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平湖市大规模地开采地下水资源,已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诱发了地面沉降,且日趋严重.介绍了平湖市地面沉降的监测方法,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该区的地面沉降历史与现状,分析指出造成该区地面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地面沉降的危害提出了防止措施。  相似文献   

2.
天津地面沉降形势严峻,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是控制地面沉降的关键。理论和实践证明,可开采量和临界水位等地下水资源管理指标,其可操作性不强。为此,在综合分析沉降区内地下水开采量和地面沉降所引起的土方损失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指标——土水比。研究结果表明:土水比能够指示地面沉降相对于地下水开采的易发性以及沉降区内的地下水资源保障程度;将土水比作为沉降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指标,就可以确定出不同级别的沉降易发区域以及地下水资源的保障程度,了解开采条件下地下水资源的补给能力,从而可保证地下水开采不消耗地下水储存资源,有效监控和防治地面沉降。  相似文献   

3.
刘海  沈军辉 《人民长江》2018,49(8):49-54
阜阳市由于大量集中开采深层孔隙水导致了区域内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等。为了更合理地利用深层孔隙水以及开展地面沉降防治方面的工作,根据阜阳市1989~2008年20 a均衡期内的地下水开采量以及地面沉降的统计数据,利用水量均衡法对开采条件下深层孔隙水的水资源量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20 a的均衡期内,开采的深层孔隙水为7.5×10~8m~3,黏性土压密释水量(Q_压)为3.88×10~8m~3,其占比为51.73%,可以看出这是产生地面沉降的直接原因;越流量(Q_越)为3.18×10~8m~3,其占比为42.40%;弹性释水量(Q_弹)为0.44×10~8m~3,占比为5.87%。与多年开采总量8.78×10~8m~3相比,差值为1.28×10~8m~3,误差为14.58%(其误差应为侧向补给量所导致)。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应制定控制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方面问题的管控措施,合理激发浅层地下水对深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同时应增加越流量在地下水开采资源量中的所占份额。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地下水热泵空调系统的广泛应用,未注重水文地质条件的热泵工程渐多,导致地下水回灌难.浪费了地下水资源,开展热泵系统应用的适宜区划分极为必要.针对北京平原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了影响地下水热泵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利用GIS技术对浅层地下水含水层导水系数、有效导水系数、水质等因素图层进行了叠加分析,并统筹考虑水源地保护区和地面沉降区,将平原区分为适宜发展区、较适宜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和禁止发展区.  相似文献   

5.
地面沉降是一种缓变型地质灾害,为沿海平原城市常见的地质灾害。我国3大地面沉降区之一的苏锡常地区当前面临的最大地质灾害问题便是地面沉降问题,该地区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抽取地下水造成的。选取苏州地区,简要概括该区的地面沉降地质背景、发展历史及其地面沉降机理和特点,提出了地面沉降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下水开发利用支撑了华北平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诱发了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问题,促使华北平原水文地质工作不断深入.现分析了制约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包括咸水微咸水大量分布、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地裂缝、极端干旱气候和地下水污染,提出了促进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地面沉降是全世界主要的工程地质灾害之一,而地下水超采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研究地下水人工回灌和停采对北京平原地面沉降的影响,采用三维地下水模型和情景设计法,设计3个情景(保持现状、人工回灌和地下水停采)对北京平原区域及沉降中心的沉降速率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保持现状、人工回灌和地下水停采等情景下北京平原在2015、2020和2030年的区域地面沉降分别为24 mm/a左右、12. 7~23. 2 mm/a及12. 4~23. 7mm/a,沉降中心地面沉降分别为39. 30~158. 62 mm/a、21. 09~165. 83 mm/a及16. 5~162. 95 mm/a;人工回灌和地下水停采对研究区地下水水位和含水层储存量的恢复以及地面沉降的控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地下水停采的效果要优于人工回灌的效果;只有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地面沉降控制,才能既控制地面沉降的恶化,又保证北京平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淮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水资源较为贫乏,地下水资源在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居主要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加大,及各种人为因素对水资源的影响,已造成该区水循环条件发生了较大改变,同时导致了局部地区脱盐脱碱,地面沉降,水质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市政工程建设以及地下水开采影响,地面沉降已成为上海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而地下水人工回灌是控制地面沉降的有效手段。近年来上海由于受市政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地下水回灌工作面临较大困难。因此,除了应加强地下水专用回灌井建设以外,还应当积极开展对城市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后用于人工回灌的研究,既能解决地下水回灌问题,又能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减轻水环境污染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韩鹏 《海河水利》2007,(1):24-26
以京津地区为研究对象,介绍和分析地下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地下水超采引起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降落漏斗、地面沉降与塌陷以及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并初步探讨地下水资源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
对天津市中心城区、塘沽区、汉沽区和大港区1980年-2013年的地下水开采量、地面沉降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建立了各区域的累计地面沉降量和累计地下水开采量的线性相关关系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此相关性模型模拟累计地面沉降量时误差较小。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三种地下水开采方案,利用该模型对2014年-2020年各区域的地面沉降量进行了预测,发现方案3为最优地下水开采方案,较方案1年沉降量和累计沉降量降低比率分别为68.29%和5.47%,较方案2年沉降量和累计沉降量降低比率分别为65.65%和4.97%。在南水北调天津输水工程通水后,采用方案3将会大幅减缓天津市地面沉降速率,有效遏制地面沉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江阴南部地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封井情况,阐述了区内地下水水位动态及地面沉降速率的变化趋势,对地下水禁采所产生的水位及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初步认为:江阴南部地区地下水开采量主要来自含水层的重力释水,地面沉降量主要为含水砂层的压缩变形量,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间的关系尤为密切,表现为地下水禁采后随着水位的缓慢回升,地面沉降速率迅速减缓。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资源性缺水,多年持续地下水超采导致严重的地面沉降。截至2009年,天津市地面沉降覆盖区域约8 900km2,全市最大累积沉降量超过3m。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定于2014年实现通水,天津引水段工程设计方案中的供水、调蓄和输水工程均位于天津地面沉降区范围内。一方面,地面沉降导致引水工程中的重要调蓄水库设计高程和库容丢失,供水管线不均匀累积沉降对工程的运行具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每年供给天津地区10.2亿m3水量,有效利用水量达8.16亿m3,这部分水量除保证重点地区用水需求外,可用来实施大规模的地下水水源转换工程。天津控制地面沉降历史经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引水工程通水及大规模水源转换能有效防治地面沉降。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太原市地面沉降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太原市的地面沉降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①太原市地下水开采降落漏斗区即为地面沉降严重区;②从1989—2008年间沉降区域急速扩张,0.5 m沉降等值线已经把吴家堡、下元、万柏林3个严重沉降区连成一片;③吴家堡沉降区域有向东南方向扩展的趋势,到2008年小店区(太原市重要水源地)沉降量也达到0.5 m以上;④非弹性储水因子对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弹性储水因子。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时空演变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地面沉降是世界上很多城市都要面对的一种"城市病"。地下水过量开采是这一问题最普遍的原因,北京也因此出现了严重的地面沉降问题。为了全面认识地下水开采格局变化下的地面沉降发育分布的新特点,推动实现《北京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3-2020年)》中的"控沉目标",对北京市从解放初期至今60多年间的地下水开采和地面沉降演变进行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定性定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面沉降的形成发展阶段与地下水开发利用阶段高度吻合;地面沉降中心区与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的时空变化高度相关;随着地下水开采深度整体上向地表以下更深层发展,主沉降层逐渐向深部(100m以下)地层转移,为地面沉降防控决策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衡水沉降漏斗中心地层分层取样,进行不同压力等级下的高压固结试验,研究各压力等级下土的压缩固结特性,在试验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衡水沉降区整个第四系不同埋深黏性土固结特点和规律,分析了黏性土固结特性与地面沉降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7.
Hazard risk assessment of land subsidence is a complicated issue aiming at identifying areas with potentially high environmental hazard due to land subsidence. The methods of hazard risk assessment of land subsidence were reviewed and a new systematic approach wa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Quantitative identification of land subsidence is important to the hazard risk assessment. Field observations using extensometer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assessment indexes and estimate weights of each index. Spatial modelling was also established in ArcGIS to better visualize the assessment data. These approaches then were applied to the Chengnan region, China as a case study. Three factors, thickness of the second confined aquifer, thickness of the soft clay and the annual recovery rate of groundwater level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hazard risk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The weights of each index are 0.33, 0.17 and 0.5 respectively. The zonation map shows that the high, medium and low risk ranked areas for land subsidence account for 9.5?%, 44.7?% and 45.8?% of the total area respectively. The annual recovery rate of groundwater level is the major factor raising land subsidence hazard risk in approximately half of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18.
Friesina湾是荷兰Wadden海的一个潮汐汊道系统,它由Pinkegat湾和Zoutkamperlaag湾组成。自1986年油气开采以来,在Friesian湾(尤其是Pinkegat湾)出现了地面沉降现象。对于海湾系统的长期大尺度形态发展来说,地面沉降可被认为是短期的相对海平面上升,而目前在该区域其上升速度为每世纪20cm。海平面的上升会导致潮汐盆地体积增大和湖间带面积缩小,邻近海岸的侵蚀速率也将加快。一个多尺度形态学模型被用于对这些地面沉降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地面沉降可被认为是海平面上升。然而。自油气开采开始后不久便进行的持续监测未能反映模拟得到的影响结果。潮间带的细致测量结果甚至显示沉积速率的增加超过了地面沉降的影响,产生过补偿现象。给出用混合尺度模型模拟Friesian湾对地面沉降的形态学响应的模拟结果,且时地面沉降的影响难以监测的原因作出解释。并尝试用概念模型组合精细过程模型对在潮间带监测到的过补偿现象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