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河中游粗泥沙来源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钱宁等关于黄河中游粗泥沙来源宏观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考虑了区域地貌特征及近年来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对黄河中游粗沙来源区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区对比研究,并结合典型流域产沙及河道淤积历史剖面分析,全面探讨了入黄泥沙来源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WebGIS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电子地图系统建设,以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作为研究区域,以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保持工作流程(包括规划设计、计划管理、综合治理、预防监督和淤地坝管理等)为主线,依托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网络、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数据库,建立覆盖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区、多沙粗沙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面向不同水土保持管理层的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泥沙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泥沙密度是河流泥沙的主要物理特性之一。本项试验研究采集了黄河干支流23个水文站526个泥沙样品,基本覆盖了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及主要支流泥沙来源区,泥沙样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分析结果表明:泥沙密度与垂线上不同位置处的泥沙颗粒级配无关,与含沙量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关系;自上游至下游,泥沙密度沿程略有变化,年际间比较稳定。最后建议泥沙密度值上游区选用274g/cm3,中游区选用273g/cm3,下游区选用271g/cm3。  相似文献   

4.
河龙区间流域综合治理对水沙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贤娣  李勇 《人民黄河》1999,21(8):13-15
河口镇-龙门区间是黄河泥沙和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也是黄河下游最主要的暴雨洪水来源区之一。在阐明近年来河龙区间降雨,径流变化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不同降雨条件下,流域综合治理对流流,输沙的影响,同时初步分析了暴雨水期降雨-洪峰流量的关系,探讨了流域综合治理对洪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黄河宁蒙河段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也是黄河泥沙问题研究的重点河段。综合现有资料及对宁蒙河段现场监测结果,从河道形态、岸滩组成与塌岸现状以及入黄泥沙来源等角度对几个典型河段河道泥沙特性展开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因大部分处于冲积型平原,宁蒙河段岸滩泥沙组成整体变化不大,唯支流入汇口处的岸滩泥沙组成相对复杂且受支流来沙影响大;河道摆动剧烈,塌岸现象频发;同时,沙漠段的风成沙、十大孔兑的支流入汇及以窝崩和条崩为主的塌岸等当地产沙是宁蒙河段泥沙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50年黄河泥沙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鉴衡 《人民黄河》2000,22(1):18-21
黄河泥沙问题的复杂性和治理难度为世界之最,泥沙问题是治黄的症结所在,新中国成立后,黄河的治理开发受到空前的重视,黄河泥沙的研究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从泥沙的来源和特性,三门峡等水库泥沙问题,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基本规律,动床河工模型试验和泥沙数学模型计算,以及黄河下游引黄淤背理论和实践技术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半个世纪以来黄河泥沙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突破,指出“拦,排,放,调,挖”作为处理和利用黄河泥沙,  相似文献   

7.
黄河洪水的主要特性是小流量,高水位,大浸滩,洪水传播历时长,灾害严重,而形成如此特性的主要原因是泥沙淤积,河床抬升,严重萎缩。因此研究和探讨黄河主要多沙粗沙来源区之一府谷吴堡区间(以下简称区间)的径流泥沙特性对于西部大开发和确保黄河下游不断流具有其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主要在陕北。为减少入黄泥沙弥补陕北水土保持短板,文章分析了陕北淤地坝建设和水土流失现状,对近年来拦沙工程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在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干、支、毛沟上合理布设8004座拦沙工程的规划方案,以期利用其有效库容,快速将区域内坡面和沟道产生的泥沙拦截在千沟万壑,为减少黄河下游泥沙促进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 黄委会水科所泥沙研究室建于1950年。当时以收集、整理已有研究成果、研究黄河泥沙的来源和数量,以及配合水文部门研究泥沙的测验方法为主,尔后组织开屣了引黄渠道泥沙测验研究、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及河口问题的研究,在资料分析、理论计算及模型试验三结合的研究方法带动下,取  相似文献   

10.
一、黄河中游粗泥沙来源区的治理是当前治黄工作中的首要任务(一)黄河下游的淤积主要是粗泥沙来源区来沙造成的从1950年7月至1960年6月的水沙资料来看(见表1),进入黄河下游的泥沙每平均为17.95亿吨,其中小于0.025毫米的冲泻质占54%,大于O.025毫米的床沙质占46%。淤积在河道中的泥沙,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黄河下游河段小浪底、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水文站1950—2016年水沙资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资料分析与理论分析对黄河下游水沙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70年来黄河下游沿程各水文站年水沙量整体上呈现减小的趋势;水沙年际间、年内分配不均匀;1986年后下游水沙关系明显恶化,2003年后水沙关系又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黄河下游大流量减少,小流量增多,输水输沙主要集中在1000~4000m~3/s洪水中;确定保证下游微淤甚至冲刷的来沙系数应不超过0.01kg·s/m~6。分析黄河水沙变化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可为缓减黄河下游水沙关系,完善治黄方略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2.
经过我国几代人对黄河泥沙输移的研究和实践,认识已有重大突破。围绕黄河高含沙水流运动规律及应用前景这个中心,研究了高,低含沙水流运动规律多方面问题,为多沙河流防洪规划提出了新的指导原则。其中黄河下游可以利用高含沙洪水输沙入海,窄深河道洪水的非恒定性输沙泄洪机理是新的治黄主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从黄河水沙情势变化、黄河水沙运动基础理论、黄河水沙调控理论与技术、河床演变与河道整治,以及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泥沙综合处理与利用方略等方面,概要地介绍了黄河泥沙研究的重大科技进展,展望了黄河泥沙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指引下应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中游侵蚀环境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研究了整个黄河中游地区的不同类型区、强烈侵蚀产沙中心带以及小流域和沟谷这三种不同空间尺度的侵蚀产沙量。得出黄河中游地区的年平均侵蚀量为14.655亿T(1970-1989年);强烈侵蚀产沙中心带的平均产沙量为3.58亿,沟谷地产沙星点汉域总产沙量的比例在大部分地区为70-80%,在塬区别大于85%。另外,还对下下世纪时的入黄泥沙量作了初步预估。  相似文献   

15.
黄河水沙变化情势深刻影响着黄河流域水沙调控工程布局、流域内外水资源配置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等黄河保护与治理开发重大问题的决策。但受研究时段、方法及其边界条件等影响,黄河水沙变化预测成果差异大,难形成共识。本研究基于水沙变化归因和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解析,构建了多模型预测成果集合评估技术,预测了黄河流域未来50 a水沙量。结果表明:既有流域水沙变化归因与预测成果差异大,原因在于不同方法因数据输入、变量构成及精度评价方法差异带来的不确定性;提出了基于输入-结构-输出的模型适用性判别准则和评价技术,并基于标准化的数据输入,从数据需求、物理基础、应用效率、输出尺度和预测精度等五个维度,集合评价了现有水沙变化预测模型的适用性;构建了流域水沙变化多模型集合评价-多结果加权融合-BMA集合预测的集合评估技术,根据9类模型预测成果,集合预测了黄河流域未来50 a年径流量为240亿m3,年均输沙量为2.5亿t。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河道平衡输沙的沙量阈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黄河未来可能的水资源条件,以及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多目标对水量年内过程分布需求,根据黄河下游水沙资料、河道冲淤资料,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公式计算、数学模型模拟等多种方法研究了有利于黄河下游河流生态良性维持的平衡输沙的沙量阈值。未来进入黄河下游的年来水量为250亿m~3左右,实测资料分析和公式计算表明,未来较小的平衡输沙阈值为2.0~2.2亿t。数学模型计算在小浪底水库等现有工程联合调控作用下黄河下游平衡输沙的临界沙量为2.5亿t。中游古贤水库建成后和小浪底水库联合调度,可以进一步提高汛期的输沙效率,平衡输沙的沙量阈值可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对黄河下游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为黄河泥沙处置措施优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新情势下黄河口演变与整治研究思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基于黄河口水沙变异的新情况以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新需求,提出新情势下黄河口演变与整治的研究思路。针对目前研究中需要突破的薄弱环节,瞄准国际河口学领域中的前沿问题,采用多学科交叉和多种研究手段,对黄河口开展创新研究。主要研究:黄河口水沙变异特征,尾闾河道枯萎机制及其演变响应,拦门沙演变响应过程及其反馈影响;河口泥沙通量,最大浑浊带、泥沙异重流形成机理,河口海岸淤进、蚀退及其动力平衡机制;黄河口陆海相互作用的整体数模,河口演变趋势与入海流路使用年限;新情势下黄河口治理对策及水土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8.
黄河治理方略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治黄方略为我国历代安民的决策课题。本文针对“水少沙多”这两点黄河难治的症结,指出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为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将黄土高原水土严重流失区整治成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改变其侵蚀地理环境。同时提出了与外流域调水结合的综合治理方略,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及汉江上游洪水的入海通道,增加黄河过洪能力,小浪底水库也可乘机排沙入海。  相似文献   

19.
拦减粗泥沙对下游河道的减淤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实测资料为依据,结合数学模型,重点探讨了粗细泥沙在三门峡汇流区及黄河下游河道的调整机理。计算分析表明,拦减粗泥沙对汇流区与黄河下游的减淤量比值约为0.5,其减淤效果主要在下游,对下游而言,1974 ̄1999年若将进入下游的粗泥沙含量控制在15% ̄20%,则减淤比变化范围为0.65 ̄0.80,且减少的主要为粗颗粒泥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