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研究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为煤气调度部门提供了煤气优化分配的数学模型及其软件,具有操作方便,适应性强,运算速度快等特点。可用于制订各种煤气分配计划,预测未来煤气的供需情况,为煤气系统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在有条件时可在线使用,为在线控制煤气的优化分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钢铁联合企业副产煤气在煤气柜和自备电厂锅炉间的优化分配问题,就煤气柜的柜位控制、自备电厂锅炉燃料负荷变化、外购燃料价格变化等对操作成本的影响展开讨论,针对这些问题设置了相应的操作惩罚函数并建立了钢铁联合企业煤气供应系统优化分配数学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可知,煤气供需差距通过煤气柜和自备电厂锅炉之间的优化分配得到解决,减少了外购燃料的消耗,降低了锅炉燃料负荷的频繁变化,提高了发电效率,实现了煤气的零放散,使煤气供应系统安全、经济、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3.
高炉煤气和焦炉煤气是钢铁企业的重要二次能源。目前不少企业既存在着放散煤气的回收问题;又存在着给节约下来的煤气找出路的问题。做好煤气的合理分配和调度可以减少煤气放散,提高煤气综合利用率,对节能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有重要意义。在总结邢台钢铁厂煤气综合利用的实践和规划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企业煤气平衡和合理使用的指导思想,建议按煤气质量优劣分配用户,将煤气用户划分等级,搞好煤气调度以适应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煤气是钢铁企业最主要的二次能源,煤气资源利用率直接反映企业的能源利用水平。文章从煤气发生净化回收系统、煤气平衡输配系统、煤气消耗利用系统等方面,系统阐述了钢铁企业煤气系统全流程的诊断思路和方法,为全面掌握煤气系统实际状况,提高煤气资源利用效率提供技术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5.
1.前言 高炉煤气和焦炉煤气是钢铁联合企业的主要气体燃料。随着钢铁生产技术的进步,钢铁联合企业的副产煤气无论在产量、质量方面还是在分配使用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给本来已感煤气不足的企业更增加了困难。  相似文献   

6.
高炉煤气是钢铁企业生产中的主要能源,占企业煤气消耗的比例很大,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煤气系统的不平衡导致了生产不连续、以外购能源代替高炉煤气等许多问题。介绍了高炉煤气的回收利用现状,在分析公司高炉煤气系统状况的同时,总结和梳理了高炉煤气的平衡思路,只有稳定高炉煤气供应,才能减少外购能源的消耗,降低能源消费成本。合理平衡调配煤气资源,科学制定煤气供需之间的平衡对策,对发展钢铁生产、降低能源消耗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冶金企业煤气平衡中存在产出与消耗不平衡、稳压缓冲能力不足、煤气放散量较高等问题,通过动态调整煤气运行参数及系统管网压力,优化系统定修模式及煤气柜的运行方式,改变煤气系统供需格局变化,建立高炉短期休风期间的煤气平衡点等,减少了高、焦炉煤气放散率,实现经济效益1 110万元。  相似文献   

8.
热脏发生炉煤气在蓄热式加热炉上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卫红  许礼干 《工业炉》2004,26(2):27-29,32
概要论述了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特点及国内应用状况,介绍了蓄热式燃烧系统的结构与特点,重点阐述了采用热脏发生炉煤气加热炉的主要技术性能以及蓄热式加热炉供热分配、煤气系统、空气管路系统和排烟系统等设计特点。并且对蓄热式加热炉生产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措施及生产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实践表明,采用热脏发生炉煤气开发研制的蓄热式加热炉具有高效、优质、节能和低污染等诸多优点,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李冬梅 《铁合金》2013,44(2):42-44
为解决铁合金企业由于电炉煤气不稳定造成的燃气管网的压力波动,从加压机设计选取,加压站厂房的布置及安全等方面,阐述铁合金电炉煤气加压系统的设计,解决了铁合金企业煤气回收、输配系统中常见的问题,确保了企业节能减排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已有钢铁企业煤气优化调度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参数矩阵表征设备间的连接关系,以此构建煤气网络拓扑;针对混合煤气用户,建立了比较接近实际的煤气系统优化调度模型。某钢铁企业的简化煤气管网系统计算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煤气产生、分配、混合与消耗等环节,能同时对多种煤气在多个调度周期内进行优化调度,保障生产用户能量供应和热值要求,避免混合煤气用户的热值波动,充分利用缓冲用户的缓冲能力,减小煤气放散。  相似文献   

11.
钢铁企业物质流网络与能量流网络的协同优化是实现钢铁行业高层次系统节能的关键。钢铁企业在不同工况下煤气的富余量以及蒸汽和电力需求量不同,轧制工序(含加热炉)作为电力和煤气消耗大户,轧制计划的改变会影响能量流网络中能源介质的分配和调度。提出了钢铁流程物质流与能量流协同优化方法,在分时电价的条件下,利用启发式规则调度方法对一天内的轧制单元进行合理的排程,然后用线性规划方法以系统运行能源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钢铁企业煤气 蒸汽 电力系统不同工况下的耦合优化调度模型。通过LINGO求解出模型的最优解,得到了轧制单元的最优排程以及不同工况下煤气、蒸汽、电力的最优实时生产调度方案,用于指导实际生产。利用S钢厂实际数据进行实例分析,得出的调度方案可实现煤气 蒸汽 电力系统的最优化分配,系统运行的能源成本降低8.54%,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钢铁制造流程能源结构和能源转换特点,提出钢铁制造流程能量流优化的核心是煤的转换与煤气、余热等二次能源的回收利用问题。在《冶金流程工程学》等理论的指引下,提出钢铁制造流程煤基能量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具有功能涌现性,通过充分开发与利用其能源转换功能,并与其他行业及社会大系统进行耦合,可构建“钢铁、化工、燃气、氢气、电力、供热、供冷多联产系统”,将更有利于提高系统能源效率和价值,更好实现钢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钢铁企业高炉煤气系统科学准确的预测,可以为煤气的合理调度提供依据,对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煤气放散和环境污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钢铁企业高炉煤气系统设备工况复杂、煤气量波动频繁、难以准确预测的问题,依据小波分析方法、BP神经网络、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性质建立了基于数据驱动的高炉煤气的复合预测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高炉煤气系统生产计划和检修计划,对高炉煤气系统的产耗用户在不同工况下分别建立训练数据集,利用多组模型参数预测高炉煤气产生量、消耗量和缓冲量。利用某大型钢铁企业实际数据进行测试,该模型能够结合设备的实际生产工况变化,实现煤气的准确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小于4.95%,对变工况煤气系统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4.
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在钢铁厂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效率比常规电厂高10个百分点左右。适合钢铁厂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有单筒燃烧器和多筒燃烧器二种类型。容量应按钢铁厂富余煤气量呈正态分布的规律计算确定。文章还介绍了轴制.煤气预处理、电网联网等特殊问题。50MW左右的机组已有国产化的实例。  相似文献   

15.
对钢铁企业煤气安全事故进行研究,通过建立煤气在大气中的扩散模型,分析企业常见的泄漏、中毒、火灾、爆炸事故,为企业的煤气安全运行提供指导和借鉴,为其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南钢两座高炉 ,1座JN43 - 80型 42孔焦炉 ,在无气柜的情况下 ,对煤气平衡调度而开发的远程监控系统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面对当前钢铁企业产能过剩和严峻的环保形势,节能减排迫在眉睫。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是钢铁行业采取的节能减排重大举措。针对9E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控制系统MARKⅥe在钢铁企业煤气发电系统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进,保证了发电机组的高效稳定运行,提高了发电效率,确保了工艺介质的高效利用,在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钢铁企业二氧化碳减排技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继辉  程旭 《冶金能源》2012,(5):3-6,19
分析了以碳素流为主要载体的钢铁冶金过程排放二氧化碳的特点,指出了高炉长流程炼铁工艺的CO2减排应将铁前系统作为突破重点,并逐渐推广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短流程炼钢。钢铁企业烟气CO2减排应充分考虑其烟气特性,借鉴现有较为成熟的吸收法、吸附法等捕集技术,开发与钢铁生产工艺相结合的CO2捕集技术和装备。  相似文献   

19.
裴占宁 《冶金动力》2010,(5):31-32,44
针对钢铁企业的煤气压力管道设计的实际情况,根据《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TSG D1001-2009)以及相关的标准规范,对钢铁企业煤气管道压力管道级别的划分的依据和方法做了阐述,并得出钢铁企业中绝大多数煤气压力管道应划为GC2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对钢铁企业自备电厂的烟气余热资源及主要利用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选取的某典型案例,提出在锅炉尾部加装低温省煤器回收烟气余热加热凝结水设计改造方案,一方面回收了锅炉的排烟余热,另一方面提高了汽轮机抽汽效率,同时结合工程约束条件展开热经济性分析计算,对钢厂燃用煤气锅炉尾部烟气的余热回收利用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经改造后排烟温度降低近50℃,每年增加发电量约106.7万kW·h,折合节约购电资金100多万元,直接经济效益显著,对钢铁企业的余热利用系统的优化设计和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