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8 毫秒
1.
文章分析长沙市干旱灾害的成因和特点,总结防御干旱灾害的工作,提出从转变重汛轻旱的观念,坚持防汛与抗旱并重,加快抗旱保障体系建设,市场调控水价,实施河道治理和生态保护,加强干旱预测和抗旱科学研究等方面积极预防和减轻干旱灾害。  相似文献   

2.
介绍关于城市干旱的概念、指标理论;针对干旱这种自然灾害,以黑龙江省为例,运用多目标规划模型建立了干旱抗旱预案模型,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抗旱方案,并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之上,给出了黑龙江省的抗旱措施。根据供需平衡分析给出不同干旱等级的具体抗旱措施。对城市干旱抗旱提出了一定的方法指导和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承德市20世纪末发生的特大干旱,从水资源环境与利用方面,分析了发生特大干旱的特点与成因,旱灾形成的主要因素,以及抗旱减灾取得的经验,提出了今后抗旱减灾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下游五省抗旱减灾对策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五省历史干旱事件的整理,分析该地区旱情旱灾特点,并从自然环境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分析干旱灾害的成因,提出长江中下游五省今后一段时期内抗旱减灾的对策思路,为该区域有效提高整体抗旱能力,降低干旱灾害损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是全国典型的易旱地区,抗旱减灾成为全省一大难题。近几年来我们一改过去单纯拨款、被动抗旱的做法,从建立抗旱基金制度试点着手,竭力引导,发展抗旱服务组织,已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果,长期抗旱能力明显增强。1992年发生严重干旱后,市、县、乡、村四级抗旱服务队运用抗旱资金购置的一大批设备,及时浇灌庄稼430万亩,有效地减小了灾害损失程度。1993年入秋以后又发生严重干旱,受旱面积达1500多万亩,其中800万亩因干旱  相似文献   

6.
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表明,吉林省干旱发生频率、干旱面积的旱灾损失均呈加快、加重的发展趋势。应采取的对策是:①加强抗旱设施建设,增强抗旱减灾能力。②全面推广非工程抗旱技术措施;③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为抗旱减灾提供优质服务;④正确认识吉林省干旱缺水的基本规律,搞好抗旱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7.
针对丰城市干旱灾害频繁发生的现象和影响范围,本文从现有的抗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等分析了当前的抗旱能力,并从引发干旱灾害的降雨分布不均,天时与农时错位自然气象、抗旱水源工程分布不平衡、输水建筑物老化失效、效益难以发挥和人类活动造成赣江河床下切等因素进行剖析,从加强小型农业灌溉工程建设、加快城乡水源工程建设等抗旱工程措施和强化科学调度蓄水、加强部门通力协作,强化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完善各项服务机制等抗旱非工程措施的建设提出抗旱对策建议,为今后抗旱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新疆牧区干旱灾害频发,灾害影响范围和损失不断扩大,加剧了牧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制约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新疆牧区实际情况,分析了干旱灾害的特点及其成因,提出从逐步完成牧区抗旱减灾基础工程体系、完善牧区抗旱非工程体系、加强牧区抗旱减灾科学研究等工作建议,全面提高新疆牧区抗旱减灾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9.
近30年来中国干旱灾害演变规律及抗旱减灾对策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基于干旱灾害统计资料,对近30年来我国干旱灾害特点及其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全国农业因旱受灾呈现明显的加重趋势,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威胁愈加突出,并且区域分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东北、西南地区的旱情灾情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此外,干旱灾害对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威胁依然严重。干旱灾害呈现加重的趋势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区域降水变化、气温变化和河川径流变化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水资源刚性需求增加、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抗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等。为了减轻干旱灾害影响,需要从强化抗旱责任制落实、开展抗旱规划、加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抗旱应急能力建设和抗旱保障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0.
以唐山市城市旱情特点及抗旱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研究对象,从造成城市干旱缺水的现状和长期发展趋势入手,对城市干旱缺水情况对今后的影响和抗旱工作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以期为唐山市市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使唐山市的抗旱工作更为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11.
实际抗旱能力下的南方农业旱灾损失风险曲线计算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基于前期研究提出的4种假定灌溉条件下季节性干旱频率-旱灾损失率定量关系曲线,针对不同频率干旱发生时来水条件存在的差异与实际抗旱能力的不同,研究在变化的实际抗旱能力下,农业季节性干旱频率和旱灾损失率之间的定量关系,以此计算出实际抗旱能力下农业旱灾损失风险曲线。首先,以干旱期间供水满足需水的比例作为抗旱能力指标,分别建立抗旱能力指标-来水频率、干旱频率-干旱烈度保证率之间的关系曲线,以干旱烈度保证频率表征来水频率,进而得出各次干旱过程的抗旱能力指标与干旱频率的一一对应关系。然后,利用Copula函数计算干旱频率,通过EPIC模型模拟水稻产量并计算损失,建立干旱频率-假定灌溉水平-旱灾损失率三者间关系。最后,根据抗旱能力和干旱频率的对应关系,并以抗旱能力指标反映灌溉水平,可推得现状水平年实际抗旱能力下的干旱频率-旱灾损失率曲线。在湖南株洲市水稻旱灾损失风险计算的应用实例表明,实际抗旱能力下双季早稻夏季5—7月干旱频率-旱灾损失率之间,基本呈半对数函数趋势关系。对比历史旱灾损失调查结果,当发生2、5、10年一遇的干旱时,旱灾损失率的实际调查结果与理论计算值的相对差值分别为1.69%、-5.33%和-4.81%。  相似文献   

12.
抗旱工作是个系统工程,科学抗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更要从提高抗旱意识、增强旱情监测能力、改进抗旱服务方式、加快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从而提高抵御干旱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2009年2月6日,省政府办公厅批准实施甘肃省抗旱应急预案,标志着我省抗旱应急工作进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我省降水稀少,水资源贫乏,长期以来,干旱缺水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现实问题。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干旱天气频繁,旱灾影响日益加剧,干旱已严重制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为了切实增强干旱风险意识,提高抗旱应急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和时效性,提升抗旱减灾的应急能力,保证抗旱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甘肃省抗旱防汛指挥部编制了甘肃省抗旱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陕西省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形成了一定抗旱能力,成为抗旱减灾一支重要的力量。但由于陕西省旱灾频繁且呈加剧之势,加之受投入、机制、政策等综合因素影响,导致抗旱服务组织的发展后劲不足甚至抗旱能力下滑,与新时期抗旱工作不相适应。2009年北方冬麦区冬春严重干旱和今年西南5省秋冬春特大干旱再次敲响了警钟,加强基层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提高抗旱应急能力迫在眉睫。从陕西实际出发,在认真调研和深刻剖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抗旱服务组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根据承德市20世纪末发生的特大干旱,从水资源环境与利用方面,分析了发生特大干旱的特点与成因,旱灾形成的主要因素,以及抗旱减灾取得的经验,提出了今后抗旱减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介绍金华市的干旱灾害概况入手,分析了金华市当前的抗旱能力和旱灾成因,提出了做好当前该市抗旱工作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大庆市干旱危害、成因,进行了总体抗旱能力评估,提出了抗旱指导思想及原则,抗旱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制定了防治干旱的综合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区域抗旱能力是指研究区域抵御和减轻干旱灾害,能够保障干旱期间生产、生活和生态等方面用水的最大能力。从干旱的一般定义出发,构造了区域抗旱能力系数(CRDRA),根据水量供需平衡分析,计算得到各来水频率下的 CRDRA,进而对区域抗旱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安徽省的应用实例表明,评价水平年(2007年)下,安徽省的整体区域抗旱能力接近于能够抵御轻度干旱的水平。以不同来水频率下的 CRDRA 测度区域抗旱能力强弱,其物理意义明确,计算方法直观、简便,可应用于大范围、逐时段、多区域间的抗旱能力评价和比较,为抗旱规划和旱灾风险管理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葫芦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山区,干旱发生频繁。2014年,葫芦岛市发生严重夏伏旱,介绍了葫芦岛市干旱及抗旱救灾基本情况,分析了葫芦岛市干旱特点和成因,提出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水资源保护、完善抗旱基础设施建设等抗旱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20.
受大气环流异常影响,2022年长江流域夏季高温伏旱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致灾程度大。分析了近15 a来长江流域历年干旱灾害事件和本次干旱特征,以及长江流域抗旱减灾体系建设现状以及在2022年干旱应对中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下抗旱减灾的总体应对思路:(1)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为切入点,从源头上规避干旱灾害风险;(2)以空间上的立体调蓄与时间上的峰蓄枯补为路径,实现干旱灾害的过程防控;(3)以优化水利工程运行调度方式为手段,实现防汛抗旱统筹调控;并针对旱情评估与预测、旱灾风险研判和旱灾风险应对共3个方面的关键环节,提出了抗旱减灾方面的科技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