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西沙群岛土壤环境的质量状况和特征.[方法]通过对西沙群岛各岛采集土样的分析检测,分析了西沙群岛土壤环境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西沙群岛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的机械组成以砂粒为主,粉粒和粘粒含量很低.各元素含量差异较大,空间分布不均衡.永兴岛机场附近土壤中Cd 超标严重,超标倍数达1.00.赵述岛Se 超标倍数达5.20,对岛屿的土壤环境造成污染.[结论]该研究为南海诸岛的其他海岛土壤环境质量和特征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临汾盆地褐土剖面磁化率与粒度垂直变化特征及相关性.[方法]在临汾市尧都区农田取120 cm深的土壤剖面,每5 cm连续采样,对所取的24个土样进行磁化率和粒度的分析.[结果]磁化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50 μm粒级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10~50、1~10、<1 μm粒级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增.地表以下0~30 cm为砂土,30~120 cm为粉土.磁化率与1~10、<1 μm粒级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50 μm粒级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10~50 μm粒级含量不相关.频率依赖系数XFD1.0与>50 μm粒级含量呈负相关,与10~50、1~10、<1 μm的粒级含量呈正相关;XFD0.1与10~50 μm粒级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50 μm粒级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磁性颗粒主要赋存于粗颗粒物质中;磁化率及粒度对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栗叶栗果与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形态的关系.[方法]同时采用有效态和欧共体BCR三步提取法对燕山山区板栗土壤0~20和20~40 cm土层中Fe、Mn、Zn、Cu的各形态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板栗的生物吸收系数以及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形态与栗叶和栗果中矿质营养的关系.[结果]栗叶对Mn的生物吸收系数高于其他元素,栗果对Zn的生物吸收系数较大.运用营养元素赋存形态能更好地揭示板栗土壤中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可用0~20 cm土层弱酸提取态Mn以及20~40 cm土层的弱酸提取态Fe、Zn来判断板栗叶相应元素的营养状况.栗果中Mn、Cu、Zn的含量受到土壤中元素形态间交互作用的影响.[结论]为监测板栗生长、合理施肥、提高板栗产量和品质以及维护板栗林区生态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农村公路交通污染对水稻土壤的影响程度.[方法]以距离公路10、50、200 m的盆栽水稻为研究对象,探讨公路交通污染对水稻土壤微生物种群和数量的影响.[结果]拔节期:在0~10 cm的土壤中,距离公路10和50 m的微生物数量明显少于距离公路200 m的.灌浆期:3个点的不同土层中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高于拔节期,且在距离公路50 m的0~10 cm土层中微生物的数量对比拔节期明显上升.成熟期:0~10 cm土层中,相比灌浆期,距离公路10m的微生物数量有所提升,距离公路50m的有所下降;10~20 cm土层中,微生物数量比灌浆期有所上升.而在距离公路200 m的各个土层中的微生物数量受交通污染影响不明显.[结论]从土壤的不同深度来看,交通污染对土壤表层微生物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交通污染物逐渐向土壤深处迁移,开始对内层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产生影响;从离公路的不同距离来看,距离公路50、10、200 m的试验点受交通污染影响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   

5.
颗粒粒度分布对土壤水分运动和溶质迁移,以及水土流失有重要影响. 利用水洗分筛和激光粒度分析技术研究了江西赣县姜窝子稀土矿土壤颗粒粒度并探讨了土壤颗粒粒度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规律. 研究表明,姜窝子稀土矿山土壤颗粒粒度分布受风化程度、颗粒垂向迁移因素的影响,呈如下分布:①离子型稀土矿土壤颗粒按直径分为粗、细、粉、黏粒结构,且土壤粗颗粒以石英为主,稀土矿土壤颗粒粒度呈驼峰式分布,即粒径在粗颗粒( > 2 mm) 和黏粒( < 0.075 mm)含量较高,粒径在细、粉粒(0.075~2 mm)含量相对较低;②受风化程度和颗粒垂向迁移的影响,稀土矿土壤细、黏粒组分的含量随深度增大呈先升后降的曲线形态;③黏粒( < 0.075 mm)激光粒度分析表明,颗粒分布随粒径的大小变化与粒径大于0.075 mm的颗粒在深度上的分布相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期滴灌施肥汁荔枝(Litchi chinens)根系生长分布及荔枝园不同土层土壤pH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追肥包括CO(NH2)2、KCI和MgsO4 等,均通过滴灌施肥系统施入,主要施肥时期为每年荔枝的秋梢期、花期和结果期前后;过磷酸钙、花生麸及鸡龚等则以基肥的形式沿树冠滴水线沟施.[结果]滴灌施肥能显著促进荔枝根系的生长,增加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积,连续6年滴灌施肥后滴灌施肥区土体中的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分别为非滴灌区的2.29、2.17和2.25倍.荔枝根系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但滴灌施肥区和非滴灌区在0~20和20~40 cm土层中的根系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滴灌施肥更有利于根系向土壤深层生长分布.长期滴灌施肥条件下,荔枝园土壤酸化明显,与非滴灌区相比,滴灌施肥区在10~20 cm土层土壤pH的降幅最大,达到1.47个单位.[结论]该研究可为滴灌施肥技术在荔枝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了土壤特性时保水剂吸水性能的影响.[方法]分别测试了聚丙烯酸钠系高分子保水剂在不同pH、不同土质土壤中的吸水倍率.[结果]保水剂的吸水倍率随着土壤pH和土质变化而发生变化.在pH为7.0左右,达到最大.黏粒、有机质含量越高吸水倍率越低.吸水初期,吸水倍率主要受土壤孔隙特性的影响;随着吸水时间的加长,土壤溶液中离子交换量增大,吸水倍率逐渐下降.[结论]揭示了不同pH、土质对保水剂吸水性能的影响机理,为高效应用保水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鲜少研究黏粒含量对粉土地震液化的影响机制,首先抽象得出了粉土概化模型:砂粒、粉粒等刚性颗粒组成了粉土的骨架结构,黏土矿物为片状颗粒填充于骨架孔隙之间,通过微元受力分析得出:粉土中的粒状颗粒受到支撑力、接触摩阻力、胶结力及孔隙水压力等作用,土体的抗剪强度来源于接触摩阻力、胶结力。分析了粉土液化性能、动孔隙水压随黏粒含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黏粒含量增加,粉土的抗液化性能增强;动孔隙水压初期受黏粒含量影响较小,中期随黏粒含量增加,增速变大。黏粒增加对粉土抗液化效应(表现为黏聚力增大)大于其促进液化的效应(表现为动孔隙水压增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了太湖地区3种类型土壤黄泥土、乌沙土和乌栅土的供氮能力,以期为太湖地区的氮肥合理施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好气培养法、淹水密闭培养法、化学提取法.[结果]好气条件下,黄泥土的氮矿化量最高,其次为乌栅土,乌沙土最低,乌栅土20~60 cm土层土壤供氮量占0~60 cm土层的40%左右.淹水条件下,土壤的氮矿化量依次为乌栅土>黄泥土>乌沙土,乌栅土全层土壤供氮量主要来自0~20 cm土层.黄泥土和乌沙土的无氮区水稻产量和水稻吸氮量在0.05水平显著高于乌栅土.3种土壤酸解氮、碱解氮和热氯化钾提取氮的大小顺序依次为乌栅土>黄泥土>乌沙土,各化学提取法指标都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结论]各项化学提取法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氮素矿化的难易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剖面分布的影响.[方法]对北运河下游武清区土壤取样,测定土壤养分(pH、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土壤机械组成,结合武清区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机械组成有一定的影响,土壤剖面养分含量变化趋势为: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基本上呈抛"S"形分布,速效钾呈"U"形分布,而有效磷含量呈直线下降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耕层养分差异较明显.[结论]有效磷、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具有一定的表聚性,以有效磷含量最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沉积物对铀的吸附行为是铀在河流中迁移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揭示其吸附规律对河流水体污染防治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临水河河流沉积物对铀的吸附机制,采用静态吸附试验,分析吸附时间、pH、铀初始浓度、离子种类、重金属对不同埋深(0~10、10~20、20~30、30~40 cm,分别以L1、L2、L3、L4表示)沉积物对铀的吸附影响,同时进行吸附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拟合。结果表明,不同埋深沉积物对铀吸附效果不同,吸附容量排列顺序为L1>L3>L2>L4,主要与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和化学成分有关。动力学模型拟合表明,L1沉积物对铀的吸附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L2和L3主要为化学吸附,L4主要为物理吸附;L1与L3可以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描述其吸附过程,吸附为单分子吸附。L2与L4的吸附特性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为多分子层吸附,存在于非均质表面。在不同吸附介质中,Ca2+、Mg2+、CO32-对沉积物吸附铀都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Mg2+>CO32->Ca2+;Cd、Pb、Cu、Fe对吸附铀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近年来,维持和恢复一个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已成为河流管理的重要目标.在介绍了河流健康内涵的基础上,从评价尺度、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概括了河流健康评价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了其对我国河流健康保护的启示,认为评价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罗锡明  刘菲 《有色矿冶》2004,20(3):50-53
在参考拉萨河近几年来的监测材料基础上,用气相色谱、离子色谱和等离子体发射质谱对所取水样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拉萨河水为重碳酸盐型水,通过对测定结果的讨论,认为人类活动已经影响了拉萨河的水质,提出了开发利用拉萨河应注意的问题,指出了保护拉萨河水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城市河流规划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现在城市河流暴露出的问题,总结城市河流改造工作,分析城市河流规划的多目标性,初步探讨了城市河流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6.
Cantilever bridge construction can be said to have started with the work of Heinrich Gerber in Germany in 1867. While the principle had been used in many ancient bridges, it was not until Gerber’s work that metal bridges were built using the cantilever principle. The Kentucky High Bridge over the Kentucky River was the first modern cantilever bridge built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le James Eads had used the cantilever construction method at St. Louis, his bridge acted in service as a series of three arches. The High Bridge, designed by C. Shaler Smith, was one of the most daring and innovative bridges built in the country and carried its load between 1876 and 1912, when it was replaced by Gustave Lindenthal’s three span truss.  相似文献   

17.
A simple procedure is proposed to assess the vulnerability of bridge piers in river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phenomena governing fluvial dynamics during flood events. The procedure requires an estimation of the maximum scour depth of the soil surrounding both the pier and the foundation as well as an analysis of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pier–foundation–soil geotechnical system. The scour depth is determined in terms of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treambed soil, the shape of the pier foundation and the destabilizing effects induced by hydrodynamic forces. The coupling of both the hydraulic and geotechnical analyses enables to identify the most significant factors characterizing scour depth and affecting pier vulnerability. Two levels (low, medium) of allowable vulnerability, bounded by an extreme condition of high vulnerability, are defined and analytically determined in function of the maximum scour depth and the foundation depth. Specific diagrams corresponding to each category of foreseen actions allow a quick evaluation of the vulnerability of a bridge pier.  相似文献   

18.
2009年6、11月和2010年4月共3个水情期(即丰、枯和平水期)对赣江流域一级支流袁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袁河流域底栖动物17种,隶属于3门5纲12科,其中寡毛类4种,蛭类1种,腹足类5种,瓣鳃类4种,水生昆虫类3种.袁河底栖动物3期总密度和总生物量分别为1 762.29 ind./m2和982.37 g/m2,密度上摇蚊占优势,生物量上铜锈环棱螺占优势.不同水情期现存量也存在差异,平水期的密度和生物量均比丰水期、枯水期的大;丰水期的密度比枯水期的大,而生物量却比枯水期的小.袁河底栖动物优势种为摇蚊、铜锈环棱螺、河蚬和方格短沟蜷.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表明袁河底栖动物多样性存在季节性变化,且下游多样性比上中游复杂;Shannon-Wiener指数和FBI指数的结果表明袁河水质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相似文献   

19.
20.
在黄河三角洲这一立地条件下,对园林地被的重要性、园林地被的设计、园林地被的种植及养护管理进行系统分析,为该地区城市绿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