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江中游汉口站大水年水位流量关系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汉口站1952~1998年实测断面和流量等资料并运用水位流量关系单值化技术,分析该站水文断面年内、冲淤变化规律以及大水年份水位流量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汉口站水文断面年内冲淤变化幅度呈减小趋势,年际冲淤变化中,1952~1987年呈淤积状态,1988年起出现冲刷迹象,大水年份水位流量关系均在1954年的关系上下摆动,无明显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2.
1998 年长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中游干流河段普遍超过或接近历史最高水位,以城陵矶—螺山河段尤为严重。产生城陵矶—螺山河段高位洪水的主要原因有洪水峰量大、分洪溃口减少、槽蓄容量小、荆江裁弯及河势调整、洪水恶劣组合、水情特殊等6 种因素。河段局部淤积使洪水水位的抬高影响有限,并不是1998 年该段洪水水位偏高的主要原因。此外通过对螺山河段各种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给出了各种因素影响螺山水位的变化范围,可供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游城陵矶一螺山河段水文泥沙运动变化极其复杂。2003年6月1日三峡工程开始蓄水。10日达到坝前水位135m,这对该河段的水沙运动规律产生了影响。通过分析比较1981~2002年及2003年城陵矶和螺山两站的水沙特征,得出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后该河段的水沙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1998年长江城陵矶——螺山河段高水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中游干流河段普遍超过或接近历史最高水位,以城陵矶-螺山河段尤为严重。产生城陵矶-螺山河段高位洪水的主要原因有洪水峰量大,分洪溃口减少,槽蓄容量小,荆江裁弯及河势调整,洪水恶劣组合,水情特殊等6种因素。河段局部淤积使洪水水位的抬高影响有限,并不是1998年该段洪水水位偏高的主要原因。此外通过对螺山河段各种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给出了各种因素影响螺山水位的变化范围,可供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长江中游干流重要防洪控制站汉口站1952-1998年实测断面和流量等资料,分析该站水文断面年内及年际冲淤变化规律,并运用水位流量单值化技术,分析该站七个大水年份水位流量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在简要介绍了系统模型基本原理以及率定参数方法的基础上,选择沙市、螺山、汉口3个长江干流控制断面和主要支流控制站的历史实测资料,应用多输入单输出系统模型模拟预报长江洪水过程,选取发生大洪水的1981,1982,1983,1995年和1996年汛期资料作为率定期资料,以1998年资料作为检验期资料,计算结果得到了较高的精度,模型效率系数超过97%,洪量相对误差小于1.5%。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游城陵矶等4站1996年与1954年洪水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长江中游城陵矶、莲花塘、螺山、汉口4站原型观测资料,采用综合落差法、分析“96.7”与“54.8”两次洪水时该4站水位流量关系的变化,以便为抗洪抢险、防洪规划、水文测报、江湖治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长江宜昌至汉口河段水沙变化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长江上游水沙变化、中游干流河道泥沙冲淤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与1990年前相比,1991~2000年长江上游径流量变化不大,但输沙量减小明显,宜昌站年均输沙量减少约1亿t,减幅约20%;1966~1998年长江中游宜昌至汉口河段枯水河槽冲刷泥沙约3.67亿m3,宜昌至城陵矶段以枯水河槽冲刷为主,河床下切明显,城陵矶至汉口段则河床滩槽均淤,但以淤高水洲滩为主.荆江河段泥沙冲淤量与宜昌站水沙作用强度∏=Q2×T/S呈较为明显的正比关系.当宜昌站水沙作用强度在1.6×1010~1.2×1011时,宜昌至城陵矶河段泥沙冲淤基本平衡.当螺山站含沙量大于0.60 kg/m3时,城陵矾至汉口河段将发生淤积;当含沙量为0.50~0.60 kg/m3时,城陵矾至汉口河段冲淤基本平衡;当含沙量小于0.50 kg/m3时,城陵矶至汉口河段将发生冲刷.  相似文献   

9.
石首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下荆江进口段,由于东岳山节点的控制,河道形成急弯,平面形态非常不顺,影响泄洪及航运。以往人们对该河段的整治方案曾做了多次的研究。石首河弯左岸向家洲岸滩受到水流冲刷而逐年崩退。1994年6月向家洲洲嘴崩穿过流后,河势发生了剧烈变化,给防洪,航运及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很不利的影响,各有关部门迫切要求对可段进行整治。为此1995年3月开展了石首河段整治勘测规划,同时进行该河段整治工程方案  相似文献   

10.
1998 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继1954 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洪水水位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对水文测报工作而言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根据1998 年水文测报对长江中游干支流防洪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水文测报设施现代化,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根据石首河段近100a来河道观测的实测资料进行了河床演变分析,找出了该河段的近期变化特点及其与上下游河势的关系,对河道今后的发展变化进行了预估。对三峡建坝后的石首河道演变趋势亦作了预估。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游武汉河段近期河道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泽方  童辉  姚丽娟 《人民长江》2006,37(11):35-36
武汉河段系长江中下游14个重点河段之一。根据武汉河段1986年6月、1998年9月、2001年11月、2002年8月共4个测次的河道地形,采用GIS技术,对河道深泓变化、洲滩变化和冲淤变化进行了河道演变分析。分析计算表明:1986~2002年武汉河段冲淤基本平衡,冲刷部位主要集中在武汉关至天兴洲洲头,淤积部位主要集中在天兴洲左汉以及天兴洲右汉内洲体右侧部分和武钢工业港等区域。  相似文献   

13.
冯兵  郑亚慧 《人民长江》1995,26(1):31-36
根据调查资料及实测水文河道资料,分析了河道历史演变及近代演变,结合九江河段的边界条件及河型,通过对河床平面、深泓线、横断面、深槽及洲滩变化的分析,得出了结论:由于加强了人工护岸工程,几十年来河势变化不大,河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对九江市的防洪、航运、港口、码头、工农业、民用取水都非常有利。并指出九江河段河床演变不仅受上游河势影响,还受鄱阳湖水沙影响。为确保永安大堤的安全,需加强堤防的抗洪能力。  相似文献   

14.
长江城陵矶——汉口河段的冲淤变化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长江中游城陵矶至汉口河段冲淤变化的分析,得出了城陵矶至汉口河段在平滩及枯水河槽的多年淤一,以及河段冲淤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最后通过河段冲淤对螺山水文站水位流量关系的影响研究,探讨了河段冲淤对长江中游干流洪水水位抬高的影响程度,为弄清长江1998年洪水水位偏高的原因提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游宜昌至城陵矶河段水位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大量实测资料分析表明,近几十年来,宜昌至城陵矶河段沿程各站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下荆江裁弯工程和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兴建是引起水位降低的主要因素,江湖关系调整,沿江湖泊及来水来沙变化等对水位变化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俊 《人民长江》1996,27(4):8-11
1995年6~7月长江中下游受干流以南主要是洞庭,鄱阳两湖地区的大范围强降雨影响,出现了大洪水,两湖地区洪水位接近或超过历史最高记录,汉口洪峰水位居有记录(1965年)以来第4位,九江洪峰水位超历史记录,下游大通站出现建国后第2位洪水,通过两湖调蓄能力分析,洞庭湖,鄱阳湖在1995年汛期的调蓄作用显著,但若再遭遇干流来水,则洞庭湖余下调蓄量已不足应付,鄱阳湖本次调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7.
李智杰 《人民长江》2001,32(2):18-20
1998年长江大洪水以其峰高峰频量大,高洪水位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而引世人瞩目。万里长江,险在荆江。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的主战场就摆在荆江。7~8月,荆江干流枝江马家站至城陵矶,以及荆南三口各站。一再刷新历史最高洪水位记录,但最大洪峰流量和最大30d洪量与1954年对比,总体上要小,在20世纪所发生的3次全流域性大洪水(1931、1954年和1998年)中列第2位。由于荆南三口入湖洪道持续淤积,分流分沙逐年减少,下荆江水量沙量呈明显增大趋势。1998年大洪水对荆江河势的影响表现为:整体稳定,局部河势调整异常剧烈;上荆江河床冲淤以冲槽为主要特征,下荆江河床冲淤则主要表现为冲槽淤滩。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游黄州河段采砂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道采砂等人类活动对河道演变的影响是河流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以长江黄州河段为例,在实测水沙系列的基础上,采用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研究了不同流量级下工程河段采砂后水位、流速和汊道分流比等变化规律,并模拟了不同典型年水沙条件下洲滩河段演变过程和采砂区冲淤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流量条件下,随着流量的增加,水位和流速变化幅度有所减小、影响程度降低;分流比对平滩流量反应更加敏感,平滩流量条件下分流比有明显增加;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在不同典型水文年条件下,随着洲滩的冲刷后退加剧,布置在洲尾的采砂区泥沙回淤明显。  相似文献   

19.
武汉河段为长江中下游16个第一类重点整治河段之一。根据近年来实测的长江武汉河段地形图,从来水来沙条件、深泓平面、洲滩变化、深槽变化、横断面变化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武汉河段的变化,总结了该河段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该河段河势相对稳定,冲淤变幅小;天兴洲下段有所冲刷,主要与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和河道边界条件有关。(2)由于沿岸有多处节点控制,两岸的崩岸险工段均已实施护岸工程,岸线基本稳定;白沙洲汊道分流分沙比相对稳定,没有单向变化的趋势,但洲滩仍将随不同水文年的来水来沙条件变化而发生相应冲淤变化。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游陆溪口-嘉鱼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明娜  金琨 《四川水力发电》2004,23(1):81-83,87
长江中游陆溪口-嘉鱼河段全长约53.5km。通过对这一河段的河床演变分析.认为其总体河势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局部地段将有所调整.近岸河床将发生冲刷、岸线崩退;未护岸地段可能发生崩岸;主泓逼岸的已护岸工程地段可能发生吊坎、滑坡等现象。建议加紧进行险工段工程加固措施.妥善解决重要堤防隐蔽工程的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