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外流域引水为流域饮用水安全、湖泊健康水循环和污水处理厂尾水外排提供水源安全保障的情况下,滇池流域内的经济社会活动与湖泊水质演变失去了联系,但以水环境容量为核心的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仍可以对入湖河流单元的点源、面源污染物总量的控制起指导作用,并通过水质浓度限值来实现对入湖河流水质目标的精细化管理。以滇池流域现有的水循环过程和水资源条件为背景,采用典型水文年过程重新核算了滇池的水环境容量,研究了入湖河流的水质目标浓度管控方案,确定了入湖河流的生态环境流量需求,并提出了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的提升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保障入湖河流的生态环境流量可以使滇池水环境容量增加4.4%~8.6%,提高滇池流域水环境的承载力,并为流域产业结构调整、空间管控规划等提供一定的安全余量。  相似文献   

2.
针对面源污染为主的湖库型流域,为建立水质目标管理与污染总量控制之间更精准的响应关系,借鉴日最大负荷总量模式,基于物质量平衡原理提出考虑径流丰枯变化、不均匀混合、大气沉降等影响因素的湖库分区动态水环境容量精细解析方法,包括污染混合区设置、代表水文系列确定、逐日分区水量水质计算。以沙河水库为例,分别以全湖Ⅱ类、主湖Ⅱ类作为水质管理目标,采用2010—2015年代表水文系列对总氮动态水环境容量进行精细解析。结果表明:全湖Ⅱ类、主湖Ⅱ类水质管理目标下沙河水库总氮水环境容量的多年均值分别为36.7 t和99.43 t,若不考虑湖滨混合区,全湖Ⅱ类水质目标下总氮的年水环境容量计算值偏大66.43%;实施水质目标管理的水域面积越大,大气沉降对水环境容量的影响越大;径流年际及年内丰枯变化对水环境容量的影响显著;各分区总氮控制总量占全流域总量的比例与面积比基本一致。湖库分区动态水环境容量精细解析可量化不同因素对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的影响,科学解析面源输入型湖库水环境容量的时空结构特征,实现水质目标管理与污染总量分区管控的有机联动,更好地支撑流域水环境的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3.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改善滇池水环境效果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天宝  马巍  黄伟 《人民长江》2013,44(12):11-13
以适宜滇池水流水质输移扩散特点的滇池水环境数值模拟技术为手段,综合分析了牛栏江补水对滇池水体交换性能、湖区湖流形态和水流流速的影响,模拟预测了滇池补水前后入湖污染物滞湖量的变化,对比分析了补水入湖线路对湖区水质的影响差异,预测了2020年不同治污情景下滇池可能出现的水质状况。该研究成果可为滇池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和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设计及运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辽阳市浑河为例,基于水环境治理目标和设计水文条件,将水环境容量依据控制断面法和COD污染指标按月分配。结合现状污水处理能力和污染源调查结果,获取辽阳市浑河流域入河污染物总量。研究表明:较污染入河量而言浑河的水环境容量非常小,河流的水环境最大承载力远远低于污染负荷量,入河污染物总量在枯水期12月份达到水环境容量的61.8倍;根据浑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现状,按照生态恢复、内源清淤、清水补给、水质净化、外源减排的技术路线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可为优化设计更加严格、更加精细的污染控制方案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流域水环境与生态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分析了流域水环境与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系统介绍了2010年以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1)水环境监测技术与标准。形成了水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标准体系,研发了系列水环境监测标准物质,研究了水源地健康风险评价技术与水污染事件应急预警预报关键技术,研发了水环境监测新技术与设备;(2)流域水环境与水生态过程演变机理与模型。在大型水库重金属污染物水环境演变机理及效应、生源物质流域迁移转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生态水文过程变异与河湖生态响应机制与流域水环境与生态模型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3)流域水质目标管理与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形成了水功能区达标评价技术体系、流域容量总量控制技术体系,提出了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技术与湖库沉积物污染评价与生态疏浚方案制定技术,研发了生物慢滤水处理水质净化技术及设备;(4)河湖健康评估与水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提出了河湖健康评估标准,研究形成了河湖水系生态连通技术、生态流量确定技术、水质水量联合调度技术与水生态修复技术。最后分析了新时期水环境与生态学的科技需求,提出了水环境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在流域水问题诊断的基础上,提出了滇池流域多水源联合调度构建流域健康水循环的总体框架。基于滇池流域相关区域的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结合区域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滇池及其入湖河流生态景观等对水资源需求,采用MIKE BASIN作为技术工具,研究了滇池流域多水源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并提出了相应的水系连通的工程方案。在保障滇池生态修复补水和昆明城市生活生产用水的前提下,通过外调水、本区水、城市再生水的多源水联合调度,构建了滇池流域"清水入湖、中水回用、清污分流"的健康水循环模式,以便削减滇池入湖污染负荷,支撑滇池水质的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进入洱海河流污染物对洱海的影响,利用分担率法构建了洱海水动力水质模型,结合洱海污染负荷、水文气象特征,计算了洱海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在Ⅱ类水质目标下,平水年(2004年)中部湖区作为控制点时入湖河流可承担的COD、TN、TP水环境容量总和分别为16 338.11、11 643.84、620.39 t/a,其中弥苴河的水环境容量最大。同一特征水位、同一水平年条件下,洱海中部水环境容量最大,南部次之,北部最小;同一特征水位下,同一区域的主要污染物水环境容量随水文条件呈现出"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针对设计水文条件,通过设计参数和模型概化,以COD和氨氮作为控制指标,对浑太河流域内河流采用一维水质模型、湖库采用均匀混合模型进行水环境容量计算。在确定流域典型污染物分期、分区参数的基础上,结合水环境容量包线特点,动态确定计算单元水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9.
抚仙湖是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随着流域入湖污染负荷的增加,其整体水质呈下降趋势,水污染呈自北向南和自沿岸向湖心推进的分布特征。本文依据水质-污染源响应关系,建立了基于湖泊水动力水质模型的水环境承载力计算方法;在对湖泊水动力和水质模型率定验证的基础上,计算得到了抚仙湖在规划水质目标(I类)下,CODMn、TN和TP这三类主要污染物的水环境承载力分别为20065.7 t/a、821.9 t/a和115.8 t/a;并根据抚仙湖环湖入湖河流及排污口分布特征,进一步提出了环湖分片主要污染物容许入湖负荷及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10.
雁栖河流域点源氮磷污染负荷量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量野外调查和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流域污染负荷评估模型分析评价了雁栖河流域内主要污染负荷产生量与人河污染负荷量,建立河道水质模型计算分析了雁栖河流域的水环境容量,以流域水环境容量为约束条件,分别考虑不同污染源控制方案下的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与规模。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入河污染负荷中,餐饮企业占2%,自然村占12%,鱼场养殖约86%,是流域最主要的污染源。流域污染负荷远远超过了流域水环境容量,流域系统处于超负荷状态,需要通过削减鱼场排污以及提高自然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的环境治理措施降低污染入河量;对于严重污染河段,需同时采用多种生态修复措施,提高流域的水环境承载力,维持流域社会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控制滇池生态环境的关键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滇池水污染、生态恶化 ,近 10年综合治理仍未能逆转。认为导致滇池生态恶化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入湖污染物量超过水环境承载能力 ,水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 ;二是城市发展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 ,难以保证生态环境用水 ;三是滇池逐步演化成半封闭湖泊 ,加上数十年污染负荷剧增 ,加速了生态环境变化由量变到质变的进程。改善滇池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有 :综合治理 ,有效控制污染物 ;引水济昆 ,缓解流域水资源匮乏 ,从根本上提高滇池流域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滇池流域"六大工程"治理体系的共同作用下,近年来滇池外海和草海水质整体改善明显,草海作为滇池蓄清排污的载体功能已逐步转变为居民休闲娱乐场所和城市名片。为适应草海功能定位的转变并加快敏感湖区的水质改善,近期实施了牛栏江—草海应急补水工程、新老运粮河水体净化生态工程和海埂大堤水体置换通道工程,其中新老运粮河水体净化生态工程实现了草海湖区清污水的物理隔离和清污分流,牛栏江—草海应急补水工程为环湖截污和草海的清污分流提供了必要的水资源条件,海埂大堤水体置换通道工程进一步缩短了清流区的水体置换周期并为环境敏感区的水景观质量提供了动力学保障;从水质改善效果来看,清污分流可使清流区TN、TP指标水质改善15%~28%,水体置换通道工程将改善草海的内源累积状况并有利于草海水质持续向好的方向演变,并通过工程联合调度可促使草海水质持续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13.
胡清顺  何兴  王和芬 《人民长江》2018,49(9):103-106
云南省为保证滇池-德泽水库引提调水工程顺利运行,依据相关保护条例、管理办法,确定了联合调度基本原则。通过编制滇池-德泽水库引提调水近期及年度联合调度方案,建立了运行调度管理体制机制。联合调度方案的实施对保证德泽水库提水补充滇池,解决滇池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工程自建成运行至今已累计向滇池补水15.78亿m3,使滇池外海水质好转趋势明显,主要污染因子呈下降趋势,达到了预期效果。所制订的联合调度方案对国内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调度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滇池宝象河水体氨氮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象河作为流入滇池的第二大河流,其水质状况将影响滇池的富营养化程度。通过对宝象河主要耗氧污染物之一氨氮(NH_3-N)含量的动态监测与研究,探讨了宝象河水体氨氮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宝象河流域水体NH3-N浓度在雨季主汛期达到最低值,在枯水季节12月至次年1月达到峰值,随季节变化大致呈现旱季升高,雨季降低的趋势;从空间上来看,上游白土镇到下游入滇口水体NH_3-N浓度总体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流域内频繁的农业生产活动及生活污水汇入是影响宝象河水体氨氮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宝象河的水体富营养化。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宝象河污染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滇池蓄清排污调度方案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分析滇池水量入手,考虑外流域引水和沿湖周边及下游工农业用水,结合滇池水域内外湖运行特征水位和水质差异特性,以及海口、西园隧洞排水口位置分布,研究通过蓄清排污非工程措施来改善滇池水环境的调度方案。通过对比蓄满外排和蓄泄结合两种调度方案,得出蓄泄结合方案的交换水量大、负面影响较小,该方案现状条件每年可交换水量1.30亿~4.38亿m3,2012年实施清水海(一期)、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后每年可交换水量3.42亿~7.41亿m3。从调水量大、草海运行水位变幅小和对湖周边用水、湖堤影响的角度考虑,推荐蓄泄结合的调度方案。  相似文献   

16.
望虞河引江对太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从望虞河引长江水入太湖以加大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 ,缓解流域水污染形势 ,是近期治理太湖的应急措施 ,但引水存在各种影响。以 2 0 0 0年和 2 0 0 1年有关望虞河引江资料为分析基础 ,从水量、水质、水环境容量、富营养化、水交换周期与泥沙等方面分析长江水对太湖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了引水时机与太湖调度方式 ,为提高“引江济太”的效能提供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参考巢湖的多个治理规划、实施方案及有关文献,收集了巢湖水污染、水环境治理等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具体治理措施:控源截污,大幅度提高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积极治理规模畜禽养殖点源;综合治理污染严重的河道,其中微生物净化中小河道可作为治理首选技术之一;分区离岸打捞蓝藻及采用多种措施大量削减蓝藻数量;适宜规模调水,在确保防洪安全、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实现引江济巢、济淮工程,净化水体、扩大环境容量;大规模修复以芦苇为主的芦苇湿地,使巢湖植被覆盖率由5%恢复至20%;清淤与抬高生态修复区基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天鹅湖水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监测,天鹅湖供水水源地已不能达到饮用水标准。查明了天鹅湖受污染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天鹅湖年内及多年来的水质演化趋势,揭示了天鹅湖多年引黄水量及其水质动态变化规律。最后提出天鹅湖水环境保护措施:只有从污染源控制、增加引黄水量、引黄次数、补源改良、宏观上加强管理控制和建立预警监控系统等多方面着手,才能保证天鹅湖水源地可供水量及供水水质,真正发挥胜利油田后备供水水源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滇池水污染治理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滇池水污染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归纳得出湖泊老龄化、污染物超量排放、流域水资源匮乏、水流及物质交换不畅等是滇池水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加区域水资源量、入湖污染物总量控制、水污染综合治理、改变滇池运行方式等水污染防治策略及若干关键控制技术,提出了滇池环湖入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定额,并结合滇中调水规划,模拟预测引水济滇的水环境改善效果及改变滇池运行方式的水环境影响,可为滇池水污染治理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引江济太"工程对浙江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位于长江口的常熟水利枢纽和连接太湖的望亭立交水利枢纽引长江水入太湖的“引江济太”工程,旨在增加太湖流域水资源量,加快流域水体流动,缩短换水周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缓解流域水恶化的趋势。针对“引江济太”的调水原则、分期控制水位、引水路线和2002—2007年调水实况,客观分析了“引江济太”调水对太湖水质,杭嘉湖平原的防洪排涝、农作物生长、供水和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