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气候变化引起水分循环的变化,不仅是重要的环境问题,还是重要的社会发展问题。受全球气温上升的影响,大多区域流域水文气象发生了改变,降水分配不平衡,干旱、洪灾等极端气候肆虐,气候变化对人类水资源开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气候变化对水文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为促进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罗梦琦  蒋丹丹  齐斐  颜韬  李想 《治淮》2023,(2):28-31
研究江苏省降雨及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开展土壤侵蚀定量评价工作,为该区域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指导。本文以江苏省为对象,基于雨量站点长系列日降雨数据,采用以半月为步长估算降雨侵蚀力的简易模型计算降雨侵蚀力,采用降雨集中度、回归分析、距平分析与克里金插值方法探索降雨及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降雨时间序列对研究降雨及降雨侵蚀力规律变化有较大影响,后续应延长时间序列长度开展降雨及降雨侵蚀力周期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由全球变暖引起的环境变化会导致区域水资源的变异,识别处理这些变异对于区域水资源管理至关重要。为研究区域水文要素变化趋势及规律,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以及小波分析方法对近60 a降雨资料进行分析,确定了趋势变化、周期变化以及突变时间,识别了未来龙游县气候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清水桥小流域、中堡港小流域、燕沟小流域及老虎山小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多年的次降雨资料,研究江西省中北部区域各等级侵蚀性降雨及其降雨侵蚀力特征.结果表明:江西省中北部区域侵蚀性降雨场次整体上以中雨、大雨为主;各季节中,春季降雨次数最多,其后依次为夏季、秋季和冬季;各等级降雨场次在各季节中排列均为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江西省中北部区域年均侵蚀性降雨量为1380.7mm;侵蚀性降雨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春季以大雨、暴雨为主,夏季以暴雨、大暴雨为主.江西省中北部区域年均降雨侵蚀力为8194.04 MJ·mm/(hm2·h),各等级降雨的降雨侵蚀力随降雨等级增加呈递增趋势;90%左右的降雨侵蚀力主要分配在春、夏两季,秋、冬季占比仅为10%左右.该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规划、设计、决策等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以东江上游为研究区域,研究降雨变化对该区域河流水资源的影响。河流的径流量、泥沙与氮磷的输出量受降雨影响较大,与降雨量的变化呈正相关;泥沙输出对降雨变化最为敏感,径流量次之,而氮磷输出相对较弱。揭示了南亚热带地区河流水量与非点源负荷受降雨变化影响的响应,研究成果有助于促进气候变化对河流水资源影响的科学认识,同样有助于未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6.
中美“全球变化与循环研究中心”日前在河海大学挂牌成立。该中心将依托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根据河海大学与美国沙漠研究所所具备的科研条件以及团队成员的研究专长,在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水循环、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全球变化与荒漠化等六个方向开展研究。这是国内该领域的首家研究中心。全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其中既有自然的变化过程,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展开了一系列全球变化问题的前沿性研究计划,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影响研究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对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的预估,可能范围是1·1℃-6·4℃。全球变暖将驱动陆地和海洋的蒸发加强,通过水循环,为降水量的增加创造了条件,大洪水事件相伴增多。全球气候显著变暖将会造成气温和降雨模式的显著改变。这也意味着区域水平衡将发生变化,河川径流和洪水也将发生变化。我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始终与国际同步,“加强全球环境公约履约对策以及对气候变化科学不确定性及其影响的研究”已列入了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规划纲要(2006-2020)的重点,“大尺度水文循环对全球变化的...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滇中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流域(“三湖”流域)降雨对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基于流域内梁王河、海口、茶尔山、沙沟嘴4个雨量站1992—2020年日降雨观测数据,用日降雨侵蚀力模型计算降雨侵蚀力,用M-K法分析降雨侵蚀力的时间变化特征,用Kriging插值法进行空间插值分析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为:1992—2020年期间,“三湖”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907.6 mm,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为3 088~4 172 MJ·mm/(hm2·h);年降雨侵蚀力变异系数为0.25~0.32;各站发生侵蚀性降雨日数686~759 d;年降雨量与年降雨侵蚀力相关关系较好,流域年降雨侵蚀力总体呈波动变化,系列为不显著增加趋势,无突变;降雨侵蚀力年内变化差异较大,夏季占全年的61.4%,汛期占全年的90.5%,降雨侵蚀力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流域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与年降雨量分布趋势一致,为北大南小;年、汛期、夏季和秋季,流域降雨侵蚀力基本呈从北向南逐渐递减的趋势;而非汛期、春季和冬季,降雨侵蚀力基本呈从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基于小波分析的南昌年降水量时频研究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影响了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暖及其对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已成为当前热点问题.应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南昌地区历年降水量变化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了区域降水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状况.  相似文献   

9.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大影响。适应气候变化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反映在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中。  相似文献   

10.
降雨是区域水土流失的动力源,研究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规律,对有针对性开展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肇庆市2000-2010年8个气象站点逐月降水资料,计算站点降雨侵蚀力,并运用Anusplin插值法对降雨侵蚀力进行空间化。结果表明,肇庆市降雨侵蚀力介于4 446.92~5 782.56 MJ·mm/(hm~2·h)之间,空间平均值为5 032.58 MJ·mm/(hm~2·h),并表现出自东向西减小、自西南向东北增加格局。研究成果提供了降雨侵蚀力及其空间化的详细技术方案,以期为区域水土流失模量精确估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上游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及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上游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开展该区的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级及分区将为长江上游生态系统功能保护区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长江上游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土壤侵蚀现状,滑坡泥石流的危害,以及土壤侵蚀对河流、水库等洪水调控能力的影响程度,确定土壤保持重要区域,并根据河流泥沙输移能力分布情况以及土壤保持重要性相同等级成片集中分布且地貌类型一致原则,将长江上游生态系统分为土壤保持极重要区、重要区、较重要区、中等重要区、一般重要区总共5个类型区,对科学地开发利用长江上游土地资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泾河流域受土壤侵蚀的影响,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为对流域水土流失风险评估和防治等提供参考依据,根据1957-2017年泾河流域5个气象站点的日降水资料,运用ArcGIS空间插值、小波分析、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时段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泾河流域及各气象站点的降雨量与降雨侵蚀力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泾河流域降雨量与降雨侵蚀力年内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分别占全年的67.80%和52.86%;泾河流域年均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分别为496.83 mm和1 481.24 (MJ·mm)/(hm~2·h),年际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未来降雨侵蚀力将延续增加趋势,两者均在1996和2009年出现突变点且第一主周期分别为27和17 a;泾河流域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在空间上均呈从西北到东南递增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川西北地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是长江、黄河水系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我国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综合运用GIS和RS技术,根据川西北地区实际情况建立了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选择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地形起伏度、沟壑密度和植被覆盖度5个因子,综合评价了川西北地区2000年与2015年土壤侵蚀敏感性等级情况。从两期评价结果来看,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状况总体有所改善。研究成果可为该区域进一步规划与实施生态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降雨侵蚀力反映了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是评价区域土壤侵蚀风险的重要指标。基于赣江流域及其周边27个气象站点1986—2015年逐日降雨量资料,利用Mann-Kendall法、累积距平法及Kriging插值法,对赣江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赣江流域近30 a降雨侵蚀力的平均值为9 824.55 MJ·mm/(hm2·h),2002年达到最大值13 234.72 MJ·mm/(hm2·h),2003年最小,为6 769.16 MJ·mm/(hm2·h),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变化过程基本一致,相关系数达到0.965(P<0.01)。赣江流域近30 a降雨侵蚀力总体上表现为不显著的增长趋势,在吉安、井冈山、遂川地区存在一个高值中心,增长趋势明显;赣江流域四季、汛期、非汛期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均不显著,但高、低值中心不尽相同。研究成果将有助于进一步探讨赣江流域土壤侵蚀的形成以及演替过程、土壤侵蚀危险性评定及制定科学的土壤侵蚀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巴江流域5个气象站的降雨资料为基础,运用DPS软件结合日、月降雨侵蚀模型分析了巴江流域降雨侵蚀力及其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巴江流域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化明显。最大年降雨侵蚀力是最小年降雨侵蚀力的3.6倍;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变化与降雨量的年内变化情况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5—10月,占全年降雨侵蚀力的91.53%;空间上呈北低南高分布,变化幅度西大东小。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壤侵蚀模型是定量评价土壤侵蚀影响,进行土地利 用和水土保持规划的科学工具。总结了长江流域土壤侵蚀模型的主要成果,对长江流域国外 物理模型的应用、USLE模型的应用、经验性模型、物理过程性模型作了详细介绍,以期为今 后长江流域的土壤侵蚀模型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基于 RUSLE 模型的区域土壤侵蚀定量估算及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哈尔滨市主城区水土流失问题,以土壤侵蚀估算与评价为目标,采用 RUSLE 模型,依托 GIS 和遥感技术,分析了影响区域尺度土壤侵蚀因子,包括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地形、植被覆盖度和水土保持特性等,定量估算了哈尔滨市主城区 8 个流域的土壤侵蚀大小。在此基础上参考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标准,并结合流域自身侵蚀状况,分析了哈尔滨市主城区土壤侵蚀特性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 哈尔滨市八个流域土壤侵蚀模数范围为 0 ~ 1 272. 61 t·km - 2·年 - 1,各流域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局部地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土壤侵蚀; 区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异特征明显,是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哈尔滨市八大流域以微度侵蚀为主,轻度侵蚀次之,强烈侵蚀及极强烈侵蚀区很少,仅在运粮河流域存在极少的剧烈侵蚀区。研究成果可为哈尔滨市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岔巴沟流域次降雨侵蚀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降雨侵蚀力是反映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是土壤侵蚀模型的重要因子。降雨侵蚀力指标就黄土高原,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指标。雨型对土壤侵蚀影响很大,根据降雨特性分为三种雨型,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岔巴沟流域降雨的最大时段雨强与能量的乘积EIt与土壤侵蚀模数直线回归,并对各个相关性系数r之间进行了显著性分析表明,研究区所有雨型条件下从rEI10到rEI60各rEIt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短阵型雷暴雨(A型雨)rEI10与rEI30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与rEI40有显著性差异,锋面夹雷暴雨(B型雨)其rEI10与rEI100中各rEIt都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认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降雨侵蚀力指标EI10到EI30各EIt都可以采用,并且可以被相应简易因子PIt替代。  相似文献   

19.
降雨能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降雨是导致土壤流失的动力因素,降雨侵蚀力反映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准确计算降雨侵蚀力是定量预报土壤流失的重要环节.本文回顾了国内外降雨能量及其侵蚀力研究现状、进展、降雨雨谱测定、降雨能量及侵蚀力计算方法、降雨与产流产沙的关系,归纳总结了降雨与降雨侵蚀力的研究方法,并根据降雨地域性差异较大的特点,推荐了适用于我国的降雨侵蚀力及降雨能量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0.
信江流域是鄱阳湖的第三大入湖流量支流,其水沙变化直接影响鄱阳湖水文情势。本文基于信江流域7个气象站降雨资料和梅港水文站1960-2014年的径流和输沙资料,采用Man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研究了流域水沙变化及其对降雨侵蚀力的响应。结果表明:信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9.8×108m3,年际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P>0.05)。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98.9×104t,年际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11 270MJ·mm/(hm2·h),年际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输沙量与降雨侵蚀力双累积关系曲线在1999年出现拐点,与基准期(1960-1998年)相比,变化期(1999-2014年)降雨侵蚀力使年均输沙量增加14.0×104t,对输沙量变化的影响程度为10.8%;人类活动导致年均输沙量减少143.5×104t,对输沙量变化的影响程度为-110.8%,二者综合作用导致输沙量减少。水库建设和大规模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是信江流域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水土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