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环境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逐水而居、滨水而栖.随着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提出,拥有一个优美和谐的水环境成为人们一种强烈的共识.选择和确立一种兼顾生态的河道护坡型式,是"尊重自然、恢复自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从大禹治水至今4000多年的治水历史告诉我们:虽然前人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不及今人之深刻,但古人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始自然观和世界观,真切地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应与自然和谐的客观事实,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认识,对今人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使社会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衰变到空前脆弱的地步。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认为宇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追求可持续发展,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文章介绍了中国古代生态"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其优势,并指出中国古代哲学对水资源管理的借鉴意义,并对未来中国水资源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时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友好.自古以采,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我们中国人民向往的生存境界.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既有"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也有"天人合一"的深邃理论.在古人看来,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第一要位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做到"制天命而用之",即一方面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变化.一方面也要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使人和自然始终处在动态的和谐中.  相似文献   

5.
祁正卫 《中国水利》2007,(16):55-57
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演变发展,到近代工业革命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日益重视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对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视,论述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指明人水关系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并对调整人水关系、实现人水和谐阐述了5个方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一种先进理念。新时代,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水利现代化建设关系分析基础上,阐述了水利现代化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重要意义,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现代化建设框架,包括一条建设主线、两大战略目标、三个重点对象、四条基本原则和五项关键内容;介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现代化建设思路以及需要把控的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7.
发展绿色经济,其基本含意就是立足当地自然禀赋,体现天人合一理念,创建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绿色文化.并按此模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8.
应该根据什么原则进治河规划,不同的利益集团会有不同的认识。根据我国儒家哲学的理论,"天人合一"应该是治河规划的基本原则。所谓"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天)的和谐一致。本文以我国水利建设中的成功和失败的实例,说明实行"天人合一"指导原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以钱塘江河口的治理作为主要的实例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9.
张细兵 《人民长江》2015,46(18):29-33
中国古人治水历史悠久,创造了许多治水奇迹,虽历经数千年,一些水利工程仍在发挥作用,其考虑问题之周全、工程设计之巧妙,无不令世界瞩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古代治水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总结,对古代治水理念与朴素辩证思想进行了归纳。通过总结分析认识到,古人的成功源于在治水过程中能深刻领会到水的自然规律,以天人合一、阳阳五行等传统哲学作为指导思想,并遵循顺之水性、无为而治等治水理念。在现代治水中,应当学习和吸取古代哲学思想与传统治水理念,并与西方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做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实现江河万古长流、人类社会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伴随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新时期的治水思路中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指的是人与自然的相拥、相惜和相爱,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同时也作为改造自然的核心力量,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现代生态环境问题所具有的综合性的特点告诉我们,人类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再也不能采用机械的分析方法了,而应该采用科学辩证的方法。只有科学辩证的方法才能真正帮助我们找到解决  相似文献   

11.
杨云华 《东北水利水电》2004,22(7):13-14,17
本文分析了辽宁省水旱灾害各因素的发生发展规律、特点及物理成因,对今后一段时间洪旱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辽宁省防灾减灾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水土保持与植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介绍了植被破坏对水土保持的危害,详细论述了水土保持与植被的内在关系,认为植被不仅具有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而且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功能,是土水保持的根本性措施。  相似文献   

13.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评定与验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影响工程质量的诸因素,提出了控制工程质量,创造精品工程的工程质量评定和工程验收的具体方法和内容。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张家口、承德地区风沙形成原因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北省防沙治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河北省不同类型区的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条件,提出了风沙治理模式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事实,对沙尘暴的形成、土地沙化、荒漠化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大水土保持力度、严格执法等防止土地进一步沙化、荒漠化的措施,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生态环境恶化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人类与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提高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过程中,必须讲求科学,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护坡为例阐述了水土保持项目中单一工程的不足,并结合对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介绍,论述了沟道及坡面治理中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的结合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18.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成效与经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文聪  高媛 《中国水利》2011,(12):62-64,76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一条适合我国国情、费省效宏的水土流失防治途径。通过分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近年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进展和成效,总结了实践经验,强调了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风蚀与荒漠化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蚀是造成土壤荒漠化的一种主要形式。进行自然环境和成因研究对荒漠化防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吉林省西部沙地风蚀为例,在研究探讨其自然环境和成因的基础上,分析了风蚀对荒漠化的影响,从而提出了荒漠化防治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国内外水文生态学与生态水文学各自定义变迁等发展历程的回顾,分析了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指出水文生态学与生态水文学在最初定义与研究时各有侧重,但随着研究的推进和认识的加深,两者关注领域逐渐接近和重叠。认为水文生态学的研究更加系统,研究范围清晰,其中包含了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内容。水文生态学是一门旨在打破学科专业界限、以跨学科研究理念为指导,研究以水为主体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时空尺度上的生态系统中,水文学物理过程与生态学生物进程相互作用、共同进化内在机制的学科。因此,两者应统一为同一学科,以学科交叉的理念为指导,由跨学科团队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