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解决传统剧毒氰化浸出提金工艺对环境的危害,本文对金精矿焙砂直接氯化挥发提金进行了探索试验研究,试验考察了CaCl_2添加量、焙烧时间、球团粒径等主要因素对金挥发率影响情况。结果表明金精矿焙砂直接氯化提取技术可行,在条件CaCl_2加入量11%、氯化焙烧时间2h、球团粒径10mm下,Au与Ag的挥发率达98%和80%以上,实现了焙砂中金、银的高效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2.
焙烧氰化渣氯化挥发提金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山东某焙烧氰化渣进行了氯化挥发提金的研究,将原料配入CaCl2造球、烘干,将球团在不同条件下焙烧,分析焙烧前后的元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氰化渣中配入4%的CaCl2造球烘干,在1050℃下焙烧,金挥发率能达到85.93%,且在该温度下未发生熔融,证明使用氯化挥发法提取焙烧氰化渣中的金是可行的。实验中还发现,CaCl2的分解温度远低于适宜的挥发温度,因此升温时间、中温停留时间过长会导致CaCl2提前分解,影响金的挥发。  相似文献   

3.
在250~800℃及不同氯气浓度下,对某“顽固”高砷金精矿的脱砷焙砂进行了氯化挥发试验,在温度500~650℃,用台Cl_2≥1~43%的空气混合气体氯化1~2小时,Au挥发率≥96.7~98.4%,焙砂中铁挥发约3~10%。首次证明,“顽固”金精矿低温氯化挥发是有效的,并且指标还可以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4.
从提金渣中回收金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采用高温氯化工艺对新疆某提金渣进行提取金、银等有价元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干式混料,粉状焙烧,氯化挥发温度1 000℃,氯化时间30 min,CaCl2用量5%的条件下,金、银挥发率分别为95.19%和59.26%。  相似文献   

5.
氰化尾渣熔融氯化提金扩大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扩大试验通过电炉熔融氯化—烟气洗涤连续运转,考察物料性质、氯化钙添加、气氛等对氰化尾渣中金挥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炉氰化尾渣含水≤6%、氯化钙添加量7%~10%、氧化气氛条件下,氰化尾渣采用电炉熔融氯化挥发提金,渣含金可降至0.6g/t,砷可降至0.25%以下,铜、铅、锌等含量均可降至0.05%以下。在实际工业生产和设计中,建议采取干式进料、减少热损、自焙阳极等措施减少电耗和电极消耗,同时采取多级洗涤+电除雾器等措施来保障烟气中金属的回收。  相似文献   

6.
氯化挥发回收含锡尾矿中的有价金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氯化挥发法在马弗炉和管式炉中处理含锡尾矿,探索还原剂(无烟煤)和氯化剂(CaCl2)的加入量对有价金属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烟煤加入量8%,氯化钙加入量21%,石灰加入量5.21%,温度1 000℃,挥发时间3h的条件下,锡挥发率达到96.15%,铅和锌的挥发率分别为96.22%和73.51%。  相似文献   

7.
对高硫高碳型碳质银精矿进行了富氧-氯化焙烧预处理试验研究,主要考察了氯化剂质量分数、焙烧温度、空气与氧气体积比、焙烧时间等因素对碳、硫去除率及金、银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氯化剂质量分数10%、焙烧温度550℃、空气与氧气体积比1∶1.5、焙烧时间6 min的最佳焙烧条件下,金、银浸出率分别为98.51%、92.20%。同时,通过对比氧化焙烧、氯化焙烧和富氧-氯化焙烧3种预处理方法表明,富氧-氯化焙烧在处理高硫高碳型复杂银精矿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焙烧氰化尾渣回收金银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研究从青海滩涧山氰化尾渣回收金银的过程。结果表明,采用焙烧、加煤焙烧、中温氯化焙烧、硫酸预处理工艺效果均不理想,而采用高温氯化法时金银回收效果良好。在氯化钙添加量5%、焙烧温度1 200℃、焙烧时间1 h时、金挥发率达到89.57%,银挥发率53.46%,同时,铁基本不挥发,砷有少量挥发。  相似文献   

9.
熔融氯化挥发工艺处理凡口窑渣综合回收有价金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熔融氯化挥发工艺综合回收凡口窑渣中的有价元素,考察了反应时间和氯化剂种类对有价金属挥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反应时间超过30min,以氯化钠作氯化剂,锗和铅的挥发率在90%以上,银挥发率超过80%,锌和铜的挥发率偏低(60%~70%)。该工艺具有自热、烟尘中有价元素富集比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杨凤云 《黄金》2020,41(2):57-61
某碳质金精矿直接氰化浸出金浸出率很低,小于30%,为进一步提高金浸出率,针对碳质金精矿性质,进行了富氧焙烧—氯化浸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氧化焙烧相比,富氧焙烧降低了焙烧温度,缩短了焙烧时间;富氧焙烧最佳焙烧温度550℃~600℃,氧气体积分数50%,焙烧时间2.0 h,在此条件下,碳、硫去除率均在95%以上;焙砂采用M-NaCl氯化浸出,在最佳浸出条件为固液比1∶6,浸液pH=3,浸出剂用量8 kg/t,试样粒度62~75μm,浸出时间4 h时,金浸出率可达92.50%,相对于试样直接氯化浸出时有显著提高;表明富氧焙烧—氯化浸出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氰化法提金及高纯度金的提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氰化法提金的原理为基础,综合分析矿石中金的堆浸,收集有关采金实践经验,论述了氰化法提金中金溶解的原理,杂质对金溶解的影响,氰化物溶液的稳定性以及氰化物污水的处理等问题。以99.9%的金作为原料,经王水溶解,用乙醚做萃取剂、草酸做还原剂,可获得99.999%的纯金。经提纯的金进行杂质检验,完全达到了高纯试剂要求的技术指标。目的是配合当前单位、个体采金的需要,以提高其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从某难浸金矿石中提取金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难浸半氧化金矿石进行氰化浸出时 ,加入助浸剂过氧化钙可明显提高金的浸出率 ,缩短浸出周期 ,降低 Na Cl耗量 ,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高碳金矿石中金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含碳的金矿石,用浓硫酸 浓硝酸 氯酸钾的混合溶液进行预处理,然后用王水分解,最后用硫代米蚩酮分光光度法测定金.方法回收率为98.2%~102.3%,检出限为3.0×10-8 g/L,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从浸金溶液中回收金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从溶液中回收金的主要技术,包括:置换沉淀技术、炭吸附技术、树脂吸附技术、溶剂萃取技术等。简要评述了各种方法的应用情况及其各自的优缺点,也对这些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5.
某含铜难处理金矿提金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别采用直接氰化法、浮选—氰化法和碘化法处理某含铜难处理金矿,并考察了搅拌强度、浸出时间和矿浆温度对碘化浸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直接氰化法在氰化钠用量为10kg/t时,金浸出率为82%左右,铜浸出率为40%左右;利用浮选—氰化法得到的浮选精矿中金、铜品位分别为36.9g/t和4.69%,金、铜回收率分别为57.41%和62.35%,浮选精矿中砷品位达到4.2%,浮选尾矿氰化金的浸出率为65.96%;碘化试验中金浸出率达到85.3%,铜浸出率低于1%。碘化法比较适宜处理该金矿,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搅拌强度400r/min、浸出时间2h、矿浆温度298K。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矿床矿石特征的分析,并对金矿物组成、成色、形态、粒度、嵌布状态特征进行了论述,为选择合理的选矿工艺流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黔西南州高砷、高硫难浸金矿进行焙烧固砷固硫预处理后,采用氧化剂强化氰金方法,进行了扩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工艺流程简单,金浸出率能够达到85%以上。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采用活性炭吸附碘量法测定金泥中金含量的实验研究,先用王水溶解试样中的金,经活性炭吸附后炭化、灰化,再采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法测定金泥中的金含量。实验提出了碘量法的最佳条件选择,探讨了活性炭的加入量、过滤速度、碘化钾的加入量、温度和试样的均匀性对金分析结果的影响,并对金泥样品进行了加标回收率实验,金的回收率在97%-108%之间,进行精密度实验(RSD,n=6),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均〈0.50%,对氰化金泥金含量为10%-30%的样品分析结果与火试金重量法结果相吻合。该方法快速准确、低成本且污染小。  相似文献   

19.
铁帽型金矿石制粒堆浸提金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高泥质金矿石金浸出率低的问题,对某铁帽型金矿石开展了制粒堆浸提金的现场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于这类含泥较多的铁帽型金矿石,采用制粒堆浸工艺,可以获得较好的技术指标。金的浸出率由常规浸出法的33%提高到72%。  相似文献   

20.
胶东大磨曲家金矿控矿断裂及成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招平断裂带是胶东地区的重要控矿构造, 大磨曲家金矿是赋存于该断裂带北段的大型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区内302号破碎蚀变带与上下盘次级断裂共同组成大磨曲家金矿控矿断裂系统, 并控制了金矿体的产出。矿区存在构造—蚀变—矿化的水平分带性。总结了矿床矿化富集规律, 进行了深部找矿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