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考察了黄河下游某市给水管网水质的生物稳定性。结果表明:2011年2~7月,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在8.7~328.7μg/L,81.3%的检测数据AOC<100μg/L,其值随季节变化、水温升高而升高。AOC P17在AOC组成中占优势,季节变化特征较AOC NOX明显。以引黄水库作为水源、处理工艺不同的两水厂给水管网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存在差异。黄河下游城市给水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总体水平较好,管网不同取样点细菌再生长限制性因子有差异,AOC、磷及其他无机营养元素均有可能成为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5.
6.
水量预测、阻力系数以及等水压线的绘制是给水管网改扩建的重要环节。改扩建之前通过预先处理,可成功地解决上述因素对管网平差结果的影响以及平差后问题管段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通过上界限流速法、分段法和泄流法计算,确定污染物在给水管网中运移的范围,可以为快速决策提供有效地支持。比较了三种计算方法的优缺点,讨论了求解环状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给水管中污染物衰减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给水管网图形信息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介绍了给水管网图形信息系统(GPGIS)的设计思想、总体结构及关键技术;阐述了利用AUTOCAD的二次开发功能开发GPGIS系统时,应考虑的几个问题:图形管理、属性信息管理及图形与属性信息的链接。对GPGIS系统中专业化的水力平差计算,管网故障分析等功能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9.
10.
计算机辅助设计动态给水管网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计算机建立给水管网动态模型不但能完成静态的数据分析和系统设计 ,还可以实现对给水管网的动态分析和仿真 ,从而实时获取管网系统在不同供水需求以及极端用水条件下的状况。讨论了国内现有的管网模型和应用情况 ,并详细介绍了国外专业软件WaterCAD。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基于独立计量区域(District metering area,DMA)小区总表记录值反演区域居民用水强度分布规律的方法,并结合水表检定得出的区域水表误差特性,计算区域居民用水计量误差。在HZ水务集团CX分公司辖区内通过分层抽样选取了466块水表进行检定,统计得出该考核区内DN20户表的计量误差在最小流量Q1处为0.55%,分界流量Q2处为1.15%,常用流量Q3处为1.02%。在辖区内随机抽取的16个DMA小区中,通过其考核表的记录值计算出区域内居民用水90%的水量服从参数μ=1.8,σ=0.5的对数正态分布,10%的水量服从参数μ=1.7,σ=0.4的对数正态分布,该区域居民用水整体计量误差为1.31%。 相似文献
12.
用水量预测研究和给水管网数学模型研究是优化调度的基础,用水鼍预测模型是在分析城市用水量序列数据模式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统计回归的方法建立的数学表达式;给水管网数学模型是建立水厂出厂压力和流量与管网测压点之间的经验数学表达式,它反映了给水系统的运行工况.优化调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是优化调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介绍了供水系统爆管监测的研究框架:首先从实用性和经济性角度提出了现阶段适合的技术方向;其次提出了爆管监测中面临的3个基本问题,并将3个基本问题分解为10个技术要点,描绘了技术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针对爆管是否可监测问题,结合供水监测系统实际情况,提出了监测系统的背景噪声、爆管最小可监控管径等基本概念及分析方法.爆管监测网... 相似文献
17.
18.
19.
水源切换期用户水质跟踪监测及铁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北方某市水源切换对典型地区实际给水管网铁稳定性的影响开展试验研究。选取2个小区用户各1家,对其管网出水水质进行连续10个月的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在本次水源切换过程中,管网水的SO42-有较大幅度变化,平均从25 mg/L增加到75 mg/L,之后又降至45 mg/L;造成管网出水的浊度和总铁有所增加,部分监测值超出饮用水标准,最高达到6 NTU和1.2 mg/L。不同小区管道铁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管网水中铁含量和浊度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分析水源切换前后不同时期管网出水水质的变化,得出SO42-与管垢铁释放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