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该文根据工程群体实际占用河道的涉水工程发展趋势,利用概化后的天然河道建立数学模型,模拟珠江三角洲工程群体对网河区水动力环境干扰的叠加影响,研究不同的涉水工程分布密度和阻水面积比对三角洲网河水位和分流比的影响程度和趋势。研究表明,珠江三角洲工程数量增长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网河区水位抬高的幅度和速度,涉水工程分布密度的增幅,直接关系着网河区分流比的动态变化,分布密度增幅较快的区域分流比减小,反之,增大;工程阻水面积的不同也影响着网河水动力环境,阻水面积较小时,网河区水位抬升幅度不大,阻水面积比较大时,局部地区的水位有明显的增加,当阻水面积增大到一定的程度时,网河区的水位将全面"升级"。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对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几条水道占用河滩地,人为对行洪河道设障,影响三角洲网河区的水位、汉口分流比、八大出海口门净泄量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了其对防洪安全的影响,并建议对这种不顾整体利益的行为依法管理和治理。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河性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网河受大规模采沙影响,其河道特性发生的显著变化,基于实测资料,从网河区河道的河床演变、水沙条件、同流量水位变化、西江和北江分流分沙变化、河槽容积及河道行洪能力等方面分析了珠三角网河区河性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网河区河床下切严重,来流量变化不大,来沙量大幅下降,同流量下水位下降明显,思贤滘对西江、北江的分水分沙有所调整,河槽容积增大,河道的行洪能力提高。随着规模取沙的减少,2005年后网河区河道进入新的平衡演变阶段。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在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及河口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各口门及网河区近期实施方案的设计成果,并评估了工程实施后的作用和效益。  相似文献   

5.
该文采用珠江三角洲一维网河水流数学模型,结合佛山南庄紫洞水厂扩建工程水资源论证工作,对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可供水量的推求进行了分析探讨,对珠三角网河区可供水量的计算分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围垦河道、占用河道滩地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形成的河障严重影响防洪、水生态环境和航运安全。简要对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河障的现状进行介绍,分析河障的危害性,总结河障整治的主要工作成效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河障整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及河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各口门及网河区近期实施方案的设计成果 ,并总结了工程实施后的作用和效益。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水位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廷华 《人民珠江》1998,(6):38-41,45
珠江三角洲网河区50年代至60年代大规模联围筑闸后,对以洪为主河道,上下游高高潮位或低低潮痊都有所壅高,且壅高值为上游大于下游,沿而下呈递减变化;对以潮为主的河道,高潮位或低潮位都呈上升趋势,县低潮位上升明显。河道泥沙淤积也促使洪水位不断提高。另外,预计未来50a海平面上升将使网河区水位相应地抬升,其中对以径 主的河口如磨刀门水位影响较小,对以潮流为主的河口如虎门、蕉门水位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东江河口三角洲网河区的防咸围堰方案,建立了珠江三角洲三维咸潮模型以及一维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对不同方案的防咸效果、水位变化、水质影响、突发污染事件和防洪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堵住南北汊的方案能够有效地阻止咸潮上溯,改善上游水厂的取水水质,但同时也会增加上游的洪水位、下游的潮位波动和突发污染事件的风险。因此,建议在实施该方案时,必须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做好监测和应急预案,以保障东江三角洲网河区的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成果也为我国河口地区抗旱防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Argonaut-SL流量计在马口水文站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敏 《人民珠江》2009,30(4):11-14
介绍Argonaut—SL流量计在珠江三角洲网河区马口水文站进行流量监测的应用情况,通过与走航式ADCP同步测流进行比测,率定指标流速与断面平均流速关系,结果表明能满足测验精度的要求,可以在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为快速准确地实现水质监测断面水质超标时的河流水污染溯源,提出整合现有流域要素,构建水污染溯源的流域要素空间关系模型。该模型以划分为4个等级的河段和汇水单元为基础,建立汇水单元层级与上下游河段的编码关系;再将全流域要素与汇水单元建立空间关联关系,构建5个流域要素空间关系子系统模型;最后各子系统模型集聚组成一个相互协作的流域要素空间关系网络。以敖江流域实时水质监测断面为污染溯源触发点,将各个流域要素空间关系子系统模型直接应用于水污染溯源过程,结果表明,建立的关系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能最大限度地提供污染源空间分布和结构信息,有效地识别和筛选研究区域的水污染引发源,快速缩小未知污染源搜查范围,提高了水污染溯源搜寻过程的效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12.
河湖水系连通是指通过修建渠道、挖掘河道、改造湖泊等方式,将不同河流、湖泊之间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的水系网络。基于复杂网络方法,从节点和子流域两个层面对海河流域水网的连通性进行分析。在子流域层面,用平均度指标评价流域连通度,用网络直径等指标辅助分析流域整体水系连通情况;在单个节点层面,用度指标、中介中心性指标分析流域水系各节点连通度的分布情况,实现了节点微观与流域宏观的结合。同时,引入聚类系数指标,获得每个子流域河网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合理性评估,认为应用复杂网络方法能全面分析流域水系特征及连通情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57—2016年珠江三角洲河网区15个水文站月平均水位资料,利用pair-copula结构构建水位空间依赖性模型生成样本数据,并采用F-madogram方法定量评估不同时期、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距离范围内珠江三角洲河网区的水位空间依赖性。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河网横向发育区域比东南45°方向发育区域水位空间依赖性弱;夏季丰水期水位空间依赖性比冬季枯水期水位空间依赖性显著增强,且季节尺度下水位空间依赖性比全年尺度下水位空间依赖性弱;受人类活动影响,在远距离情况下夏季丰水期1987—2016年的水位空间依赖性比1957—1986年显著增强;在较小距离范围内年极小月水位1987—2016年的空间依赖性比1957—1986年显著减弱,在远距离情况下年极大月水位1987—2016年的空间依赖性比1957—1986年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4.
黑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异质性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我国西北干旱区域典型河流——黑河为例,通过水生态系统野外调查、水生生物鉴定与数据整理,对黑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空间异质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空间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技术方法,对流域水生态系统空间异质性特征的主要环境影响要素进行了筛选和识别分析。分析表明:在影响黑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各环境因子之间,具有一定的信息冗余和相互作用关系。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径流深、降水、净初级生产力等因子之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而绝对高度与蒸发量、平均气温及干旱指数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负向相关关系。地形因子中海拔高度以及气候因子中降水量与干旱指数这3个环境因子指标与流域的水生态系统异质性空间分布特征关系较大,是干旱区黑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宏观分异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5.
淮河流域主汛期极端降水时空特征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淮河水系16个片区1953年-2007年逐月降水资料为基础,选取超门限峰值序列(POT),引进广义帕雷托分布(GPD),借助L-矩估计方法,分析淮河水系主汛期年极端降雨事件的空间变化。并以淮河干流左右岸的代表性支流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极端降水的频次和强度,结合帕雷托参数的空间变化,分析了淮河汛期极端降水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①不同门限值下的逐月降水量所拟合的降水极值概率分布符合广义帕雷托分布;②淮河的极端降水频次和强度右岸普遍大于左岸,与帕雷托分布形状参数和尺度参数空间分布一致性较好;③不同量级的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有较大差别。研究结论对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的预警和防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7年的监测数据分析第二松花江支流饮马河(劣Ⅴ类水质)对干流水质的影响程度,通过建立的松花江流域一维河网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模拟分析了饮马河水质改善(假设达到Ⅲ类水)后对第二松花江干流水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6—8月支流水质改善后对干流水质影响较大;NH3-N指标比CODCr指标改善明显;枯水月支流水质对干流水质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和田河流域耗水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和田河流域位于干旱内陆区,降雨稀少,蒸发剧烈,水量散耗是该地区水份运动的主要形式。本文采用和田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对流域耗水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分别从河流、水库、地下水、绿洲灌区的耗水水平,流域耗水的年内分配,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耗水比例等方面体现耗水现状,为和田河流域今后的水土资源合理配置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The increased threat of flooding from climate change requires ever greater management of rivers to alleviate flood risk. Although the impacts of river modification on fish communities are well documented, the effects of river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fish behaviour have received rel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Here, a long‐term (4 years) acoustic telemetry study was used to analyse the spatial–temporal behaviour of common bream in a lowland river system (River Witham, Lincolnshire, UK) in which water levels are artificially manipulated biannually as part of a flood storage strategy. Levels are lowered in the autumn and increased again in the spring, to increase in‐river winter flood storage capacity. Home‐range size varied according to season, with home ranges being larger in the spring and summer months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recorded during the autumn and winter months. When water levels within the river system were artificially manipulated, the bream responded by altering their home‐range size, increasing it after the levels had been raised and reducing it following the lowering of the river levels. This is in contrast to the cumulative overall distances bream were recorded to travel, which were unaffected by water level manipulation, suggesting water level manipulation did not affect activity levels. Although such changes in behaviour do not necessarily equate to a negative impact on fitness, reduced home‐range size brought about by water level manipulation does have implications for habitat availability and the number of competitive, predatory and parasitic interactions encountered.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加利福尼亚州调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由于改变了原有区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必然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通过对加利福尼亚州主要调水工程的设计和运行状况进行调研,对生态环境的小利影响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行调度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区域环境现状、发展趋势及水库运行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克孜河下游河岸林草区的水分运动和补给关系,计算地下水补给量变化值和埋深变化值,预测卡拉贝利水库修建后天然植被的生长状况,为项目决策和工程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建立区域水均衡模型,模拟工程修建前后,区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量分配和流转关系及平衡状况变化,通过监测研究区地下水埋深数据,模拟工程建成前后河流末端河岸带林草区地下水埋深的分布变化情况,分析由于工程建设导致地下水位变化进而对河岸带林草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上是河道地表径流补给地下水,河道过水期水面线高于地下水位,河道地表径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在断流期河道两岸地下水位高于河床高程,地下水侧向渗出补给地表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