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混凝土浇注后水易通过胶凝材料的水化散发等型式消耗,一般是无法避免的,但高性能混凝土掺入高效减水剂和磨细掺和料后,拌和物的工作性能得到改善,不仅和易性好,而且泌水量少,特别是未初凝时,及时进行湿养护,可良好地抑制混凝土的早期收缩。  相似文献   

2.
高性能混凝土自收缩的试验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性能混凝土自收缩主要发生在早期,自收缩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耐久性。本文按照龄期的不同,采用千分表和差动式电阻应变计分两步对高性能混凝土的自收缩进行了试验测定,并对粉煤灰、膨胀剂等对混凝土收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混凝土面板温度收缩应力及相关参数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面板结构受到三咱类型力的作用,即由温度、湿度变化引起的收缩应力;由面板材料基体受到的物理化学作用引起的膨胀应力和由外荷载作用产生的应力。其中,温度变形引起的裂缝占总体的80%以上。研究发现,综合温差、徐变变形、基础约束及混凝土面板线膨胀系数都对面板温度收缩应力有显著影响,通过降低这些因素的不利影响,保证面板具有适当的抗拉强度,可以做到200m级高面板堆石坝特长面板少出现裂缝或不出现裂缝。  相似文献   

4.
以潮白河防洪闸挡墙裂缝为例,对混凝土挡墙裂缝的形成进行分析,对挡墙混凝土温度应力、收缩应力进行计算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高性能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更容易发生塑性收缩开裂,适宜的早期养护措施是防止或减免高 性能混凝土塑性开裂的重要途径。通过早期抗裂试验研究了几种养护方式以及养护起始时间对高性能 混凝土塑性开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燥、高温、大风环境中,高性能混凝土浇筑后如果不及时进行养 护,混凝土表面很容易产生较大面积的塑性开裂;养护起始时间对混凝土是否发生塑性开裂以及开裂程 度的影响很大,混凝土浇筑成型抹面后应在1h内对混凝土表面进行覆盖养护,才能有效防止或避免塑 性裂缝的产生;覆盖塑膜养护与涂刷养护剂养护的防裂效果相近;在混凝土终凝时覆盖湿毯及时补水, 能够有效抑制裂缝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温度应力对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是因块体温度场变化引起块体的体积变化。文章着重研究了温度应力对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影响,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同时阐述了控制温度应力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7.
混凝土温度应力裂缝及其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混凝土因温度变化而产生裂缝的原因及其发展规律,初步探讨了两类温度应力裂缝的处理方法和处理用材料,最后还列举了相应的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8.
张春华  马兴民 《治淮》2000,(1):20-21
本文简要地叙述混凝土结构工程中常见的几种收缩变形裂缝及其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马跃先  李政鹏  曲晓宁  边永欢 《人民黄河》2012,34(5):99-100,103
针对混凝土表面养护问题,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结合实例对比计算不同养护时间对某闸墩底板混凝土温度场、应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工程混凝土养护时间为7 d时可以达到较好效果。选取合适的养护时间不仅可以降低其早期内外温差和表面温度应力,避免温度裂缝的出现,还可以节约成本,加快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10.
11.
高性能混凝土在面板堆石坝混凝土面板中应用日益广泛,选取适宜的水胶比和粉煤灰掺量是提高面板高性能混凝土抗裂性能的有效途径。通过早期抗裂试验,研究了水胶比和粉煤灰掺量对高性能混凝土塑性开裂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甘河子面板高性能混凝土单位面积总开裂面积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水胶比(A)→粉煤灰掺量(B);水胶比对单位面积总开裂面积有一定影响,粉煤灰掺量对单位面积总开裂面积影响不显著。选取水胶比为0.37,粉煤灰掺量为30%作为推荐配合比,早期抗裂等级为Ⅳ,抗裂等级较好。低水胶比不利于高性能混凝土抵抗塑性开裂,面板混凝土应通过早期抗裂试验完成配合比优选。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2.
渡槽高性能混凝土抗干缩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洺河渡槽采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施工,针对渡槽簿壁结构、高强混凝土低水胶比等特点,结合工程实际,试验研究多种影响因素下混凝土抗干缩性能,分析探讨干缩变形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渡槽簿壁结构高性能混凝土,可能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特别在早期易产生干缩变形及干缩裂缝。适宜的水胶比和适量的粉煤灰掺量,对于减小干缩变形以及可能产生的干缩裂缝是有作用的,特别在早期,抗干缩作用尤为显著。高性能混凝土干缩变形变化规律可用εt=ALn(t)-B表述。  相似文献   

13.
高性能混凝土在塑性阶段早期很容易发生开裂,适宜的早期养护措施是防止或减免高性能混凝土塑性开裂的重要途径。通过早期抗裂试验研究了减蒸剂对高性能混凝土塑性开裂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混凝土抹面后立即喷减蒸剂方法可以减小混凝土表面水分散失,将养护起始时间提前到混凝土塑性阶段的起点,弥补混凝土表面未及时覆盖造成快速失水的不足。但是,单独使用减蒸剂来抵抗混凝土塑性开裂的效果不明显,由于减蒸剂减缓水分蒸发的作用存在时效性,减蒸剂与覆盖塑膜养护(或涂刷养护剂)相结合才能更好的防止高性能混凝土塑性开裂。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4.
高鹏  胡筱  辛建达  汪娟 《水力发电》2021,(4):122-126
通过试验对高水胶比(w/b=0.45)条件下,不同粉煤灰替代率(0、20%、50%、80%)对混凝土材料参数和早龄期阶段开裂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材料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粉煤灰替代率由0增至80%,混凝土28 d龄期的弹性模量、劈拉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降低了49.4%、68.4%和75.1%.混凝土温度应力试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5.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观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试验结合闸墩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导研究,进行现场混凝土温度和应变观测.依据观测结果,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早期温度和应变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混凝土中心层和表面层应变与温差的变化关系.计算结果表明,由于温度应力大于混凝土实际抗拉强度,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表层混凝土应变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结果相近,变化趋势相同.  相似文献   

16.
新近研制的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Ultra High Toughness Cementitious Composite,简称UHTCC,国外称之为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简称ECC)具有优良的韧性和能量吸收能力,在直接拉伸荷载作用下表现出应变硬化和多点开裂等特性。本文通过干燥收缩试验,在与素混凝土、纤维混凝土进行对比的基础上,评价了UHTCC的干缩性能。试验结果表明:UHTCC的干缩主要发生在早期;早期的湿养护可避免UHTCC水分的过快蒸发,减小其干缩速度,但是却使其最终的干缩值大大增加;PVA纤维对UHTCC的干缩值影响不大。通过抗裂能力参数,结合已完成的约束收缩试验结果,对较大的干缩量并不有利约束条件下材料抗裂能力的传统概念进行了修正,指出对修复材料来说干缩量的大小仅仅表征了材料性能的一个物理参数,决定其材料抗裂能力的是其非线性变形能力的大小。最后给出了符合UHTCC干缩变形的收缩表达式。  相似文献   

17.
氧化镁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与温度和历时有关.采用APDL语言编制考虑氧化镁混凝土自身体积变形的温度应力场仿真计算程序,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温度对氧化镁混凝土温度应力补偿效应的影响.计算结果可为实际工程仿真计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加精确的模拟混凝土结构早期的湿度场,基于ABAQUS二次开发平台,开发了精确模拟 早期混凝土温湿度场的子程序UMATHT和FELM,并通过对脚本语言Python的二次开发,实现了对温度 场结果的自动读取与保存。最后,在湿度场模拟过程中,利用数据接口自动读取相应单元的温度场结 果,考虑了温度对湿度场的影响,得到了对湿度场较精确的模拟。  相似文献   

19.
矿渣、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收缩、开裂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收缩、开裂是影响现代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因素,为评价掺合料对混凝土收缩、开裂的影响,通过圆环开裂试验、收缩试验来评定矿物掺和料对混凝土收缩开裂的性能。圆环开裂试验主要表征混凝土试件在约束条件下抵抗干燥收缩应力的能力,收缩试验则表征试件的体积变形,收缩是开裂的原因,也是影响开裂的最重要因素。结果表明矿渣掺量在一定范围内时可抑制混凝土的开裂,混凝土的自收缩随矿渣掺量的增大而增大,干缩随矿渣掺量的增大而减小。粉煤灰可有效抑制混凝土的开裂,随掺量的增大抑制作用越显著;粉煤灰掺量越大对自收缩的抑制作用越明显,混凝土的干缩略有增大。总的来看,粉煤灰较矿渣可更好地抑制混凝土的收缩与开裂。  相似文献   

20.
 以往对钢纤维混凝土抗裂性能多从其力学性能方面加以解释,而很少从热性能方面考虑。为此进行了钢纤维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2个墩墙结构的模型试验,比较了二者的温度及温度变形的特性。通过实测结构内部温度及其变形,给出了钢纤维混凝土在早期水化热及外界温度影响下的温度及变形规律。根据热传导理论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钢纤维混凝土有较好导热性以及钢纤维混凝土的早期抗变形能力要强于普通混凝土的结论。上述特性将有助于减小混凝土内部温度梯度,对于防止水工混凝土结构表面裂缝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还对试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