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果分离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包为民 《人民黄河》1994,17(1):23-26
根据耦合模拟概念性模型理论,把流域水流泥沙耦事模型应用于水土保持措施碱水减沙效果评估之中,首先把各类措施划分为减水型(或蓄水拦泥型)和植被型,然后利用模型对这两种类型措施引起的减水,减沙效果及总的减水减沙效果分离评估。通过对黑矾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效果进行评估,其结果表明,该方法较合理,分离评估的各项结果也较符合实际情况。其中,计算的次洪产流量和产沙模数与实测值对比,其总结色对误差的相对值分别为20  相似文献   

2.
北洛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根据实测水文泥沙资料以及核实的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对北洛河流域水土保持减洪减沙效益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截至1996年底,北洛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累计保存面积27.32万hm^3,其中梯4.64m^3、林地18.26万hm^3、草地3.98万hm^3、坝地0.44万hm^3。北洛河流域(状头以上)1970-1996年水利水保措施及人类活动年均养活减少洪水8417万m^3,减洪效益21.4%;年均减水27793万m^3,减水作用24.7%。1970-1996年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少洪沙1246万t,减洪沙效益15.4%;年均减沙1543万t,减沙效益16.4%。  相似文献   

3.
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在流域减水减沙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以陕西省黑草河小流域为例,对多种水土保持措施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流域的径流输沙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通过对比评价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减水减沙效益,为流域内配置水土保持措施和优化流域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基于临界雨强方法的孤山川水土保持效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区分孤山川流域降雨变化和下垫面变化对产水、产沙的影响,经过统计分析,得到孤山川流域1970年前产水、产沙临界雨强均为12 mm/d,1970年后产流临界雨强增大到21 mm/d,产沙临界雨强增大到28 mm/d。通过建立孤山川流域有效降雨与产水、产沙的相关方程,评价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果。结果表明:孤山川流域1970—2006年水土保持措施平均减水比例、减沙比例分别为45.4%、48.5%,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果略低于气候变化的效果,两者所起作用之比大致为4.7∶5.3;2000年以来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果略高于气候变化效果,两者所起作用之比大致为6.2∶3.8。这说明2000年后黄土高原还林还草的生态建设使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果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皇甫川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甫川系黄河的一条多泥沙河流,到1997年年底流域治理度达到了28.2%。随着流域治理度的提高,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逐渐增大。坝地减沙作用大于减水,林地、草地、梯田的减沙作用小于减水。20世纪80年代前林地的减水减沙作用最大,坝地次之;80年代后坝地减水减沙作用最大,林地次之。  相似文献   

6.
正确评估大暴雨条件下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作用,可为科学揭示流域侵蚀产沙变化的驱动机理提供理论支撑。综合采用改进的水土保持成因分析法、林草植被减沙模型和分布式土壤侵蚀模型,对近10年大暴雨作用下4个典型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减沙作用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佳芦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在"2012.7.27"大暴雨中减沙效益为65.4%;杏子河流域在"2013.7.12""2013.7.25"和"2013.7.27"三场连续降雨中,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分别为56.5%、40.7%和36.5%;西柳沟流域上游在"2016.8.17"大暴雨中,林草植被措施减沙效益达84.2%;岔巴沟流域在"2017.7.26"大暴雨中,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为79%。大暴雨作用下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明显,但遭遇连续极端降雨情况,水土保持减沙效益会降低。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总结以往研究方法的特点、系统分析黄河中游不同类型区坡面径流小区实测资料、深入研究水土保持措施减洪减沙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以洪算沙频率分析法”及“成因分析自然相关法”两种建立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坡面措施减洪减沙指标体系的思路和方法。前者应用数理统计方法以代表小区洪水径流量、降雨量为统计量,建立不同洪量频率、不同雨量级下的措施减洪指标体系;以流域降雨量为纽带,消除时段、点面、地区等差异,推到流域面上。后者则通过对小区资料的地区综合相关分析,以代表小区产洪( 沙) 量和措施减洪( 沙) 量为相关因子,以措施质量分级指标为参变量,建立经验模型;通过对径流泥沙模数的修正,推算流域的措施减洪减沙指标。  相似文献   

8.
王宏  柳荣先 《人民黄河》1999,21(9):14-16
根据流域实测水文泥沙及近期土地调查,淤地坝普查资料,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南片水土保持措施减洪减沙效益进行了计算分析。水文法分析结果表明,1970 ̄1996年减洪总量32.8亿m^3,减常水总量6.43亿m^3,减洪沙总量20.07亿;水保法分析结果表明,1970 ̄1996年减洪总量26.02亿m^3,减洪沙总量11.57亿t。  相似文献   

9.
通过流域34年实测水文资料及水利、水土保持各项措施的典型调查资料,采用“水文法”和“水保法”分别分析计算流域20年水利、水土保持措施综合治理的减水减沙效益,其结果为:用水文法计算,其平均减水效益为22.3%,消洪效益为17.7%,减沙效益为21.2%;用水保法计算,其减水效益为11.8%,减沙效益为20.7%,两种方法计算结果基本吻合,可以作为该类型区流域规划治理宏观决策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河龙区间近期人类活动减水减沙贡献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河龙区间1997—2006年人类活动对减水减沙的贡献率,探讨了不同流域减沙效益与流域面积的尺度关系。结果表明:①河龙区间近期坡面措施减水减沙贡献率分别为30.2%和54.5%,淤地坝减水减沙贡献率分别为18.0%和27.8%,水利措施减水减沙贡献率分别为46.3%和20.9%,人为新增水土流失减水减沙贡献率分别为-1.8%和-9.7%,封禁治理减水减沙贡献率分别为1.1%和2.2%。②河龙区间近期水利措施减水贡献率最大且不同年代变化不大,坡面措施减沙贡献率最大且上升趋势明显,淤地坝减水减沙贡献率下降趋势明显。水保措施减沙贡献率普遍大于减水贡献率。近期河龙区间水土保持减水减沙的措施主体和构成发生重大变化,林地减水减沙贡献率最大。③随着流域尺度的增大,河龙区间水利水保综合治理的减沙效益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宏观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冉大川 《人民黄河》2006,28(11):39-41
对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进行了宏观分析,研究结果分为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水利措施减沙昔、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水保法”计算的水土保持综合减沙超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等5个层次:结果表明,1970~1996年:①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3.2亿t,黄河中游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4.5亿t,“水保法”计算的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年均综合减沙量为4.2亿t,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3.5亿t,黄土高原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4.8亿t;②若扣除1970年以前的减沙量,则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新增减沙量2.1亿t,黄河中游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新增减沙量2.6亿t,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新增减沙量1.7亿t,黄土高原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新增减沙量2.2亿t.  相似文献   

12.
根据黄土高原高含沙水流的特点,认为次暴雨的产沙模数和径流深可用线性正比关系式来表示,关系式中比例系数表示流域单位径流深的输沙能力、次暴雨过程中流量超过临界值后的稳定含沙量以及流域历次洪水的平均含沙量。在此模型基础上,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王家沟的两个毗邻地貌相似的两条沟为研究区,其中一条沟为经治理而另一条则未治理。探讨各种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及植被对流域水沙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治理流域和非治理流域具有相同的水沙关系,被治理沟的植被等坡面措施在流域尺度上仅通过减水来减沙。这主要是因为植被等坡面措施不能显著改变沟道的输沙能力,且由于植被不能很好地控制沟谷侵蚀和重力侵蚀,使得水流进入沟道后又会获取充足的泥沙补充,达到和治理前相同的径流输沙能力。因此可以认为,在仅有植被和其它坡面治理措施的情况下,治理流域的减沙率可用减水率来估计。本文的实际计算表明,在多年平均尺度、年际尺度和次暴雨尺度这一方法都有较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中游粗沙区来沙量与粗泥沙模数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与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来沙关系非常密切,其中粒径在于0.05mm的粗泥沙是淤积下河道的主要成分。通过重点分析不同年代粗沙区来沙量、粗泥沙模数的变化及水利水保措施对减少粗泥沙的作用,说明黄河中游兴建的水利、水土保持工程对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特别是粗颗粒泥沙发挥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采用“水保法”对泾河流域自70年代以来水土保持保持的减水减沙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泾河流域各县1989年土地详查资料和1996年土地变更调查资料,核实了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保存面积。坡面措施减洪减沙作用计算方法自成体系,在小区坡面措施减洪指标推到流域的过程中,消除了小区与流域存在的时段、点面和地区三方面差异;流域坡面措施减少量的计算注重了坡面与沟道、洪水与泥沙的有机联系。计算结果表明:1970-1996年,泾河流域年均综合减水6.537亿m^3、减沙0.475亿t。  相似文献   

15.
水土保持措施对黄河水沙影响评价模型及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水沙变化研究是黄河水、沙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水土保持措施对水沙影响评价模型及效益评价是黄河治理开发的基础。本文对第三期黄河水土保持科研基金项目第三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综合分析了现有水沙评价模型和孤山川流域水沙变化研究成果,探讨了水土保持措施对产流产沙机制的影响,遴选了用于研究的水沙评价模型,并对研究区的水土保持措施对水沙的影响做了定量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6.
近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计算方法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计算方法,是分析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和预测水沙变化发展趋势的关键技术。通过总结近期黄河水沙变化研究中的主要方法,对计算方法的改进提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评述,探讨了今后改进提高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中游水利水保工程减水减沙及其对黄河下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实测水沙量变化入手,分析探讨了黄河中游近年来水沙量变化原因及其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水利水保工程和气候因素的双重作用,使得近年来黄河中游地区入黄水沙量锐减,其中减水使得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物增加并逐步细化,且使下游断流现象加剧;减沙使得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物减少。分析后指出,多沙粗沙区必须加速治理、少沙清水区和黄河下游要节约用水,才有可能缓解黄河下游的断流和中常洪水高水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