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姚艳玲  张宇  吕军  张正 《水资源保护》2017,33(S1):146-148
从生态类指标、经济类指标以及社会类指标3个维度建立生态补水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向海湿地2004年补水后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向海湿地已实施的补水项目提供综合效益价值为3.29×1010元,实施生态补水后,向海湿地生态功能得到了有效恢复,湿地价值明显提高,湿地补水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2020年汛期在防御大洪水实战演练期间进行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补水,生态补水量创历史最高,三角洲湿地首次实现漫滩式补水.基于Sentinel-1与Sentinel-2时间序列卫星遥感影像,评估了2020年三角洲生态补水前中后期湿地动态变化与补水效果.结果表明:生态补水期间清水沟、刁口河流路湿地水体淹没频率较高,大多为0...  相似文献   

3.
针对2010年以来实施的黄河三角洲刁口河流路恢复过水及湿地生态补水措施,建立黄河三角洲刁口河流路及尾闾湿地地下水数值模型,模拟黄河三角洲刁口河流路及湿地补水前后地下水变化情况,评估刁口河恢复过流及尾闾湿地补水对区域地下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刁口河恢复过水及尾闾湿地补水对地下水具有积极补给作用,在2010年、2011年、2013年生态补水期间,刁口河沿岸地下水渗漏量分别为10.2万m3/d、10.6万m3/d、9.2万m3/d,刁口河尾闾湿地周边地下水渗漏量分别为1.4万m3/d、2.7万m3/d、1.03万m3/d;随着地下水资源的补给,补水区及周边地下水水位抬升明显,刁口河沿岸及尾闾湿地周边地下水抬升范围分别为950~1 100 m和800~1 100 m,地下水位最大抬升幅度分别为60~80 cm和35~46 cm。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借鉴国内外现有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黄河三角洲的实际,提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从功能整合性、生态特征、社会环境3方面,构建一套以"3S"技术为核心,具有可操作性的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参考国内外评价指标标准,根据各指标对湿地生态健康影响的程度,将27个指标进行标准分级,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选择垦利县作为研究区域进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表明,垦利县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脆弱,应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5.
《人民黄河》2017,(9):64-69
随着对湿地生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生态补水成为国内外诸多湿地为防止生态退化而采用的生态恢复方法,其旨在补给湿地生态系统的水资源短缺量,维护湿地系统生境的动态平衡。基于对湿地生态需水量研究方法的总结,阐述了湿地生态需补水量的确定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湿地与补给水源之间的位置及供需关系,系统归纳了与补给水源不同位置关系的各类型湿地的适宜生态补水方法。总结了国内湿地生态补水保障机制,指出现有湿地生态补水在应用和研究层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湿地生态需补水量、湿地生态补水的完整方法体系和模式、湿地生态补水的不确定性分析和多目标决策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
以三环泡湿地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湿地需水规律、设计补水位置和补水时段的基础上,确定了4月一次性补水、4—10月逐月按需补水、4月和7月分期补水等3种补水方案,采用MIKE 21模型对相应的补水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并基于补水面积和水深等指标进行补水效果分析。模拟结果表明,3种方案补水面积均增加,其中4月和7月份分期补水方案效果最佳,补水面积较大、水深适宜,同时补水过程可满足三环泡湿地需水过程,能为湿地生物提供适宜生存环境。本研究可为湿地生态补水提供研究方法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扎龙湿地应急补水必要性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向扎龙湿地补水的必要性、补水情况及补水效益。  相似文献   

8.
从扎龙湿地补水探讨生态水权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扎龙湿地补水引起国内外广泛重视,这一新事物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扎龙补水既对保住地球之肾--湿地起了关键作用,但持续补水又出现了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先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其实质就是生态水权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加深了对健全水权制度的认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湿地及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科学监测,合理利用黄河水,保护海岸带,植树造林,整治污染等方面探讨了保护黄河三角洲湿地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湿地利用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学金  郅兴桥  万鹏  王华 《人民黄河》2004,26(10):10-11
黄河三角洲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湿地总面积74万多hm^2,生产潜力巨大。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开发利用现状的研究,指出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水文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包括:人类活动、风暴潮侵袭以及三角洲气候等。随着黄河三角洲工农业的迅速发展,黄河断流、湿地水资源不足、围垦、污染和湿地的不合理开发等已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因此加强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保护研究日益迫切。  相似文献   

11.
从黄河三角洲自然地理条件出发,结合该区黄河来水日趋减少,且近年又多有断流发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黄河三角洲灌溉水源紧缺的对策:修建平原水库,搞好渠道防渗,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做好计划用水,推行蓄淡压盐、种植旱作物等农业措施。  相似文献   

12.
黄河河口生态需水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黄河入海水量及其流量变化过程对保障其河口三角洲生态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认为该生态系统关键期为5—9月。分析了黄河渔洼以下三角洲生态系统中的陆域湿地、河流湿地以及近海水域等重要生态单元生境修复与黄河径流条件的关系,重点分析了鸟类生境、河道内鱼类生境和近海水生生物繁衍生境的生态需水,提出了它们对黄河入海水量及其流量过程的要求。在统筹考虑黄河天然径流条件、自然功能用水和社会功能用水的平衡、黄河水资源配置条件等因素后,进一步提出现阶段黄河向其三角洲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用水控制指标:5—6月繁殖关键期的适宜水量约22亿m3,相应的利津断面流量应不低于150m3/s,最好能达到250m3/s;7—10月应保障洪水量级不低于3500m3/s、平水期流量不低于200~300m3/s;11月—次年4月流量应不低于75m3/s,最好能达到120m3/s。  相似文献   

13.
以保障黄河河口区三角洲湿地生态需水、河口及近海鱼类需水及河道泥沙输送为目标,针对不同需水目标的特点,基于生境模拟模型、函数型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分别计算入海径流过程对三角洲湿地及河口区生物群落生境及生物量的影响,以及来沙系数对河道输沙的影响,遵循消耗性需水的加和性原则与非消耗性需水的最大性原则,提出满足三角洲湿地生态需...  相似文献   

14.
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城市水资源需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该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趋势分析(情景1)和规划目标(情景2)两种情景模式,从生活、工业和生态三方面预测和分析三角洲城市需水量。结果表明:在情景1条件下,规划年2015年和2020年城市综合需水量将分别达7.43亿、9.57亿m3,分别为2009年的1.49和1.92倍;在情景2条件下,2015年和2020年城市综合需水量将分别达9.49亿、11.71亿m3,分别为2009年的1.91和2.35倍。建议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增强居民节水意识,推动节水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加紧城市污水处理厂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在保证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的条件下,提高城市中水回用率,实现城市水资源长期、有效、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崔建勇  盛辉  赵健 《人民黄河》2011,33(10):131-132
对黄河三角洲TM图像上海陆分界线进行了计算,利用数学形态学算法剔除了毛刺并确定了入海口位置,最后利用水体波谱特征改进了种子点增长算法,实现了黄河三角洲河道快速自动提取.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黄河口生态系统组成与各生态单元生态功能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河口地区生态现状及黄河水资源支撑能力等因素,界定了黄河河口生态保护目标,分析了重要保护目标河口淡水湿地的合理保护规模,针对不同的保护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生态需水进行了计算,耦合不同生态单元(对象)的生态流量得出利津断面不同时段最小、适宜生态流量。结果表明,黄河河口利津断面最小生态流量11月。翌年4月为75m^3/s,适宜生态流量为120m^3/s,5—6月最小应为150m^3/s,适宜生态流量为400m^3/s。  相似文献   

17.
基于模糊集对分析的黄河三角洲景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景观生态学法计算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景观指数,并对其1996—2004年的变化进行分析,阐述了区域中斑块变化的成因和趋势。从集对分析的观点提出了模糊集对分析评价模型,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整体及各个行政区进行景观评价。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整体景观相对贴近度1996年、2000年及2004年先从0.500 2降低到0.498 9,然后升至0.500 1;湿地景观相对贴近度1996年、2000年及2004年分别为0.496 1、0.499 9和0.504 5,表现为持续变好,说明湿地的景观格局和景观的生态功能都在变好。  相似文献   

18.
黄河前3次调水调沙试验对河口区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玉成  王宗波 《人民黄河》2006,28(2):24-25,28
通过对前3次调水调沙试验期间河口区段河道河势、水情的变化进行分析,表明调水调沙使河势发展趋向理想化,河道过洪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建议:①调水调沙的时间应不少于20d;②对调水调沙试验的效果分析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数据要一致,以便于掌握和对外宣传调水调沙的作用;③2005年调水调沙转入正常运行,对于运行期间的有关指标也要进行统一观测;④对西河口控导工程未建坝岸进行完善;⑤加强对小浪底水库运用后下游河道变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黄河入海水量及其流量过程对保障其河口三角洲生态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功能演替特点,认为该区生态关键期为5~9月;分别分析了黄河渔洼以下三角洲生态系统中的陆域湿地、河流湿地和近海湿地等重要生态单元生境修复与黄河河川径流条件的关系,提出了它们对黄河入海水量及其流量过程的要求;统筹考虑黄河天然径流条件、自然功能用水和社会功能用水的平衡、黄河水资源配置条件等因素,提出了现阶段黄河可向其三角洲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用水控制指标,其中,5~6月繁殖关键期的适宜水量约22亿m3、利津断面流量宜大于250m3/s,7~9月应保障量级不低于2500 m3/s的漫滩洪水、平水期流量不低于200~300 m3/s,11~4月流量应不低于75m3/s、并争取达120 m3/s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