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5 毫秒
1.
目的通过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胸痛发作后各时间段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与住院期间存活和死亡关系,探讨cTnI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72例AMI患者在不同时间段进行血清cTnI浓度测定,比较住院期间存活组与死亡组血清cTnI浓度的变化,以及冠状动脉(冠脉)再灌注对其的影响.结果 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患者的血清cTnI浓度明显高于存活患者;住院期间存活患者中胸痛发作后18h内,再通者明显高于未通者;住院期间死亡患者中冠脉再通与未通者血清cTnI浓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清cTnI浓度与AMI患者的预后有关,死亡患者在胸痛发作后各时间段的血清cTnI浓度均明显升高;存活患者冠脉再通峰浓度增高,峰值提前;死亡患者再灌注与否对血清cTnI浓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的非瓣膜病、非冠心病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有症状就诊的房颤患者89例,最近房颤持续发作在48h以内,既往无心力衰竭表现及其他心外病症,并排除瓣膜心脏病、冠心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肝肾功能损害.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和毛花甙C组.普罗帕酮组一次顿服普罗帕酮负荷量450mg,2例体重<45kg患者给予300mg,4例体重>80kg患者给予600mg.毛花甙C组静推西地兰0.4mg,4h后仍为心房纤颤则追加0.2mg.密切观察患者心律、速率、血压、症状等变化,记录从给药到房颤转复的时间及转复瞬间心电图情况.比较二组患者4h和8h内房颤转复率及转复时间.结果普罗帕酮组共45例,其中4h内转复23例(51.1%),平均转复时间为(1.5±0.3)h.毛花甙C组共44例,其中4h内转复11例(25.0%),平均转复时间为(2.9±0.7)h.4h内普罗帕酮组房颤转复率明显高于毛花甙C组(P<0.05),4h内平均转复时间亦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对于新近(≤48h)发生的不伴有心功能不全、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的房颤,口服负荷量的普罗帕酮是一种快速、简便、安全的转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自身对照及组间对照方法.观察组52例,服用厄贝沙坦,平均(75±15)mg/d,对照组37例.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二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DV),6min步行试验及心肌耗氧量.结果其相关参数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观察组再住院率及病死率明显减少(P<0.025).二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肾功能、血糖、血脂、血钾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厄贝沙坦治疗非瓣膜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复方丹参滴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观察组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丸,3/d),疗程为6个月.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心绞痛患者症状(发作的次数和时间)、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肥厚、左心舒张功能)的改变.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临床上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和时间减少,心电图S-T、T波有改善,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肥大和左室舒张功能好转.复方丹参滴丸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活性炭电热原位再生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活性炭电热再生能耗利用率高,而且可以实现原位再生,避免炭转移质量损失.以饱和吸附苯酚的活性炭为研究对象,电热再生饱和活性炭,考察在不同温度、活化时间等条件下的再生效果.结果表明,800℃炭化5 min后通入水蒸气活化30 min,活性炭基本恢复其吸附性能,碘吸附值、苯酚吸附值、亚甲基蓝吸附值的恢复率分别为95.9%、99.2%、97.6%,再生质量损失率为4.52%.活性炭吸附饱和循环再生4次,吸附性能下降,碘吸附值、苯酚吸附值、亚甲基蓝吸附值恢复率分别为77.8%、81.1%、86.1%,而再生质量损失率增加,为26.9%.活性炭电热再生在进行小规模活性炭再生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以略阳县为研究区域,在综合分析研究区地质灾害分布关系、控制因素与诱发因素的基础上,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曲率、岩性、构造、河流、道路和地震等9类评价指标,将信息量模型与GIS空间分析功能相结合,分别计算各评价指标的信息量值,构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体系,对该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较高、高易发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9. 1%,灾害率为67. 1%,灾积比为3. 395。利用ROC曲线得到AUC评价指标值为0. 796,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老年人与非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特点及其左心室收缩、舒张和收缩同步性功能的变化.方法 连续入院的1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老年患者52例,非老年患者116例,于梗死后72h内行定量冠脉造影(CAG),1周后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ERNA)和心室相位分析(PA),测定左室功能参数.结果 ①老年组中有糖尿病、陈旧心肌梗死、反复心绞痛发作的比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30.77%vs 10.34%;34.62%vs 14.66%;61.54%vs 24.14%,均P<0.01),而Q波梗死发生率低于非老年组,且CK和CK-MB峰值分别较非老年组低55.33%和58.60%(P<0.05).②老年组多支病变、90%~99%严重狭窄、C型病变和梗死相关血管(IRA)TIMI-Ⅲ级血流均高于非老年组(P<0.05),而急性室壁瘤形成率低于非老年组(3.85%vs 23.28%,P<0.01).③老年组心室舒张功能参数阡R较非老年组低7.36%(P<0.01),TPFR较非老年组明显延长4.75%(P<0.01),心室收缩同步性功能参数PS、FWHM、PSD分别明显低于非老年组15.05%、15.84%、27.04%(P<0.01).结论 老年多支复杂血管病变明显高于非老年并伴有明显的舒张功能减退;非老年患者IRA完全闭塞率和急性室壁瘤发生率均高于老年患者,并伴有严重的心室收缩同步性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危险因素。方法:788例年龄>60岁的老年住院患者,其中162例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为对照组,其余626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Ⅳ级且LVEF≤40%患者为CHF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分析,探讨老年患者CH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F组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快速心房颤动比例显著增高,收缩压、血清尿酸、肌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也增高,且增高程度随心功能恶化而加重;但CHF组血红蛋白水平降低。CHF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快速心房颤动、高尿酸血症、贫血、肾功能不全、hs-CRP和NT-proBNP增高是老年患者发生CH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CHF受多个危险因素的影响。血清肌酐、hs-CRP和NT-proBNP水平可能部分反映老年CHF患者的病情严重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已有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容易忽略斜坡活跃度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精准性的问题,为提高危险性评价的准确性,以宣汉地区为例,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结合历史灾害点分布的方法对斜坡活跃度进行分析,最终选取坡度、坡高、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组、水系、道路、斜坡活跃度等7个评价因子。结合加权信息量法,完成对宣汉地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将研究区划分为低、较低、中、较高及高危险五级危险区,并结合历史灾害点分布规律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较高危险区及高危险区中分布灾害点234处,占总灾害点的87. 31%,较高及高危险区分布面积为370. 89 km~2,占总面积的8. 68%;在中危险区分布灾害点29处,占总灾害点10. 82%,中危险区分布面积为200. 26 km~2,占总面积的4. 69%;在低危险区及较低危险区中分布灾害点5处,占总灾害点1. 87%;低及较低危险性区分布面积为3 699. 85 km~2,占总面积的86. 63%。采用成功率曲线对评价结果的验证表明,评价精度为92%,与历史灾害点分布规律基本相符。研究成果为宣汉地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研究景泰川灌区变化环境下水资源形成及水循环演化规律,实现高扬程引黄灌区水资源高效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选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非参数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对景泰川灌区1960-2008年的降水量、蒸发量等水循环要素进行时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5. 49mm,49 a中,多年降水量的正负距平幅度大致相同,降水偏多与偏少期呈周期性交替出现;蒸发量多年平均值为2 554. 25 mm,其中有31a蒸发量低于此值;灌区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7. 4%,为四季最大,其次是秋季、春季,冬季的降水量为最小;夏春两季蒸发量分别占全年蒸发量的40%和33%,为主要蒸发集中时间,秋季的蒸发量次之,冬季蒸发量仅占全年的8%,为全年最少;在研究时段内,灌区年降水量没有发生突变现象;年蒸发量1972年出现降低的突变,1974年开始剧降,下降幅度大约为481. 4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