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硬度对装甲钢板抗弹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借助用53式7.62mm WO-109C穿甲燃烧弹垂直撞击10mm厚、硬度为HRC44-56的Cr-Ni-Mo装甲钢板的穿甲试验研究了高硬度及超高硬度状态下硬度对装甲钢板抗弹性能的影响。观察分析弹坑形貌发现,装甲钢板材料力学性能的改变导致了穿甲机理的变化。一方面,硬度升高,增加弹丸开坑所消耗的能量,提高弹丸消耗的塑性扩孔功,且当硬度超过一定值时,弹丸可能发生破碎,从而有利于抗弹性能的提高。另一方面,硬度升高,导致绝热剪切临界失稳应变降低,易诱发冲塞破坏,而且塑性与韧性降低,可能导致背面盘状崩落破坏,从而使抗弹性能下降。在本试验弹靶体系下,上述两方面相反作用的结果导致装甲钢板背面强度极限基本上不随硬度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2.
3.
选取685、Armox 500T产品与装甲防弹用钢板BTP500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包钢生产的装甲防弹用钢板BTP500显微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原始奥氏体晶粒细小,平均晶粒尺寸为10.5μm,且晶粒大小均匀。BTP500钢板的硬度(HBW)平均值在291~296之间,比685钢板平均值高出30左右。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完全达到Armox 500T防护钢板的水平,-40℃低温冲击吸收功平均值为51.6 J,高于Armox 500T的冲击吸收功。BTP500钢板在厚度较薄的情况下仍具有良好的抗弹性能,为装甲车辆轻量化提供了理想的防护材料。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弹丸高速冲击条件下不同洁净度的40CrNi2Mo钢板的抗弹性能,利用12.7 mm穿甲燃烧弹对抗拉强度分别为800和1 200 MPa级的钢板进行抗弹性能测试。通过观察不同强度钢板出现的损伤形貌,评定背面强度极限,分析了穿甲机制。结果表明:抗拉强度为800 MPa级的钢板在弹丸冲击过程中以塑性扩孔方式侵彻,抗弹性能随着强度升高而提高,与洁净度关系不大。抗拉强度为1 200 MPa级的钢板,弹丸冲击过程中因钢板较低的绝热剪切临界失稳应变而出现绝热剪切;由于塑韧性较低,低洁净度钢板阻止绝热剪切引发裂纹扩展的能力较弱,因此形成与绝热剪切相关的裂纹,导致抗弹性能降低;高洁净度钢板抗弹性能相对较高,因背面出现剪切裂纹而失效,此裂纹与绝热剪切无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底推式105 mm长杆穿甲模拟弹,对厚度为45 mm的高强度低成本Ti5322合金靶板开展了终点弹道侵彻实验,研究了该合金的抗弹性能与抗弹机理,并探究了合金的典型抗弹效应——倾角效应。结果表明,Ti5322合金的质量防护系数为1.80,空间防护系数为1.02。Ti5322合金的损伤机制和抗弹机理是通过自身的绝热剪切局域化行为实现的。这种绝热剪切局域化行为,一方面通过靶板的变形破碎协调了弹体侵入过程的挤凿作用;另一方面,弹靶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弹靶互侵蚀行为有效地消耗了弹体动能。  相似文献   

6.
透明防弹装甲的抗弹效能与透明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多层异质材料的结构设计密切相关,镁铝尖晶石(MgAl2O4)透明陶瓷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高性能防弹透明材料。本文采用万能试验机和霍普金森杆,研究了MgAl2O4透明陶瓷的静动态力学响应行为,并确定了考虑应变率效应、带有损伤的Johnson-Holmquist 2 (JH-2)本构方程。建立了MgAl2O4透明陶瓷/无机玻璃/聚碳酸酯层合结构的有限元模型,以12.7 mm穿燃弹为侵彻元,采用LS-DYNA软件计算了上述层合结构的抗弹性能与MgAl2O4透明陶瓷厚度和透明陶瓷/无机玻璃厚度比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阈值范围内,MgAl2O4透明陶瓷防弹装甲的抗弹性能与透明陶瓷厚度呈正相关;在面密度一定的前提下,随透明陶瓷/无机玻璃厚度比值增加,该复合结构的抗弹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设计钢/Al2O3陶瓷/钢轻型复合装甲板,结合薄板冲塞的极限速度方程与Florence模型建立了钢/Al2O3陶瓷/钢轻型复合装甲板的抗弹极限速度预测模型.根据模型,分析了不同面板、背板及陶瓷厚度组合对钢/Al2O3陶瓷/钢轻型复合装甲板抗弹极限速度的影响,并通过7.62mm普通钢芯弹侵彻钢/Al2O3陶瓷/钢复合装甲板试样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钢面板厚度小于1.0mm时,复合板抗弹极限速度计算值和实验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在15%以下,陶瓷芯与钢背板的厚度比保持在1.5~4.5之间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国内外装甲钛合金的研究现状,主要论述了抗弹性能及抗毁伤机理、附加装甲结构单元技术、应用基础研究等;介绍了抗弹性能考核评价及板材验收规范,主要包括抗弹性能考核评价方法、抗弹性能指标体系建立、板材验收标准制定情况等。通过对装甲钛合金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加深人们对装甲钛合金材料和应用技术的理解,推动装甲钛合金材料的工程化应用。在进一步论述装甲钛合金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装甲钛合金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开展了高强度低成本Ti5322钛合金的抗弹性能及其抗弹机理研究,通过采用底推105长杆形穿甲模拟弹丸,对厚度为45mm的均质Ti5322钛合金靶板开展终点弹道侵彻实验,研究了高强度低成本Ti5322钛合金在长杆形穿甲弹丸侵彻条件下的抗弹性能及其抗弹机理,并探究了该低成本钛合金的典型抗弹效应:倾角效应。结果表明,高强度低成本Ti5322钛合金的质量防护系数高达1.80,和均质装甲钢相比提高了80%;其空间防护系数和均质装甲钢相当,约为1.02。结合损伤后靶板的宏微观损伤分析,发现:在长杆形穿甲弹丸的侵彻条件下,高强度低成本Ti5322钛合金的损伤机制和抗弹机理是通过自身的绝热剪切局域化行为实现的;这种Ti5322钛合金靶板的绝热剪切局域化行为,一方面,通过靶板的变形破碎协调了弹体侵入过程的挤凿作用;另一方面,弹靶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弹靶互侵蚀行为有效的消耗了弹体动能。对高强度低成本Ti5322钛合金倾角效应的研究发现,在长杆形穿甲弹丸的侵彻条件下,Ti5322钛合金的倾角效应表现为正效应,这是因为,随着弹丸侵彻角度的增大,在弹靶作用初期就发生了严重的弹靶互侵蚀行为。  相似文献   

10.
11.
影响合金化热镀锌钢板成形性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金化热镀锌钢板的成形性既取决于基体钢板的特性,也决定于镀层本身的成分和结构。本文综述了以上两方面因素对合金化热镀锌钢板成形性的影响特点及其作用机理,同时也讨论了热镀锌工艺条件对镀层组织结构以及成形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2.
秦秀英  郭荣秀 《宽厚板》1999,5(5):37-38
本文简要介绍了提高中厚船板合格率的重要意义,重点介绍了影响船板合格率的因素及采用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介绍船板的技术特点,对影响船板轧成率的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介绍提高船板轧成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高磊  杨玉  马明 《鞍钢技术》2016,(5):53-56
针对65Mn钢圆锯片淬火后硬度不均现象进行了研究。对锯片的化学成分、原始组织及淬火后的组织和硬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钢板化学成分满足标准要求,但存在明显的带状偏析,分析认为带状偏析是造成65Mn锯片淬火硬度不均匀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厚板裂纹影响因素分析及预防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裂纹是中厚板废品和不良品的主要构成部分,是降低质量指标和经济效益、影响用户使用性能的质量缺陷。通过现场试验和数理统计,对中厚板裂纹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和深入探讨,改善冶金工艺、优化再加热工艺和轧制规范,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减缓裂纹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侯登义 《宽厚板》2012,18(5):10-13
对不同时效条件下的1 200 MPa级海洋工程用钢板进行力学试验和组织分析,发现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硬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证明400℃是最佳时效温度。通过对析出物进行电镜和能谱分析,发现ε-Cu颗粒、Nb和Ti的碳氮化物析出相弥散在基体,并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颗粒减少,间距增大。  相似文献   

17.
对马钢生产的高强度船板拉力分层样,进行了断口形貌和组织形貌观察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板材中心带状珠光体严重,并有长条状MnS和Nb颗粒分布,试样中心区域塑性较差,断口中心区域为解理断裂,检验结果为分析分层原因,改善产品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残极率是ISA法铜电解精炼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残极率的高低,可体现出生产工艺的先进性、及生产管理水平,同时影响整个公司的吨铜加工成本。本文主要介绍了ISA法铜电解精炼影响残极率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对残极率的影响,同时提出改进措施,降低残极率。  相似文献   

19.
Investigation of Factors Affecting Vertical Drain Behavior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om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vertical drain behavior were investigated by laboratory tests as well as by back-analyses of test embankments on vertical drain improved subsoil at Saga Airport, Saga, Japan. Based on th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suggestions are made on determining the design parameters for vertical drain improvement. For the discharge capacity test of a prefabricated vertical drain, confining the drain in clay is essential. Also, due to the creep of the filter and the clogging caused by the fine particles entering the drainage channel, the long-term discharge capacity i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e short-term one, and thi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design. For smear effect, a new equation is proposed for determining the ratio of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the natural subsoil to that of the smear zone, which considers the fact that laboratory tests normally underestimate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natural deposits. Regarding the effect of the sand mat, the numerical analysis results in this study show that if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sand is larger than 10?4 m∕s, the assumption of a free drainage condition in the sand mat may not result in significant error. Finally, a methodology of predicting the behavior of vertical drain improved subsoil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