、Pb、Ni在外界条件影响下可转换为可交换态,矿区中残留选矿剂对重金属赋存形态的影响较大,As、Cd污染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用气浮法处理含重金属废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晓玲 《云南冶金》2000,29(4):38-40
研究了用气浮法处理含重金属废泊可能性、原理及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电解金属锰硫化除重金属的理论分析与生产实践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阐明了电解金属锰硫化除重金属的理论分析,论述了形成硫化物的平均pH值以及某些金属硫化物溶度积与温度(1/T)的关系,提供了生产实践中的硫化净化除杂的主要化学反应和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臭氧在金、银等金属浸出方面的应用与研究状况,臭氧可用于难浸金矿石的预处理,用于从矿石、精矿、尾矿及废料中强化浸出贵金属.指出臭氧在含碳金矿石、含铜金矿石预处理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ecovery of valuable metals, such as gold, silver, and copper, from the printed circuit boards of waste computers, using physical separation followed by leaching methods. Characterization studies revealed that resins and glass fibers were attached as grain together with base and precious metals. A hammer mill was employed as a second stage crusher to disintegrate the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he printed circuit board, thus improving the selectivity and recovery of metals. Separation studies using a laboratory-scale shaking table showed that 33% of the feed was removed as a light product and 96.8% of Au, 96.7% of Ag, and 97.7% of Cu were recovered in heavy fraction. Leaching the light fraction using 3 M H2SO4 and 0.33 M HNO3 at 80°C for two h resulted in greater than 90% extraction of Cu. Au and Ag were dissolved at room temperature with a leaching solution of 0.2 M S2O3 2-, 0.02 M CuSO4, and 0.2 M NH3.H2O, which provided a recovery of more than 59% of Au and 98% of Ag within eight h. Direct leaching tests using optimized conditions were also implemented on the crushed sample, and 45% of Au, 87.6% of Ag, and 70.8% of Cu were extracted.  相似文献   

20.
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重金属废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SRB)生长的影响因子,包括温度、碳源、培养体系中的含氧量等,探讨了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机理,概括了国内外关于利用硫酸盐还原菌处理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