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90°明渠交汇口三维水力特性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渠干支流交汇口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水流现象,在污水处理厂和过鱼建筑物等水利设施中经常遇到。本文采用kω紊流模型对90°明渠交汇口三维流场进行了模拟,运用双曲正切扩展函数法构造动态网格来跟踪自由水面,将模拟的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吻合良好,成功捕捉到了交汇口水面变化及二次流等主要水流特性。分析了交汇口分离区形状参数、支渠入流角及断面收缩系数与干支渠流量比之间的关系,并与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明渠干支流交汇口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水流现象,在污水处理厂和过鱼建筑物等水利设施中经常遇到。本文采用k-ω紊流模型对90°明渠交汇口三维流场进行了模拟,运用双曲正切扩展函数法构造动态网格来跟踪自由水面,将模拟的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吻合良好,成功捕捉到了交汇口水面变化及二次流等主要水流特性。分析了交汇口分离区形状参数、支渠入流角及断面收缩系数与干支渠流量比之间的关系,并与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耿冲  蒋伟 《江苏水利》2012,(5):22-23,25
定床渠道是指渠道边界固定,即:渠道中水流是清水且渠道边界物质的起动流速大于渠道中水流流速或人工衬砌的渠道。关于定床渠道的水力设计一般采用水力最优断面及在此基础上改进得到的实用经济断面。结合水力最优断面的定义、水流运动方程(即阻力方程)和水流连续性方程,可以得到水力最优断面的水力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4.
针对等宽矩形断面明渠交汇口建立三维两相流水动力-污染物耦合数学模型,将污染物视作保守物质,不考虑其降解作用。该耦合模型以雷诺应力模型为基础,定量研究不同交汇角工况下交汇口的分离区几何特性及污染物输运规律。计算结果表明:交汇口分离区几何形状、污染物分布特性均存在明显的三维特征,且受交汇角影响;交汇角较大时分离区的几何对称性更强,不同交汇角下断面环流的位置不同,污染物的分布也不同,污染带最大宽度、混合界面宽度均随交汇角的增大而增大;分离区及其上游污染物混合速率随交汇角的增大而加快,在流速恢复区及其下游,混合速率基本不受交汇角影响,其沿程变化符合指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5.
关于明渠水流的六区流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下临界Reynolds数、上临界Reynolds数、临界Froude数将明渠水流的流态划分为六区,即:缓层流、缓过渡流、缓紊流、急层流、急过渡流、急紊流,提出了六区流态划分图。并对明渠流与管流采用统一的流速公式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克服传统的点测量方法无法获取明渠交汇口非恒定流场同部信息的缺陷,本文应用DPIV(Digital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数字粒子测速技术对明渠交汇口流场进行了实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给定交汇口形状及尺寸,分离区的大小主要随主支渠水流的流量比发生变化,但其形状基本保持不变。说明DPIV测速方法可直观完整地测量非恒定流动,且运算速度快,是研究复杂流场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7.
Y型明渠交汇水流分离区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Y型明渠交汇口的水流特性,应用三维各向异性的雷诺应力模型,采用交错网格上的有限体积法离散控制方程,用SIMPLE算法求解压力-速度场。数值计算结果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并据此重点探讨了不同交汇角条件下交汇口分离区尺寸的变化规律,提出Y型交汇水流分离区的定义和分离区尺寸与汇流比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8.
梯形明渠临界水深的近似解法已有多种,渐趋成熟。本文从图解法、迭代法及近似公式法中各选出一种较佳者作了简介;并由动能修正系数对临界水深的影响分析入手,讨论了合理的“实用近似计算精度标准”与“实用范围”,由此论证本文推荐的近似解法已充分满足工程需要,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弯曲型主渠交汇是天然河流的主要交汇形式,对河床演变和水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为了研究弯曲型交汇河口的水力特性,首先通过实验值与模拟值进行对比进行模型验证,然后通过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了流量比为0.250、0.417、0.750时,支渠分别交汇于120°弯曲主渠弯顶凹岸和凸岸的交汇口附近的水流特性,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弯曲型交汇河口的动床水流创造条件。通过研究表明:相同流量比的情况下,凸岸交汇时,分离区大,凹岸交汇时,分离区小;流量比越小,上游雍水越高,交汇口下游最低水位越低;相同流量比,凸岸交汇时上游雍水大于凹岸交汇,下游最低水位低于凹岸交汇,上下游水位差更大。  相似文献   

10.
五孔测球测流速场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孔球测量流场时,传统方法是采用液柱法测孔压.文中介绍采用压力(差压)传感器测了孔压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方法.使用情况表明,此方法较传统方法提高了测量精度,加快了测量速度,省人力,并能方便快捷地进行数据处理.  相似文献   

11.
含柔性沉水植物明渠水流运动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激光多普勒流速仪(LDV)试验研究含柔性沉水植物的水流运动。试验结果表明:流速沿垂线分布呈S形,分为3个区域,即植物内部区、过渡区和上部区。植物密度对过渡区内流速影响显著,在该区内,植物密度越大则流速梯度越大。含植物水流的紊动强度和雷诺应力都明显增大,它们在垂线分布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在植物顶层的位置上达到最大值,说明在此区域内存在较强的能量交换和剪切作用;二者在植物顶层上部区域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减小,在植物内部区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2.
水流交汇区的水动力学特性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开展水流交汇区污染物浓度分布研究,进行水流交汇区水动力学特性的数值模拟,建立适用于水流交汇区的水气两相流数学模型。模型采用Weber试验数据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的自由水面、流场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针对交汇区浓度分布试验的研究需要,模拟分析了不同交汇角、流量比和动量比对交汇区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区的范围随交汇角、流量比和动量比的减小而逐渐缩小直至分离区消失,交汇角、流量比和动量比越小,交汇口上游水位的壅高及分离区内水位的下降程度越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入汇角为30°时交汇区水流结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槽试验,应用声速多普勒测速仪(ADV),研究了入汇角为30°时,支流斜接主流交汇区及其附近的三维水流结构,获得了不同主支汇流比下的三维流场及其脉动特性。试验表明:在交汇区三维流场中,产生了回流分离区,其中并伴随环流结构,大大改变了单一明渠中的流速分布及脉动特性。在入汇口下游主流右侧(入汇口一侧)水流脉动强度在z/h=0.2处易出现极大值,其形成机理还有待验证。  相似文献   

14.
由于长江干流与其支流——嘉陵江的集雨区域不一样,加上其西部山区洪水暴涨暴跌的特性,该支流汇流比的变化范围非常宽。在此背景下,借助原型观测数据分析以及二维数模计算,研究嘉陵江汇流比变化对长江干流河段水流特性的影响规律。本文研究结论将为研究河段的河流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同时也能为相似河段的分析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5.
复式断面渠道水流流场结构比较复杂,本文用耦合式求解器对复式断面明渠水流的三维流场进行了模拟.采用交错网格,界面上的动量差值采用Roe格式,紊流数学模型选用雷诺应力模型.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两者的吻合度较好,从而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可靠性,最后又对复式断面明渠横剖面上水流运动特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为避免或减轻多孔水闸少数孔开启时产生的突扩式三元水跃及次生二次水跃对闸后防冲设施及河道的冲刷破坏,针对平板闸门单孔开启和连续3孔开启情况,在消力池中分别设置4种不同长度导流墙,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了相应水跃特性及流速、流态特征。模型比尺采用1:100,数值模拟采用RNG k-ε紊流模型和VOF方法。结果表明:在连续3孔闸门开启,闸门开度为1 m的试验条件下,导流墙长度为消力池长度的50%, 60%, 75%和100%时与未加导流墙情况相比,跃后水深分别降低了4.16%, 1.66%, 1.94%和2.22%;二次水跃距离分别缩短了17.14%, 14.29%, 2.86%和1.43%。导流墙长度为消力池长度的50%时跃后水深与二次水跃距离降幅最大,海漫上流速分布更加均匀。试验结果可为闸下消能设计和工程运行管理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详细了解黑龙江干流松花江汇口河段的水流流场情况,采用三维数学模型方法对松花江汇口段进行模拟研究.并引进水气两相流的VOF模型,与k-ε模型结合的方法进行计算模拟.数值求解采用SIMPLE 算法的改进形式SIMPLEC算法.网格划分则采用了非结构化混合网格以增强对复杂边界的自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泥石流入汇主河情况下交汇口附近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郭志学  余斌  曹叔尤  方铎 《水利学报》2004,35(1):0033-0045
本文在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泥石流入汇主河后,汇口附近各水力参数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泥石流入汇后下游水位相对壅高与流量比以及交汇角的关系,得出相对壅水高度随流量比及交汇角的增大而增大的结论。分析了主河在入汇口附近的淤积变化规律。在30°、60°和 120°交汇情况下,淤积量随支流流量及流量比的增大而增大;淤积率则随总流量增大而减小,在主支流量相当时出现最大值。90°交汇时,淤积量随支流流量及流量比的增大而减小;淤积率随总流量增大而增大,在主支流量相当时出现最小值。平均及最大淤积深度在主支流量相当时出现最大值。顺河向交汇时,淤积深度最大值随交汇角增大而增大,120°交汇时淤积深度与30°交汇时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