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对平衡输沙和不平衡输沙情况下非均匀沙水流挟沙力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平衡输沙时非均匀沙分组挟沙力公式及可能挟沙力经验曲线,定性分析了非均匀沙可能挟沙力与均匀沙挟沙力之间的差异,并且探讨了来沙条件对水流挟沙力的影响,提出了非平衡输沙时瞬时挟沙力和有效挟沙力概念及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水流挟沙力的统计理论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水流挟沙力作为二维问题处理是水流挟沙力研究的重要方向,采用非均匀沙水流挟沙力的统计理论方法,根据泥沙状态概率和有效床沙级配,推导了悬移质挟沙力、推移质输沙率和推悬比统计理论公式,利用黄河下游水沙资料对公式进行验证,并与半经验悬移质挟沙力和推移质输沙率公式进行计算对比验算。计算结果表明,采用统计理论公式计算中、低含沙水流非均匀沙悬移质挟沙力较为准确,统计理论方法计算的推悬比较为稳定,黄河下游底悬比在0.06~0.11之间变化,可以采用统计理论方法的推悬比公式计算黄河下游的漏测底沙量。  相似文献   

3.
悬移质水流挟沙能力与输沙特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悬移质水流挟沙能力与输沙特性对于冲积河流泥沙冲淤、河床演变影响很大。作者在对我国广泛应用的悬移质挟沙力半经验性公式进行分析基础上,指出了这类公式应用的局限性,并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了悬移质水流挟沙能力的新关系式,同时对输沙平衡时的临界不淤流速及临界坡降等表达式进行了探讨,文中结论的应用限于S=2-40kg/m^3中低含沙量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从非均匀悬移质输沙不平衡条件入手,借助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和计算方法,结合多年来黄河实测资料,建立了一套适合于黄河特点的分组水流挟沙力级配计算公式,认为分组水流挟沙力级配不仅与床沙级配有关外,还与上游来沙有关。  相似文献   

5.
非均均沙水流挟沙力公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以“制紊假说”为理论基础,从能量平衡出发,考虑了浑水相对粘滞性、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及床沙级配等因素对水流挟沙力的不同影响,建立新的非均匀沙分组水流挟沙力公式。收集天然河道实测水文资料对公式中的系数进行率定,并验证所建立的公式,结果表明,使用本文建立的非均匀沙流挟沙力计算公式。能计算一般含沙量及高含沙水流的挟抄能力,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明槽水流的非均匀沙挟沙力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王士强  陈骥  惠遇甲 《水利学报》1998,29(1):0001-0010
本文从床沙、推移质及悬移质互相交换、衔接的物理图形出发,在力学、随机及紊动扩散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颗粒跃移及推移质、悬移质和全沙统一的新的非均匀沙挟沙力公式。文中公布了新近试验取得的57组非均匀沙挟沙力水槽资料,分析提出了反映混合沙中粗细颗粒互相影响的系数的关系,提出了悬移层与推移层交界面高度及浓度预报新的初步关系.应用本文提出的挟沙力系列公式计算验证了大量天然河流及水槽实测分组和总挟沙力资料,计算与实际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对非均匀悬移质输沙过程进行了系统描述,建立了非均匀悬移质输沙的概化模型.讨论了概化模型的两种理想过程的解,基于实测数据对解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概化模型是合理的.指出了一类挟沙能力计算公式存在的问题,总结了非均匀沙实际输沙过程的一般规律.要揭示非均匀悬移质输沙机理,不仅要准确计算均匀沙平衡输沙的挟沙能力,而且应探求浑水中不同粒径泥沙自身的运动特性和颗粒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泥沙问题是制约引黄灌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灌渠的规划设计阶段和日常的运行管理中都需要掌握渠道的泥沙冲淤情况。本文根据一维水流非均匀沙运动方程,结合灌区灌溉特点和测量资料情况作了概化处理,建立了适合于灌区的非均匀沙冲淤计算的数学模型。模型中考虑渠系沿程的分水分沙和冲淤交换,将断面流量按渠段划分并计算,悬移质泥沙按粒径分组计算,根据分组水流挟沙力和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沙公式计算泥沙含沙量。模型采用山东簸箕李灌区的实测资料进行验证,表明模型可用于预测不同来水来沙条件下非均匀沙在渠道内的运动淤积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9.
多沙河流水流输沙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费祥俊  舒安平 《水利学报》1998,29(11):38-43
河道中出现的高含沙量水流绝大部分属于非均质两相水流,和低含沙水流一样,同样存在水流挟沙力问题.但由于高含沙水流性质的改变,其挟沙能力关系式与低含沙水流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本文分析了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水流挟沙力关系式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以水流紊动支持泥沙悬移为基础的水流挟沙力公式,并通过水槽输沙试验得到了含沙量较高(S>40kg/m3)时的一种新型挟沙力公式.该公式通过黄河下游、洛惠渠等实测资料的验证,结果令人满意,可应用于计算不同河槽形态的河道输沙能力,水流阻力.  相似文献   

10.
水流挟沙力是泥沙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是指在一定水流和边界条件下单位水体能够输移的饱和含沙量。当水流挟带的泥沙量与挟沙能力匹配时,河床不冲不淤;当水流挟带泥沙量与挟沙能力不匹配时,水中泥沙将与河床泥沙发生动态交换,床面淤积或冲刷,对河流床面高程产生影响。作者从考虑悬移质含沙浓度的水沙两相流基本方程出发,导出两相流瞬时能量方程并由此建立新型水流挟沙力公式,收集水流挟沙力水槽试验资料对公式中的系数进行率定。采用另外一些水槽试验资料及河流观测资料对所推求挟沙力公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水流挟沙力公式对低含沙水流有较高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水流挟沙、输沙是低能效的输沙模式,因为挟沙依赖的紊动是主流的二级以上微项,输沙的水流速度必须大于泥沙的起动流速才行。黄河几年来调水调沙的实测资料表明未有大幅增沙的现象,也是因为挟沙和输沙本身从水流摄取的能量不足的缘故。为了克服此缺点,并为"水利创新"[1]开辟一条治沙输沙的新途径,本文提出一种新观点和新思路,即利用空气的上升流,加强水体紊动,加速排沙,全面治理黄河泥沙的方法。此方法可从根本上克服水流输沙低能效的弱点,试验室的结果表明效果良好。文中初步总结了此方法的试验经验,提出了在黄河使用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悬沙冲淤问题的湍流两相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倪浩清  李福田 《水利学报》2006,37(4):411-417
在双流体模型框架内统一二阶矩两相湍流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改进的悬沙冲淤问题的湍流两相模型-湍流代数应力模型,这一模型不仅能反映两相湍流的各向异性特征,并且更深刻揭示了悬沙颗粒与流体的湍流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浮力、回流及旋流等的影响。适用于河口悬沙冲淤及水库泥沙异重流等工程问题的模拟计算。  相似文献   

13.
水流挟沙能力公式的转化与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基于悬移质运动效率系数等泥沙悬浮能耗的概念建立了水流挟沙能力统一结构式公式;然后对前人众多的水流挟沙能力公式进行分类、归纳为含沙量型与输沙率型两种主要形式,并通过进一步的推导转化,可将现行的主要挟沙能力公式统一于结构公式中,表明统一结构公式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与实用性。文中最后应用黄河、长江等大量的天然实测资料对张红武等4家同时能适应于高、低含沙水流挟沙力公式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张红武和作者公式的计算精度比较符合实际,建议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4.
明渠挟沙水流的两相流模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从两相流基本方程出发对明渠挟水流含沙量、流速垂线分布及近底层平均流动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的泥沙扩散方程,并用大量资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现有含沙量公式和流速垂线分布公式只是本文理论模式在低含沙量条件下的简化形式。当含沙量增加时,固相泥沙对流动结构的影响亦趋显著而不可忽略。精确模拟水沙流动,需要发展高级的两相湍流模式。  相似文献   

15.
坡面水流挟沙能力的计算是土壤侵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是判别坡面是否发生冲淤的依据。本文总结了现有的坡面流挟沙力计算公式,并利用实验数据对各公式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Low和Abrahams公式只有在不考虑降雨的情况下可以较好地预测坡面流挟沙力;Shih公式虽然考虑了降雨影响,但只适用于特定的水力条件;Guy公式将挟沙力分为坡面流贡献和降雨贡献两部分,用实验数据重新率定参数后,能更好地预测坡面流挟沙力。此外,临界Shields数作为泥沙颗粒启动的判别条件在降雨影响下不再适用于坡面流。  相似文献   

16.
泥沙起动流速是河流泥沙动力学基本概念之一,对泥沙运动及河床冲淤变形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天然河流中的泥沙运动多处在紊流状态下,其影响因素极其复杂,具有显著的随机性.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流体力学层面论述了以作用于泥沙颗粒上的局部流速表示泥沙起动流速的合理性,进一步拓展分析,指出了以往公式的不足,给出了以局部点流速表示的包括散粒体与粘性颗粒在内的全沙起动流速公式,继而与各家公式作了对比;基于随机理论,给出了泥沙普遍动、少量动、个别动的判据,并将均值流速概率化,扩展了泥沙颗粒起动的范围与认知.  相似文献   

17.
侯琳  张红武  赵君驰  李琳琪 《水利学报》2023,54(5):563-574,586
为提升河流动力学学科水平,给学术研究及工程应用选取水流挟沙力公式提供依据,本文系统回顾典型水流挟沙力公式的研究进展,针对各公式依据的原理、推导过程、技术细节、影响因子等环节进行阐释分析,指出其亮点与不足,修正了水流挟沙力的定义。结合大量实测资料检验和公式适用性的评价,发现尽管资料率定能提高公式精度,但对于理论有缺陷的公式却不能体现河床和水流的自动调整作用。进一步分析认为,张红武挟沙力公式合理地将挟沙效率系数与水流阻力系数作为综合系数处理,能避免不少公式存在的水流挟沙力同水流阻力呈正比的理论错误,并通过挟沙系数为c(a+bSv)m的形式,体现了不同大小含沙量对挟沙效率的影响,能够保证公式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高精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水沙两相紊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出发,采用直接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海床面附近边界层内往复流对悬移质泥沙运动的影响。研究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典型问题的流速分布、紊动能量分布以及泥沙浓度分布的计算结果和实验观测结果的比较得到了良好的验证。本研究还探讨了往复流条件下各类相间作用力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悬移质泥沙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细颗粒悬沙浓度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颗粒运动的PDF(概率密度分布函数)输运方程出发建立颗粒相的质量、动量和脉动速度二阶矩方程。对明渠二维恒定均匀流,利用垂向动量方程导出了修正的泥沙扩散方程,表明颗粒脉动强度梯度、升力、有效重力和紊动扩散都影响悬沙运动。理论和数值分析了细颗粒泥沙的密度、粒径、浓度,挟沙水流的水深和剪切流速等因素对泥沙扩散系数和浓度分布形状的影响,并定量分析了细颗粒试验资料,表明传统扩散方程在粒径、剪切流速相对较大、水深和水沙密度比较小的流动中存在较大误差,需要修正。  相似文献   

20.
水沙两相流中泥沙相的紊动扩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恒定流和往复流饱和输沙情况下的泥沙扩散系数的规律,此文根据水沙两相紊流理论建立一个适用于全沙输移的二维数学模型,并利用物理模型试验的结果验证数学模型的正确性。研究表明,恒定流中水面处给定紊动动能为0的条件和给定紊动动能梯度为0的条件时,扩散系数的分布形式有很大的不同,但两种条件下浓度沿水深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别。往复流中泥沙扩散系数在水深方向上受浓度分布和往复流边界层内紊动特征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十分复杂的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