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朱云法  徐伟  钟言 《人民长江》2011,42(22):57-59
三里坪水电站右岸420道路高边坡岩体为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等碳酸盐岩,岩层陡倾,节理裂隙发育,溶沟溶缝多,为查清该边坡开挖后的稳定性,在充分考虑边坡走向、裂隙切割以及岩溶等对边坡稳定性的不利影响后,并结合该工程地质条件及裂隙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段破坏模式预测和稳定分析,提出合理的开挖坡比和加固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尼泊尔上马相迪A水电站厂房所处山坡高陡,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属高地震区,开挖后成83.25m的高陡边坡,根据边坡开挖形态和地质条件,按岩质边坡、土质边坡、岩土混合边坡,以及不同开挖坡比等不同地质单元,对厂房后边坡进行边坡稳定分析计算,采用锚杆网喷支护、网格钢筋混凝土梁支护、喷混凝土挂钢筋网支护等多种边坡支护型式,经历了8.1级大地震的考验,保证了边坡稳定。对类似边坡处理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彭江  雷运华 《水电站设计》2010,26(2):17-20,26
桐子林水电站导流明渠开挖高边坡区内地质条件复杂,岩体普遍全强风化、卸荷强烈,风化、卸荷水平深度较深,为层状~碎裂、层状~镶嵌结构的Ⅴ级岩体。边坡开挖高陡,最高可达120m以上,边坡稳定性差。在边坡设计中,经边坡稳定性宏观分析及边坡稳定计算,遵循设计原则进行边坡开挖支护设计,并根据施工地质和监测资料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在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后可保证边坡稳定。  相似文献   

4.
小湾水电站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枢纽区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震基本烈度高,水库蓄水后有可能产生水库诱发地震.坝址区岩体中高岭土化蚀变现象较普遍,在部分地段成带出现,近EW向和SN向陡倾角破裂结构面发育,且分布有岸坡顺坡中缓倾角节理(河床部位近水平)裂隙.工程区地应力值高,坝基开挖后岩体出现了严重的松弛现象,这些主要地质缺陷对坝基(肩)抗滑和变形稳定问题有一定影响.微风化~新鲜岩体中渗透性具各向异性.地下洞室埋藏深度大,围岩以微风化~新鲜岩体为主,岩体完整,强度高,总体稳定条件较好.崩塌作用普遍,部分地段堆积物厚度较大.卸荷作用强烈,主要发育有陡倾角拉张裂隙和顺坡倾斜的剪切裂隙,边坡稳定条件较差.  相似文献   

5.
水利水电工程的高陡边坡稳定问题关系到工程的安危、造价与工期,它也与现场自然环境、工程施工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做到高陡边坡的坡度适度,支护合理,防护适当,现场施工方法与边坡自然稳定条件相协调。根据现场地形地质条件、构造发育程度、围岩的级别来确定相应施工方法和边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陡边坡或地质和环境条件复杂的边坡,边坡土体的下滑力矩大于抗剪强度的下滑力矩,高陡边坡失稳问题,采取在高陡边坡下部顺坡斜向打入钢管抗滑桩,斜向钢管抗滑桩的下部设置卡盘式钢筋混凝土悬臂板梁,增强斜向钢管抗滑桩抵抗力矩,抵御高陡边坡坡脚弧滑。同时在钢管抗滑桩之间土坡面采用喷射混凝土护面及反滤渗透排水管等四项技术措施联合工作形成一个支护体系,共同承受边坡土体和土中水产生的水平压力,有效避免高陡边坡坡脚弧滑,保持高陡边坡稳定。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重建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落带特点、成因、生态特征等决定植被遴选和生境培育,是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重建的关键问题。通过系统回顾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重建研究进展,总结植被遴选成果及经验,基于重建原理将现有植被恢复重建模式分为水位变动适应型和土壤基质加固型。最后,从改善消落带植被立地条件出发,提出生态环保、技术可行的基于土壤固化的植被恢复重建模式,并通过河道生态修复的成功实践论证了其在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重建中的可行性和重要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阿尔塔什面板坝右岸600 m级高陡边坡地质条件复杂、治理区域分散、岩体较为破碎、断层分布且节理裂隙发育,易引发各种工程安全问题。介绍了根据施工需要、利用软件及现场试验深入研究边坡稳定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提出合理的加固处理方案和措施过程,保障了高边坡防护处理进度,有效减少了高边坡作业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9.
金川导流洞进口边坡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有多组断层及裂隙发育,开挖后形成高陡边坡,边坡稳定问题较为突出。首先以有限元软件ADINA为平台,对预应力锚索、锁口锚索以及锚筋桩进行敏感性计算,做出锚固措施的优化分析;然后使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开挖锚固完成后的三维边坡模型,计算了边坡在天然、开挖、加固等5种工况下的边坡安全稳定状况。计算结果论证了锚固方案的合理性,揭示边坡在不同工况中可能发生失稳的部位,对工程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按一定配合比配制出具有一定流动性和粘结强度的生态种植基材.进行现场客土喷播试验并观察植物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按本试验方案一配制的生态种植基材可应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工程,且具有较好的生态修复效果;水泥含量是影响种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高羊茅、狗牙根、多花木兰可作为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的优选植物。  相似文献   

11.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鄂北调水、引江济淮等大型调水工程中的膨胀土问题为研究对象,从膨胀土裂隙性、强度特性和破坏特征等方面,论述了膨胀土边坡稳定的影响因素、边坡破坏机理和强度特性。研究表明,膨胀土的裂隙为胀缩裂隙和非胀缩裂隙两类,非胀缩裂隙是地层中的“原生裂隙”,胀缩裂隙是干湿循环引起的“次生裂隙”。降雨和强度衰减是大多数膨胀土边坡浅层滑动的主要因素,而非胀缩裂隙面的倾向、倾角及强度是控制膨胀土边坡整体稳定的主要因素。膨胀土边坡的失稳,可归纳为“膨胀变形引起的浅层滑动”和“裂隙强度控制的整体滑动”两种破坏模式,膨胀土的边坡稳定分析也应充分考虑膨胀变形和裂隙分布状态的影响;膨胀土的强度指标不能简单地用土体的“综合强度”,而应根据实际地层情况,分别以土块强度和裂隙面强度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应针对不同的破坏机理进行膨胀土边坡的处治。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堤防多是砂堤,砂土质地松散、贫瘠。在降雨侵蚀和风力侵蚀联合作用下,砂堤坡面水土流失严重,降低了砂堤防洪质量,危及大堤安全。为了减少坡面降雨侵蚀和水土流失,保证砂堤的防洪质量,采用保水剂改良砂堤表层土壤为植被生长提供水分和养分,并通过单纯植被护坡方案和两种改良后生态护坡方案的室内外试验的对比,选取合适的护坡方案。结果表明:三维土工网垫和遮阳网在草籽发芽前期,能够较好地保护坡面和草籽,减少降雨侵蚀;在植被生长期,植株可以穿过三维土工网垫孔隙正常生长,植被根系发挥了铆钉作用,将三维土工网垫紧紧地锚定在坡面;三维土工网垫连同植被根系组成联合保护层,提升了整体加筋效果,但是由于遮阳网的孔隙过于细密,植被难以穿过遮阳网正常生长,将遮阳网顶起,无法像三维土工网垫那样与植被形成联合防护体系,整体加筋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3.
不同生态护坡下水土保持效果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改  白芝兵  赵迪  任婷艳 《人民长江》2017,48(17):25-27
为研究不同生态护坡措施实施后其护坡效果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选取北京市昌平区朱辛庄水土保持示范基地内的4组不同护坡类型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5 a的植被调查和人工模拟降雨实验研究,对各个护坡径流小区的植被状况以及产流和产沙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4种生态护坡实施后,随着时间推移,护坡植物种类会朝着当地土生植物种类发生演替,从而导致护坡的水土保持效果发生变化,每种生态护坡的效果各不相同;单一植物护坡容易受到植物演替规律的影响,而采用工程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护坡形式,水土保持效果则更为持久有效。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生态护坡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针对水电站边坡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工程基材土壤主要肥力因子的逐年变化问题,采集了四处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边坡的基材土壤样品,对植被混凝土相邻年份(2008年和2009年)土壤主要肥力因子进行定量测定分析。同时,采用标准综合级别法对该四处的肥力水平进行了理化性质方面的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除样地2外,在一个年循环周期内,其他样地的植被混凝土基材土壤肥力因子各指标值均呈增强趋势,且各样地相邻年份肥力水平表现为隔年增加。这为植被混凝土肥力可持续演替以及植被长期稳定的生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鄱阳湖湿地植被对关键水文要素的响应规律,综合运用EFDC水动力学模型和高斯模型,建立了湿地植被分布面积对淹没水深、淹没时长和退水时间的响应关系,明确湿地植被对关键水文要素的生态需求。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典型植被对这3种关键水文要素的生态阈值点由小到大依次均表现为:芦苇苔草虉草蓼子草,从而形成了芦苇、苔草、虉草和蓼子草由高到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苔草的生态幅宽最大,表明其对生境的适宜范围最广、适应能力最强,从而使得其在鄱阳湖的分布范围最广。  相似文献   

16.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ecipitation, vegetation and erosion are important yet unresolved issues in the field of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Veget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soil erosion. Through field simulated rainfall experiments, we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regulation of, and correlation among the slope rainfall-infiltration-runoff, erosion and sediment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rest effectively improved soil structure, had stronger runoff and sediment regulation and was influenced less by rainfall intensity than those under other vegetative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e efficiency and pattern of the regulation of runoff and sediment varied with vegetation types as di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of forest was water storage and sediment reduction by plant root systems to reduce erosion power, increase infiltration, decrease runoff and reduce flow speed. The function of grassland was direct sediment interception based on surface vegetation canopy for runoff and sediment regulation. The root contribution to runoff and sediment reduction was relatively greater than the shoot contribution under forest conditions, whereas, the effect of shoots and roots on soil loss was almost equivalent under grassland conditions. The different spatial structures of vegetation affected runoff and sediment regulation in different ways, and plant root systems were crucial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he cumulative sediment yield of the slopes increased 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ower function of cumulative runoff. The coefficient and curve shape of function were dependent on vegetation type, soil properties, rainfall intensity and surface roughness. The process of slope runoff and sediment was divided into development, active and stable stages. These stages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to constitute a complete rainfall-runoff and erosion-sediment process, which exhibited their own features at each stage. This study furt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egetation, soil erosion and precipitation.  相似文献   

17.
综合现有文献研究成果, 基于元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植被的适宜、极限生态地下水位埋深。选择乔木、灌木 和草本等 3 种植被类型中的 13 种植物, 分析适宜、极限生态地下水位埋深的统计分布、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 推求生态地下水位埋深与植物根系和土壤质地的关系, 得出: 西北地区适宜和极限生态地下水位埋深均值分别为 2. 9、5. 5 m, 控制范围分别为 2. 3~ 3. 9、4. 0~ 7. 2 m; 适宜、极限生态地下水位埋深与植物根系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适宜生态地下水位埋深还取决于植物根系伸展速率与地下水位埋深下降速率的相对关系; 土壤质地控制毛细管上升高度及地下水位埋深以上水分供给能力, 是确定生态地下水位埋深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植被根系形态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裸露边坡大量增加导致破坏自然植被、威胁边坡稳定性等问题,以植被护坡的力学效应为重点,采用的经典WU模型对植被根系附加凝聚力进行数值模拟,并在工程常用岩土软件Geo Studio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二维有限元方法的植被护坡模型。应用植被护坡模型分析了不同乔木类型以及不同边坡类型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对JI模型和ZHANG模型进行模拟计算,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无论是直坡还是阶梯状边坡,植被根系都可以提高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增量最高可达39.7%。相同附加凝聚力下,Tap型根系对安全系数的提高效果大于Plate型根系。黄土边坡平整为阶梯状后安全系数提高(刺槐坡安全系数增量为8.3%,侧柏坡为8.2%);砂土和粉土的直边坡更稳定。研究成果对植被根系护坡模拟和生态护坡基础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结合深圳市盐田区边坡水土流失治理情况,介绍三维植被网、喷混植生、格构护坡、锚喷支护等几种边坡治理方法,供广大从事水土保持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