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削壁式充填采矿法在开采急倾斜极薄矿脉时可显著降低采矿贫化损失,实现矿岩分采。针对大柳行金矿采用浅孔留矿采矿法开采存在的问题,结合矿区工程实际情况,开展了削壁式充填采矿法的试验研究及应用。根据源口新井矿区生产实际得出矿区矿块的生产能力达45 t/d,矿石贫化率由原15%降低为10%,采矿损失率由原16%降低至11%,矿区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呼伦贝尔山金矿业辖属三河矿区矿脉形态多变,岩体稳固性差,原有平底结构浅孔留矿法开采极薄矿体极易造成采场贫化率高、损失率大等问题。针对高品位急倾斜极薄矿体的开采特点,矿山决定变革采矿工艺采用电耙削壁充填法,结合钢筋混凝土人工假底替换矿房顶底柱,以此提高矿石回收率并降低生产成本,本设计可对具有类似条件的中小型矿山提供若干点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岿美山钨矿目前开采的矿脉产状变化大,矿脉变细、变薄甚至极薄较为普遍,部分矿脉按浅孔留矿法、崩落法等传统方法开采,技术经济指标较差。采用削壁充填法,采场底部结构为无底柱人工假漏斗出矿的形式,可提高采矿回收率,降低矿石的贫化率,技术经济指标较优。  相似文献   

4.
缓倾斜极薄矿体由于矿体厚度及倾角的制约,安全高效开采较困难。针对大柳行金矿采用浅孔留矿采矿法开采缓倾斜—倾斜极薄矿体存在的资源回收困难,采矿效率差,技术经济指标不理想等问题,开展了扇形上向削壁充填采矿法试验研究,并在燕山矿区1153采场进行了工业试验。工程应用表明:采用该采矿方法开采效果较好,技术经济指标得到显著提升,采矿损失率下降到2. 67%,矿石贫化率下降到30%,为同类型矿山开采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5.
急倾斜薄矿脉在中国金属和非金属矿山较为常见。传统浅孔留矿采矿法具有生产效率低、安全性差等劣势。以青海山金矿业有限公司果洛龙洼矿区为工程背景,提出采用中深孔嗣后废石充填采矿法回采急倾斜薄矿体。选取Ⅱ-3840-4957,Ⅱ-3880-6165和Ⅱ-3880-5258 3个采场开展工业试验,试验采场矿石贫化率平均为44.67%,采矿损失率平均为5.67%,试验采场经济技术指标较好。因此,该开采工艺对于回采急倾斜薄矿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针对急倾斜中厚矿体采用浅孔留矿采矿法开采时存在的采场作业安全性差、采矿损失贫化严重、生产效率低等问题,以嵩县山金九仗沟矿区急倾斜中厚矿体开采为工程背景,通过多种采矿方案优缺点对比,应用模糊数学法和未确知测度理论优化选择,确定了脉外天井双采联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作为该矿体的最佳开采方案,并在九仗沟矿区15中段4150529采场开展了工业试验。试验1年内共采出矿石量23 750 t,采矿损失率降至4.0%,矿石贫化率降至5.8%,对比早期矿山采用的浅孔留矿采矿法开采新增收益68.05元/t,经济效益显著,可为类似矿山的开采提供较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急倾斜极薄矿脉是一类难采矿体,目前可以用来开采这种矿体的方法并不多,国外也没有可供参考的更佳采矿法,因此这类极薄难采矿脉的开采方法亟需进一步探讨研究和改进,使矿石损失率和贫化率在开采中大大降低的同时,矿山开采的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提升,努力实现急倾斜极薄矿脉开采的安全与高效。  相似文献   

8.
急倾斜极薄矿脉是一类难采矿体,目前可以用来开采这种矿体的方法并不多,国外也没有可供参考的更佳采矿法,因此这类极薄难采矿脉的开采方法亟需进一步探讨研究和改进,使矿石损失率和贫化率在开采中大大降低的同时,矿山开采的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提升,努力实现急倾斜极薄矿脉开采的安全与高效。  相似文献   

9.
刘涛  姜培根  乔俊斌  白腾飞  任基 《黄金》2023,(12):10-13
针对玲珑金矿急倾斜薄矿脉历年来一直采用浅孔留矿采矿法开采,采矿效率低且安全性难以保障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脉内顺路天井中深孔嗣后充填采矿法。在采场顶部留设顶柱,中间布置1条顺路天井作为人行通风通道,同时利用该顺路先自上而下施工所有炮孔,然后自下而上逐层爆破,爆落的矿石借自重落入采场底部,采用平底出矿穿底部结构,用铲运机装入矿车运走。应用实践表明:该采矿方法通过控制采幅实现了安全高效开采的目的,采矿损失率为1.19%,矿石贫化率为12.6%,采矿效率较浅孔留矿采矿法提高了47%,且人员通过底部出矿穿出矿,安全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
浅孔留矿法具有生产工艺简单、生产工艺容易掌握等优点,比较适用于地处四川省矿山开采,将无底柱浅孔留矿采矿法与底柱留矿采矿法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无底柱浅孔留矿采矿法减去了矿块底部结构中的斗颈掘进工程和劈漏工程,有利于矿块底部掘进开采。  相似文献   

11.
某铅锌矿急倾斜薄矿脉赋存于软弱的绢云母千枚岩岩层中,且矿岩产状基本一致,开采技术条件极为不利。应用浅孔留矿法回采时,围岩极易冒顶片帮、采场回收率低、存窿矿出矿困难以及地压活动频繁等问题凸显。为维持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和实现向深部矿体开采的过渡,围绕采场岩层有效控制,采用阶段下行式、中段双翼后退式开采顺序,合理规划多层矿脉开采方式 ;根据采准工程增加率适当减小采场跨度,无轨铲运机替代有轨装岩机出矿,增大出矿进路间保护墩厚度,应用预裂爆破控制采场轮廓,对浅孔留矿法工艺进行了改进。现场工业试验表明 :改进措施使得生产技术经济指标显著改善,初步实现急倾斜薄矿脉“安全、高效、经济”开采。  相似文献   

12.
缓倾斜极薄矿脉开采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于缓倾斜极薄矿脉的开采,通常采用全面法、削壁充填法、选别回采、长壁法等采矿方法。其共同问题是贫化损失大,安全条件差。基于此类问题本文从以下3方面进行研究解决:1.不留矿石矿柱,实行连续回采,最大限度地提高矿石回收率;2.单采矿石,控制采幅,减少贫化;3.利用低矮胶结条柱支撑顶板岩层,控制地压,确保回采工作安全。经过试验研究总结出的全粒级废石胶结条柱连续分条采矿法解决了品位高、赋存条件复杂、顶板不稳固、开采难度大的缓倾斜极薄石英矿脉的开采难题,为黄金矿山薄矿体的高效开采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红岭矿矿体是典型的急倾斜极厚大矿体,由于矿体倾角和厚度的限制,在采用阶段深孔空场崩落联合采矿法时,存在存窿矿量较多、矿石贫损较大、采场顶板暴露面积大、地压管理困难等难题。根据现代矿山发展趋势并结合当前红岭矿生产的实际难题,设计并提出了垂直走向堑沟出矿结构的盘区空场崩落联合采矿法。新采矿方法出矿堑沟与矿体走向垂直,矿体上下盘同时布置脉外出矿巷道,矿房空场采矿法回采,矿柱崩落采矿法回采,无轨铲运机连续出矿,深孔、中深孔联合崩矿等采矿工艺,并在矿山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使得采场生产能力达1 000 t/d,矿石贫化率和采矿损失率大幅下降,分别降为7.70%和4.66%,矿山技术和经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银山矿井下采场目前主要采用无底柱浅孔留矿采矿法开采北山区的薄矿体,采矿损失贫化较大。为提高井下生产效益,从静力学和流体力学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的第一分层高度对存窿矿石回采率的影响,并在井下采场进行了现场试验,最终确定采场第一分层最优高度为1.8 m。采场最优第一分层高度的确定,极大地提高了溜矿效率,降低了采矿损失贫化,存窿矿石回采率最高可达82%。  相似文献   

15.
朱先洪  戚伟  付建新 《黄金》2013,34(2):40-43
矿山测量是矿产资源开发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工作,尤其对于急倾斜薄矿体开采,准确的测量是提高回采率和降低矿石贫化率的关键前提。以沟里金矿果洛龙洼矿区为工程背景,介绍了一种矿体与巷道联合测量技术,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将测量结果导入Surpac软件中建立了矿体和巷道的三维实体模型,并分析了空间形态对矿山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全面房柱采矿法在富家矿三角矿柱残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强 《黄金》2016,(1):44-47
富家矿露天坑保安矿柱回采后,剩余的矿体与主矿体回采后进行充填的混凝土充填体相接触,形成三角矿柱。结合全面采矿法与房柱采矿法的优点,自行设计了全面房柱采矿法并将其应用于三角矿柱的残采,此方法在回收矿柱中得到了成功的验证。详细介绍了全面房柱采矿法的采准工程布置、回采工艺过程及技术参数。实践证明,该方法适应富家矿三角矿柱残采的生产要求,经济技术可行、安全可靠。同时也为其他矿山底柱的回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电耙运搬削壁充填采矿法在通化铜镍公司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力勇  随中华  谢文杰 《黄金》2012,33(7):29-32
对于稀贵金属急倾斜薄矿脉、围岩稳固性较差的开采条件,提高采矿回采率,降低矿石贫化,实现高效、安全生产是矿山所追求的目标。分析了电耙运搬在削壁充填采矿法中应用的可行性,详述了电耙运搬削壁充填采矿法采削参数确定及回采工艺过程。应用实践表明,削壁充填采场可以很好地使用电耙运搬矿岩,提高采矿效率,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8.
鸡笼山金矿矿体形态复杂,采用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回采缓倾斜薄矿体存在生产能力低、劳动强度大、损失贫化控制难等问题。以鸡笼山金矿-340 m 401采场为工程背景,开展了分段空场尾砂充填采矿法的优化试验研究。现场工业试验表明:分段空场尾砂充填采矿法采用分段一次性充填,电耙、铲运机联合出矿,减少了材料消耗,采场生产能力达110 t/d,采矿损失率4%,矿石贫化率6%,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