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充分发挥流域机构职能加强流域水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民 《中国水利》2003,(4):52-53
一、喀什噶尔河水利管理形式及主要职能 喀什噶尔河流域(简称喀河),地处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西部边缘,位于南疆喀什地区北边,属典型的内陆干旱地区。喀什噶尔河流域水利管理,实行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流域水利管理委员会是民主协商管理的最高组织形式。管理委员会设管委会主任,由自治区水利厅厅长兼任,副主任委员一般由流域管理机构和流域各灌区单位隶  相似文献   

2.
噶尔河流域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流域严重缺水,直接影响到流域的农牧业生产,因此需要对其径流量做出相对准确的预测。选用喀什噶尔河流域1956年—2000年实测年径流量,运用小波分解方法揭示径流的趋势性和周期性,并利用周期性结果为径流预测提供数据输入依据,建立径向基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与传统径向基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相比,精度更高,能够更加准确的预测喀什噶尔河流域年径流量。  相似文献   

3.
基于供水限额的喀什噶尔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喀什噶尔河流域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意义。本文以喀什噶尔河流域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为基础,针对喀什噶尔河流域用水总量实行限额供水的问题,分析了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配置方案;有力地促进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水资源严格管理的实现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喀什噶尔河是洪涝灾害多发性河流,洪灾发生频率高,洪水中直接经济损失巨大。通过分析喀什噶尔河流域洪水成因,结合防洪现状能力,对该流域防洪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防洪减灾体系工程布局,为相关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喀什噶尔河流域的基本情况,以开发水资源为前提,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限额供水条件下,主要分析了喀什噶尔河流域的水资源配置问题,重点论述了如何发挥区域优势,以保证喀什噶尔河流域的经济与农业持续发展,并在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喀什噶尔河为喀什噶尔绿洲的唯一水源,为喀什经济特区发展提供水源保障。洪灾一直是喀什噶尔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流域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缺少山区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已建防洪工程体系标准低、不完整,一直制约着喀什噶尔绿洲的经济发展。文章全面系统分析了洪水成因,总结梳理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流域防洪现状,提出相关防治洪灾措施,为有效处理洪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苏新花  徐士凌 《新疆水利》2007,(2):21-22,32
喀什噶尔河流域喀什灌区为绿洲灌溉农业。为有效遏制乡、村搭车收费,减少水费征收中间环节,提高用水和收取水费的透明度,减轻农民负担,2004年初通过开展“供水到户”和“农民用水者协会”工作,建立“水费收费大厅”统一征收水费。截止2006年喀什噶尔河流域喀什灌区72个乡镇共建立67个“水费收费大厅”,水费征收率达95%以上,得到了农民用水户的认可。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喀什噶尔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分析了人工-天然绿洲的转化特点,探讨了人工-天然绿洲的适宜配比。结果表明,1990~2015年,喀什噶尔河流域天然绿洲不断转化为人工绿洲,草地和天然林地向耕地的转化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当前流域人工-天然绿洲已超过适宜比例范围,因此控制人工绿洲规模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喀什噶尔河流域位于我国西部边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南部,孕育了喀什噶尔绿洲。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两地州的九县市及兵团第三师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喀什噶尔河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密不可分。本文采用不平衡指数进行该流域各县市实际用水量与灌溉面积、人口数量、工业增加值和牲畜存栏量的不平衡性评价分析,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喀什噶尔河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已经凸显,通过对喀什噶尔河流域周边的水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利用该流域水资源的建议。特别是对农业用水管理,通过限额用水来提高农业用水率,以保证该区域内限额供水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新疆玛纳斯河是集引、蓄、输水比较完善且具有以农业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等多种功能的供水体系,是新疆水资源利用率较高、管理较好的一条河流。针对玛纳斯河农业节水灌溉发展和节水灌溉潜力进行了分析,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可为相似条件的区内外农业灌溉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阿克苏河流域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随着塔里木河流域限额用水制度的不断完善,农业灌溉用水正面临着资源型缺水。因此,提高流域各灌区用水效率将是未来农业节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发展节水型农业的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已变得十分突出。在分析了黄河不资源状况和流域农田灌溉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建立节水型 必要性,并针对目前农田灌溉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黄河了水灌溉应从推广应用新型节水技术,完善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水利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入手,才能杜绝农田灌溉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才能使灌区管理运行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水资源紧缺,建设节水型社会丝毫不能懈怠。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节水已有明显成效,但我国农业是用水大国,新时期面临的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农业的干旱缺水呈现愈来愈严重的态势。在调研及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对阿克苏河流域典型农田小区、试验区、典型分区调研与分析,科学地总结出灌区作物水分生产率与灌溉效益的关系,得出灌区主要农作物的最佳灌溉水量和灌溉次数,为实现高效、节水的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节水灌溉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鉴于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我国十分重视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适合我国推广应用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有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田间地面节水灌溉和简易节水灌溉等。我国目前正在大规模发展节水灌溉,应注意:预先作好充分论证,严格掌握标准;与农业增产技术结合,开发多种水资源;选择优质设备;提高管理水平等。  相似文献   

16.
杨龙  贺光华 《人民长江》2008,39(20):50-51
伊犁河流域水资源丰富,但人们节水意识不强,农业水资源的利用存在着很大的浪费。根据伊犁河流域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降水、蒸发、气温、水文地质的不同特征及作物组成、耕作制度、灌水方式、经营水平等各种因素,将规划的灌区划分成高耗水区、中耗水区、低耗水区3个不同的灌溉区和6个不同灌溉亚区。针对各耗水区的情况,分别提出了节水措施及节水规划目标。为落实水权,建设节水型社会,还要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17.
以松辽流域为例探讨流域层面灌溉定额的编制方法,提出为客观反映地带性差异导致的地区间灌溉定额的差异、科学评判各地用水效率,应采用净灌溉定额和灌溉水利用系数两类指标作为流域层面的基础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为了能使秦王川及其周边地区宜开发的土地得到合理开发,满足兰州再发展的需要,考虑秦王川周边的水资源状况,对引入大秦工程实施节水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节水工程措施可以从以下3方面入手,提高渠系防渗建设标准,改变灌溉方式,开采补不,经分析计算,采取节水工程措施后,每年可节水12288万m^3,节余的水量除可新发展2.27万hm^2灌区外,并富余2159万m^3可量可供城市发展之用,分析结果表明,采取节水措施  相似文献   

19.
蔡其华 《中国水利》2005,(13):180-183
通过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状况和用水情况的分析,说明在长江流域加强节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长江流域节水潜力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加强节水的对策措施.在农业方面,要加强灌区配套和改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发展无污染农业,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在工业方面,要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拟定行业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加快污水资源化步伐;在城镇生活方面,要加强节水法规建设的宣传,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实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全面推行节水型用水器具.  相似文献   

20.
白涛  许佳  邓铭江  慕鹏飞  李永兵  赵星 《水利学报》2021,52(8):989-1000
为提高干旱地区灌溉效率,保障河谷林草的正常生长,本文以额尔齐斯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深入阐述了漓漫灌溉理论,提出了漓漫灌溉主要技术。据此分析计算了流域内河谷林草的生态需水量,制定了河谷林草的漓漫灌溉制度,相比传统的农业灌溉,更注重于考虑生态的修复和保护。计算结果表明:(1)河谷林草的生态需水集中在4—9月,且缺水量最大在6月下旬—7月上旬,为漓漫灌溉生态调度起始时间的界定奠定了技术支撑;(2)生态工程布置和漓漫灌溉分区确定的生态工程与灌区一一对应的靶区漓漫灌溉模式有助于改善河道外植被的供水条件,保证河谷林草最大程度地吸纳水分;(3)制定的漓漫灌溉制度可为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以及灌区用水管理提供依据。在实施漓漫灌溉后,通过生态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实现了河谷林草的生态保护目标,流域内河谷林草的生态得到有效恢复和改善。研究成果对促进流域河谷林草、湿地等生态目标的改善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为确保流域社会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之间的相对均衡、保护与修复流域内河谷林草的生境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