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林语堂的翻译活动前后跨越了半个世纪,历经了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美国20世纪50年代"反文化"运动和现代性的冲击.他的译品,就犹如他的创作一样,带有鲜明的中西合璧的文化色彩.林语堂通过通俗的艺术方法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在西方文化世界的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由林语堂编译的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中文名<孔子的智慧>)较为完整地表达了林语堂的孔子观,也系统地向西方介绍了儒家学说,对促进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林语堂的翻译思想、The Wisdom of Confucius的编译内容、林语堂<论语>的英译本都具有深刻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主体因素会不可避免地在其翻译活动中有所彰显.在此以翻译大家林语堂做为研究对象,对其人生哲学、文化态度和审美情趣等主观因素在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中的重要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严复(1853-1921),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他是近代将西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说和自然科学、哲学的理论知识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他翻译有赫胥黎的<天演论>等著作,被称为近代中国"第一译手".他提出的"译事三难"(即"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是晚清以来中国翻译及翻译文学理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命题.它既是严复翻译经验的精炼的总结,也相当程度地揭示和概括了翻译活动的本质规律.在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翻译理论中,没有哪一种学说像"信、达、雅"一样具有如此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译事三难"信、达、雅"--中国译坛人人皆知,但自其诞生百余年来,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本文列举了中国翻译界时此标准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信、达、雅"作为一种翻译标准合情合理,无可厚非.并通过分析该标准对中国译论和翻译实践的影响,得出该标准即使在译论"百花齐放"的今天其仍会独领风骚,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的英文作品<京华烟云>包含了部分中国诗词佳句的翻泽,可视为翻译实践的范本.以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为视角,探析诗词的翻译,有助于了解林语堂英文作品的翻译特点及其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一直被誉为"中西文化之问的游者",林语堂凭借其精湛的中西语言功底和对中西文化的通晓,将中国古典文化译介到西方社会,促进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接受.因此将在异质文化融合的视角下,以林语堂的小品文翻译为个案研究对象,探讨林语堂在东学西渐过程中发挥的积极的文化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7.
尽管内涵外延模糊不清且存在种种争议,"国学"概念从上世纪末开始直到今天不断被热炒则是不争的事实.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对"国学"都表现出了日益浓厚的兴趣.在政府、媒体、出版机构以及各类教育机构的推导下,从由中央级媒体直播、政府高官主持的祭孔、祭祖大典,到各级媒体收视率不让综艺节目的国学讲座的热播、平面、网络媒体的积极参与,再到由出版机构以丛书形式出版的各种普及性国学类图书的热销,从包括国内知名高校在内的各类办学机构纷纷举办国学院、国学班,再到一些中小学校纷纷开设国学实验课程,乃至学龄前儿童的读经诵经活动的蔚然成风……凡此种种社会文化现象,用"国学热"一词来概括显然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之后,更多学者开始注重超文本因素对翻译行为的影响.本文拟从意识形态角度对林语堂先生首个汉译本进行研究,希望能为谊书今后的复译提供一定参考价值,促进翻译文学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莫纳·贝克将叙事理论引入翻译研究,并提出翻译叙事观这一新的理论视角,并引入"框架"这一概念将翻译与叙事联系起来.叙事在此指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日常故事,她认为译者解析原文本中的叙事这一过程即是进行"框定"的过程.通过分析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时对原文叙事的准确传达,指出译者在翻译叙事丰富的作品时应灵活采用各种框架对叙事进行设定,据此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以达到准确传递源语叙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翻译作为各国人民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翻译学本身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翻译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学的层面上,而应进一步深入了解.发掘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从而更加准确理解语言内涵.于是近年来,翻译学的重点逐渐转移到文化层面,关于翻译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开始盛行,"文化转向"概念被广泛接受."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这句话的重点在一个"心"字."心"在<文心雕龙>整部书中是个重要的概念,心是美的,结合整部<文心>来说,心美哉何处呢?本文主要论述<文心雕龙>中"心"这一个带有浓厚中国色彩的字的翻译,从文化转向背景出发,分析了在各种语境下"心"的准确理解和翻译,强调了背景文化知识在翻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文学翻译中"信"与"达"的关系,介绍了钱钟书关于林译小说的"讹"的论述.认为翻译在实现"达"的过程中,"信"是基础,"讹"是补充.文学翻译中恰到好处的"讹",有利于实现"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这一理论自从问世以来就受到文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翻译研究派的重视.文学翻译的产出和接受有着"陌生化"审美可以构建的意义之处.本文以"陌生化"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具体语言实例来分析文学语言在语音、语义、语符三个层面的"陌生化"审美构建及文学翻译中译者对"陌生化"审美的再现,并进一步阐释"陌生化"的审美构建与再现必须适"度"而止.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它的艺术美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的范畴.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在形态和句法方面二者存在很大差异.直译和意译是重要的翻译理论和基本的研究主题.在英、汉互译中它们是两种重要的不同的翻译方法,但都注重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各有所长,密不可分,都有其各自的功能,二者缺一不可.由"胸有成竹"及一些短语句子的翻译我们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4.
季羡林先生曾形象地利用古人关于橘和枳的论述来阐述文学作品只具有有限的可译性.他认为文学作品的"意味"基本不可译.这一现象有诸多原因:译文难以同时做到"信、达、雅";部分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难以复制;东、西方人思维方式不同;汉语结构相对模糊;中国人好"炼"字;中国诗歌与禅趣密切相联等.该观点描述了翻译学的一个普遍规律,支持了文学翻译应追求神似的观点,并强调了反复推敲译文词句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作为诗人,郭沫若不但是中国新诗的莫基人,而且在中外诗论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诗歌创作的见解.作为诗歌翻译家,他就诗歌翻译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韵译"、"创作论"、"共鸣说"和"以诗译诗"等诗歌翻译理论;在实践上有感而译,作译并举,译诗形式丰富多彩.译诗的音乐性特别强.因此,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诗人译诗、知行合一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主要分析商标的零翻译策略,梳理其中直接音译法、优化音译法、转译法和移植法等具体翻译技巧,认为零翻译策略虽然使商标的源语信息向的语的传输为零,但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是一种"无为而治";零翻译对于商标的国际流通不可或缺,是一种"无招胜有招"的商标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许师傅因身体原因,平时户外活动都是坐在轮椅上.他所在的小区建了一个中心花园,并且开辟了一个篮球场大小的运动场地供大家休闲健身.虽然小区中心花园和运动场地上每天人头攒动,充满欢声笑语,许师傅却难以置身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坡道可以进入中心花园和运动场地.  相似文献   

18.
人们对日常较为熟悉的表达不太谨慎,所以常常出现理解错误,翻译时亦如此."shakeone's head"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短语,但在<大卫·科波菲尔>的不同译本中,它却有着不同的译文、有些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思.从对等性的角度讲,正确的译文只有一个,它不可能同时是两个意思完全相反的译文.通过对比研究,"shake one's head"应翻译为"点头",探其原因,应与句子含否定意义有关.  相似文献   

19.
打工"老头"     
杨青是一家工厂里年纪最大的打工仔,因为他长一脸络缌胡,长得粗,年龄又大出大家好几岁,理个平头,工友们就封他个绰号"老头".··记得"老头"刚进厂的时候,不太跟人讲话,下了班便往床上一靠,抽着闷烟,眼睛出神地盯着天花板.··  相似文献   

20.
一个让人心疼的孩子,一个让人痛心的故事.陈陈是个性格极其内向的男孩子,平日里极少与同学说话.每当我要与他交流时,他便低着头,身子使劲倚着墙,好像要把自己"塞进"墙里,也好像在拼命找个依靠,你根本听不清他的声音,只能通过嘴唇的动作来判断他的反应.每天放学这孩子收拾东西的时候拖拖拉拉,总是催了一次又一次他才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可每天上学时他总是第一个进教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