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200系列不锈钢的市场和进口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我国不锈钢市场和进口整体状况 从不锈钢消费方面来看,1998年以前我国不锈钢消费状况较为平稳。表观消费量维持在70万t左右。1998年-2002年我国不锈钢消费出现跨越式增长,到2002年表观消费量达到320万t,2003年420万t,增长幅度达到6倍,表观消费量超过日本和美国的总和,继续保持世界消费量第一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2014年8月中国粗钢表观消费量(产量加上净进口量)较上年同期下降1.9%至6190万 t,今年1~8月表观消费量减少0.3%至5亿t。  相似文献   

3.
据智利铜业委员会年前公布的一份分析报告估计,2002年国际市场铜价平均为72美分/磅(折含1587.33美元/t)。预测2003年国际市场铜价平均将上升到76美分/磅(折含1675.51美元/t),上升5.56%。报告预计2002年智利铜产量将为461万/t,比2001年的474万吨减少13万t,下降2.75%,但仍居世界第一位。报告说,智利铜产量由1992年的199.3万t增至2001年的474万t,平均年递增10.5%。1992年,智利国营铜公司产铜量占智利铜总产量的60%,私营铜公司产量占40%…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预计,2015年我国四种基本金属表观消费量将达到4380万t。其中:铜830万t,铝2400万t,铅500万t,锌650万t。  相似文献   

5.
世界铜消费量增长速度放慢去年世界铜的消费量突破1000万t大关,今年增长速度将放慢。美国的铜锭消费量将增长1%,欧洲将增长3%,日本将仅增长2%。与此同时,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迅速.对铜的需求也快速增长。预计马来西亚和泰国今年铜的消费量将增长20%...  相似文献   

6.
《钢铁研究》2006,34(1):47-47
由于造船业、汽车业和制造业需求强劲,2006年韩国钢铁消费量将从2005年的4690万t增加到4740万t。其中,市场需求增幅量大的将是厚板,需求量将从2005年的770万t增至790万t,而钢棒的需求量有望从270万t增至280万t。由于其国内建筑业不景气,2006年钢筋消费量可能从2005年的970万t减少到930万t,型材将从380万t减少到370万t。  相似文献   

7.
日公司预测今年西方铜和锌的供求情况据日本矿业和金属公司预测,今年西方铜的供应量,包括从独联体和东欧的进口量,预计可达939万吨,比1993年的925万吨增长14万吨。公司预计,今年西方世界的铜消费量,将比去年的904万吨,增长16万吨,达到920万吨...  相似文献   

8.
张孝福 《不锈》2004,(2):9-11,16
近几年是我国不锈钢辉煌发展的时期。不锈钢生产结束了徘徊不前的局面,从2002年开始,不锈钢年产量超过100万t;我国不锈钢的表观消费量连年大幅增长,2001年表观消费量增长30%以上,达到230万t,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消费大国,2002年表观消费量增长40%以上,达到  相似文献   

9.
在受到全球经济放缓的冲击后,2009年中国铜消费量将为510万t左右。在2010年或将达到540万t铜。  相似文献   

10.
刘安 《宝钢技术》2005,(4):i0001
不锈钢是钢铁领域增长较快的品种,近50年来全球年均增长率达到6%,而普碳钢产量年复合增长率仅为2.9%。近年来中国不锈钢产业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如年表观消费量从1990年的26万t,跃升到2004年N445万t,超过日本和美国之和;年产量已达到230万t,已位居世界不锈钢生产大国行列。  相似文献   

11.
根据有关报导,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衰退,有色金属工业也处于不景气状态。1982年。世界矿产铜为778万吨,比1981年下降4.8%。消费量为700万吨,比上年下降约6%。美国是铜消费量最多的国家,其次为日本。1982年美国铜消费量减少到近7年来的最低水平,计170万吨。所以形成供过于求,导致铜市场呆滞,价格疲软。上年末世界铜库存量约120万吨  相似文献   

12.
前言 Foreword 国际铜业研究小组(ICSG)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铜的供求情况已经由2006年以前的供不应求逐步转变为过剩,并且供应过剩将继续扩大。其中,2006年全球精炼铜的供应过剩23万t。预计2007年全球精炼铜供应过剩量为11万t(约占铜总消费量的06%);而2008年全球铜供应过剩量扩大到25万t(约占铜总消费量的1.3%)。到2009年,全球铜供应过剩将继续扩大。  相似文献   

13.
王君 《世界有色金属》2003,(5):41-42,58
1产消量工业发展与科技进步,促使世界铜及铜合金轧制品的产量与消费量在2002年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根据CRU的最新统计数据分析,2002年世界铜及铜合金轧制品的产量与消费量分别达到825.5万t及824.6万t,与2001年相比分别提高了2.5%和2.4%。从地区情况来看,欧洲虽然仍是目前世界上铜及铜合金轧制品生产的最大地区,但是该地区2002年的产量却比2001年下降了2.2%,即降至325.4万t;并且消费量也同比减少了3.1%,只有289.7万t。与此同时,亚洲的产量和消费量增长迅速,目前已成为世界上铜及铜合金轧制品消费的最大地区,2002年的总消费量达到325.4万t,即…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主要钢材需求国家和地区,2000年重新呈现钢材需求增长势头。2000年世界表观钢材消费量约为7.52亿吨,比1999年增加4000万吨,增长5.8%。预计2001年世界钢材表观消费量将同2000年水平持平。到2005年世界钢材表观消费量预测将达到8.30亿吨,这意味着到2005年之前钢材表观消费量年平均增长率将为2%。一、世界钢材需求短期预测据国际钢铁协会统计,1997年世界钢材表观消费量比1996年增加4000万吨,达到6.94亿吨。到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世界钢材表观消费量比1997年下降2000万吨。1999年,因中国大陆钢材表观消费量增加1700万吨,韩国钢材表观…  相似文献   

15.
国际动态     
《中国金属通报》2011,(24):14-15
全球前4月铜市供应过剩116,900吨世界金属统计局(WBMS)6月22日公布,今年前4个月全球铜市供应过剩116,900吨。而2010年过剩40,000吨。WBMS称,今年1-4月期间,全球铜市消费量为624.9万吨,2010年全年为1912万吨。今年前4个月中国表观消费量较上年同期的226.1万吨减少17.0万吨,其占到全球需求的36%。2011年1-4月,全球精炼铜产量较上年同期增长1.3%,至637万吨。同时期中国产量增加152,000吨。  相似文献   

16.
行业简讯     
《世界有色金属》2013,(8):12-15
1~5月全球铜市供应过剩26.49万吨世界金属统计局(WBMS)日前公布报告称,2013年1~5月全球铜市供应过剩26.49万吨。2012年1~5月全球铜市供应短缺27.89万吨,2012年全年供应过剩7.09万吨。1~5月全球铜消费量减少1.0%至851.7万吨。同期,中国表观消费量减少1.8%,至362万吨。1~5月全球精炼铜产量同比增长5.5%,至878.2万吨,因中国和美国产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包钢科技》2009,35(6):59-59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称,预计2009年中国粗钢生产和表观消费量均将创出历史新高。中钢协预计,今年全年国内粗钢生产和表观消费量均将超过5.65亿t。中国去年生产粗钢5亿t,占全球粗钢总产量的38%。  相似文献   

18.
节后铜市全线飘红,多数人认为“牛年铜市,牛气冲天”。业内人士经过各方面分析,认为今年钢市不能过分乐观,仍应以择高抛空为主。从国际铜市供求分析,1997年西方国家精铜产量将达1065万t,同期比增长6.9%,即净增加69万t;精铜消费将达1080万t,同期比增长2.8o,即净增加30万t;西方国家按1996年进出口精铜水平计,可净进口犯万t铜,供需过剩可达35万t,1997年底西方国家全社会库存量将达到100万t。由于即将开工的工厂生产能力和计划都是有目共睹的,产量增加应该比较准确,如国内铜都铜业公司和沈阳冶炼厂1997年增加精铜生产能力各5…  相似文献   

19.
李成 《不锈》2005,(2):1-2
近年来,中国不锈钢的快速发展,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从2001年开始表观消费量连续四年保持世界第一的水平,超过美国与日本的消费之和,2004年不锈钢表观消费总量447万t,约占全球总消费量的23%;人均不锈钢消费量达到3.4kg(2004年),跃居发展中国家最前列;不锈钢的消费仍以进口为主,自1999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不锈钢第一进口大国,  相似文献   

20.
《中国金属通报》2011,(24):14-14
世界金属统计局(WBMS)6月22日公布,今年前4个月全球铜市供应过剩116,900吨。而2010年过剩40,000吨。WBMS称,今年1—4月期间,全球铜市消费量为624.9万吨,2010年全年为1912万吨。今年前4个月中国表观消费量较上年同期的226.1万吨减少17.0万吨,其占到全球需求的36%。2011年1—4月,全球精炼铜产量较上年同期增长1.3%,至637万吨。同时期中国产量增加152,000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