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张建中 《人民黄河》2002,24(12):5-6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黄河中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河道减淤清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4个专题经过近4年多学科、多部门联合攻关,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经专家鉴定,有两个专题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另外两个专题成果分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总体国内领先、局部国际领先水平。各专题主要研究成果已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步伐,黄科院走过了半个世纪的辉煌历程。50年来,针对不同时期黄河治理开发中的突出问题,相继承担和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点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在内的2 300多项科研任务,有近80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部分研究成果达到了世界先进或领先水平。 泥沙研究是黄科院的主要学科领域,50年来为治黄事业尤其是泥沙学科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几年,在结合野外调查、立足实测资料分析取得众多重大科研成果的同时,物理模型试验技术和数学模拟技术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3.
和瑞莉 《人民黄河》2007,29(5):F0004-F0004
黄委水文局承担实施的水利部“948”项目“激光粒度分析仪引进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995104),从英国引进“激光粒度分析仪”首次应用于黄河泥沙颗粒分析,填补了激光粒度分析低度在中国水利行业使用的空白。该项目于2003年通过了水利部“948”项目办公室组织的验收和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组织的鉴定,鉴定结果为: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4.
黄河防洪防凌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离洪防凌决策支持系统》是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专题。本文概要地介绍了本系统开发的背景、策略、总体功能和逻辑设计以及所包含的信息查询、暴雨洪水预报、防洪调度、灾情估计和减灾策略、防凌决策支持等五个子系统的功能和关键技术。研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  相似文献   

5.
1996年2月10~11日,水利部科技司在北京分别主持召开鉴定与验收会议,通过了《泥沙对黄河水质影响及重点河段水污染控制的研究》的鉴定与验收。《泥沙对黄河水质影响及重点河段水污染控制的研究》是“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85-926-04-02专题,该专题由黄河水贪源保护科学研究所负责,由黄河水资源保护科研所、水利部水质试验研究中心、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完成。专题结合黄河多泥沙特点,采用室内模拟与河道监测相结合,微观机理与客观规律研究相结合,环境化学研究与生物毒性、毒理、…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八五”以来取得科技成果35项,其中9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1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的“堤坝地基劈裂灌浆防渗技术”和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用迷宫堰改造已建水库溢洪道提高兴利库容的研究”两项成果,被列入国家“九五”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的“地下水库拦蓄调节地下水防止海水入侵技术研究”、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软土地基灌浆防渗加固技术”和获得山东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垂直铺塑防渗技术”等多项成果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应用.“八五”以来,山东省…  相似文献   

7.
正黄河宁,天下平。作为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之一,黄河的治理与保护必须有坚实的科技支撑。1950年10月,人民治黄的专业科研机构——黄委泥沙研究所(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前身)成立。70多年来,黄科院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八五"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等重大科技项目近5000项,其中15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为黄河保护与治理提供了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决策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水利科技》2011,(4):38-38
(1)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是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开发里程碑式的特大型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设计建造了当时国内最深的混凝土防渗墙,填筑量最大最高的壤土斜心墙堆石坝,世界坝工史上罕见的复杂进水塔群、最密集的大断面洞室群、最大的多级孔板消能泄洪洞及最大的消能水垫塘,总体设计施工居国内领先水平,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9.
长江河流泥沙研究十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介绍近十年来,我院围绕三峡、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和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开发利用工程的泥沙问题以及泥沙运动基本问题所开展的研究工作。1 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三峡工程泥沙问题关系到枢纽建筑物的布置、施工期和建成后的运行、水库寿命、长江的防洪、航运、生态环境、岸线开发利用与河道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三峡工程关键性技术问题之一。“八五”和“九五”期间,我院配合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开展了大量科研工作;主持完成了“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的“三峡工程下游河道演变及重点河段整治研究”专…  相似文献   

10.
利用黄河泥沙加固下游大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是一条举世闻名的多泥沙河流,善淤、善决、善徒给沿河人民带来对过深重灾难,防洪问题一直是国家的心腹之患。泥沙问题是黄河防洪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总结固大堤经验的基础,进行挖河疏浚,淤筑“相对地下河”,已作为黄河治理的一项重大决策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1.
三峡工程主要科研成果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三峡工程的科研项目,综述三峡工程开工以来的主要科研成果及工程应用情况,包括:一期土石围堰基础处理与施工技术;大江截流上下游土石围堰平抛垫底研究;二期围堰防渗工程研究;大江截流计算机科学管理;大坝混凝土浇筑方案及主要施工机械选型;混凝土的原材料和耐久性优化试验研究;大坝基础深层抗滑稳定研究;三峡电站进水口型式研究;钢衬钢筋混凝土引水管道研究;蜗壳打压、厂坝间伸缩节问题研究;永久船闸的引航道布置、输水系统及水力学、高边坡稳定、混凝土衬砌墙的结构与支护研究;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根据工程实际的需要.对微型管道式涡轮机进行了设计研究.提出在传统设计方法基础上,再应用数值试验分析、比较其水力性能的设计思路.为新产品的开发和过流部件改造设计提供了一个设计成本低、开发周期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是开源节流、减轻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城市缺水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科技惠民,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民生水利与科技创新之举,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该文进行了低温施工条件下的防冻混凝土研究。探讨了在低温条件下掺与不掺防冻剂混凝土抵御冻害的综合能力,对于确保工程质量,保证工程如期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有关设计规范及已建工程运行经验对环形溢洪道的进流流速及流速分布都有严格的限制。结合贯城河排污分洪隧洞工程 ,在来流流速较大 (最大流速 8m/s)且流速分布不均匀 (流速差 4m/s)的水力条件下 ,对隧洞进口射流跌入消能的环形溢洪道进行了试验研究 ,提出了简便可行的防涡设施  相似文献   

16.
基土盐-冻胀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水利工程中河道基土盐-冻胀现象发生机理,在前人研究的成果基础上,着重分析干密度、Na_2SO_4比例、湿度与基土盐-冻胀变形的关系。为了达到实际应用效果,采用线性相关分析法,分别固定其中的两个条件设计试验样本,应用对比思想设计试验方案。依据试验结果,做出可视化的图像对比分析,依次得到干密度、Na_2SO_4比例、湿度与基土盐-冻胀变形变化曲线。力求借助三者与基土盐-冻胀的影响关系指导实践,降低、避免其冻胀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流域水环境专业的社会需求,阐述了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专业的定位和主要研究方向,分6个方面介绍了流域水环境研究所创建5 a来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①湖库富营养化水体和藻类治理技术;②农村水电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保护对策;③河湖纳污能力计算方法和评价技术;④水库对河流水沙与营养物质连续传输影响及生态响应机制;⑤重金属及环境激素污染水土体治理及生态修复技术;⑥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最后对流域水环境专业在治江科研工作的几个重点研究领域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海洋酸化的原因及目前研究的一些进展.随着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发了温室效应和海洋酸化等环境问题,海洋酸化将会导致海水碱度升高从而溶解更多的二氧化碳,还会导致海洋生物链发生变化,加快海洋生物数量的退化速度,并且海洋酸化会加剧一些全球气候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海洋酸化的原因及目前研究的一些进展。随着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发了温室效应和海洋酸化等环境问题,海洋酸化将会导致海水碱度升高从而溶解更多的二氧化碳,还会导致海洋生物链发生变化,加快海洋生物数量的退化速度,并且海洋酸化会加剧一些全球气候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相关性的可靠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具有相关性的可靠度计算方法,二次型化为标准型,从而可得三个积分乘积,即可用近似计算求出可靠度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