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域活动对渤海海岸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10年来渤海水质的富营养化特征日趋显著。氮磷营养盐浓度在不同海区和年际中变化,并且连续超过海洋水质标准。采用卫星遥感照片与社会经济及常规监测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这种原因。在沿海城市发展过程中,1996年渤海受污染的面积达51%,比5年前增加2.4倍。受污染地点全在沿岸地区。这表明陆域活动是影响海岸带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日前批复了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国家海洋局、交通部、农业部和海军以及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共同编制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这标志着该《计划》正式启动。国家将投资555亿元进行综合治理,力争用15年时间再现渤海波清浪白、鸟飞鱼跃的美丽景象。渤海是我国惟一的内海。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近年来渤海近岸海域污染日趋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海洋生物种类减少,溢油污染事故不断,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同时,环渤海地区又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渤海的保护和环渤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海河水利》2008,(1):61-61
生态用水减少,污染源最多,滨海湿地面积缩小,我国四大海区中污染最严重的渤海目前正面临三大生态问题。 在日前召开的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中期工作会议上,渤海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4.
渤海及黄海北部沿岸主要的入海排放口超过1600个,陆源入海污染物是造成渤海污染的主要来源,将这些排放口进行合理分类归并,可以更有效地对陆源污染源进行管理。从污染物入海后的污染效应角度考虑,计算两个排放口之间的杰卡德相似度,并据此度量排放口之间的距离,用标签传播算法对研究区域岸段进行聚类分析。以渤海湾和莱州湾为例,采用此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将两湾近岸划分为10个社区。该方法可将海洋污染追溯回某区域污染源,将海洋中的污染状况与陆源入海排放口直接联系起来,实现陆海统筹,为渤海污染有效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热点传真     
《水利发展研究》2005,5(1):84-84
中国现有病险水库约3万座;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将于2010年全部改水改灶;11条大江大河流域水土流失大幅减少;渤海污染达临界点10年后将变成“死海”。  相似文献   

6.
侯怀仁 《人民黄河》2005,27(12):51-52
通过对2004年河南省温县、原阳县和长垣县境内水质取样点的样本进行水质污染评价,指出:河南境内黄河水在2004年多数月份均发生污染,污染级别为轻微一中等级;主要污染离子有NH4^+、NO3^-、NO2^-;受蟒河、沁河、天然文岩渠的影响,污染离子发生频率从上游到下游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7.
沧州地区濒临渤海、东部地势低洼盐碱地多。孟村、盐山、黄华、海兴四县市共有盐碱地8.3万hm2。60年代初,开始用田间沟渠工程排咸淋碱,但20年来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多为排水不畅所致,有的根本没排水出路。在这种盐碱地上种植,既受碱又易涝,收益无几。为此,一改过去那种  相似文献   

8.
基于三维非结构有限体积海洋模式(FVCOM)对渤海环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中采用三角形网格,可以更好地拟合渤海复杂的岸线边界。潮位、潮流、温盐模拟结果验证良好。通过对粒子的拉格朗日追踪研究了渤海冬夏季环流及潮、风、海气热交换和入海径流对渤海环流的影响。研究表明:粒子输移存在明显的三维结构;与渤海中部及海峡附近相比,三个湾内水体输送均较小、表底层相差不大;渤海夏季环流强度较冬季强;由风引起的拉格朗日水体输送对渤海环流影响较大;温盐环流对水体输送的影响主要在夏季,在冬季,影响可以忽略;河流只对河口附近环流结构有影响;夏季,与热盐、风相比潮流对拉格朗日水体输送贡献较小;在研究渤海的拉格朗日余流时,只考虑单分潮的作用将不能反映渤海的实际环流情况。  相似文献   

9.
松花江汞与甲基汞的污染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受吉化公司电石厂醋酸车间生产乙醛的影响,在20世纪60~70年代,松花江水体受到严重的汞污染,文章阐述了松花江受汞和甲基汞污染及治理的5个阶段,分析了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室内诱变试验的基础上,于1992年枯水期对长江武汉江段9种计108尾鱼的周血红细胞微核发生情况进行了首次观察,结果有23尾鱼的红细胞中检出有微核存在,检出微核数共38个,武汉江段鱼周血红细胞微核率平均值为0.08‰,与自来水对照鱼的微核率0.06‰相比,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武汉江段受“三致”物质污染总体上还较轻。就局部而言,某些近岸水域受污染则较重,因为此处的鱼周血红细胞微核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