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河流潜流带渗透系数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河流潜流带的含义,即是河水与地下水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区域,其水力联系和交换水量大小受河床沉积物渗透系数的影响。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河床潜流带渗透系数变化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特殊的环境与水文地质条件,潜流带渗透系数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沉积物孔隙大小和孔隙的连通性,而且与生物扰动、河流流水等作用紧密相关:洪水带来的细小颗粒引起河床表面沉积物孔隙淤塞,致使渗透系数减小,但在洪水退后,潜流带的水文交换和生物扰动能破坏淤塞层,从而引起反淤塞作用,造成河床渗透系数增大。因此,淤塞-反淤塞作用改变着河床的渗透性能。最后,指出存在的问题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水文过程对湖滨带景观格局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滨带景观格局是由各种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在不同尺度上综合作用的结果,景观格局的形成与演化规律和生态水文过程密不可分。同时,景观格局对生态水文过程及理化环境具有反馈作用。归纳总结了湖滨带景观格局形成与发育的影响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水文过程、人类活动等。对不同尺度上的生态水文过程进行了描述,并以此为线索,描述了生态水文过程对湖滨带景观格局的影响及景观格局对生态水文过程的反馈。最后,提出了当前景观格局与生态水文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热点和趋势,包括水文过程的量化、水分—营养与生态水文模型的耦合、人类活动与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和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梳理了河流连通性的内涵、分类及评价方法,并着重探讨了河流的纵向连通性,从水质、水量和生物3个方面剖析人工构筑物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认为河流连通性是一个具有4维尺度的概念,即1个时间维度、3个空间维度,影响生态水文过程及群落结构的抵抗力与生态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对其评价应该考虑时空变异性。指出后续的研究方向为:从指示物种层面进一步明晰河流连通性程度与生态水文过程的交互影响机理;统一河流连通性程度定量化评价方法和标准,增加不同河流、同一河流不同时期之间的可比性,为面向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河流可持续开发与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北方城市河流的基本特点及功能出发,分析了北方城市河流景观与水利的关系,并从设计者角度,提出了城市河流景观设计应把握好的几个关键问题,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的总目标是“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实现“景美”是水利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河道整治中,护岸工程与景观的关系最为密切。就此方面进行初浅的探索,并提出在护岸设计时应把握的几个环节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城市河流是人类生活和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具有防洪排涝、工农业水资源配置等多方面功能。针对河流岸边带及湿地净化两种城市河流景观构建技术的原理、类型、应用实例进行了初步分析,为城市河流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长江上游干支流的水沙变化及其与森林破坏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许炯心 《水利学报》2000,31(1):0072-0081
本文以长江上游支流岷江、嘉陵江和长江上游干流控制站宜昌站的长系列水文资料对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功能、水文效应和森林破坏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表明,森林可以显著增大枯水流量,可以显著削减中小洪水的洪峰流量,但对全流域性长历时暴雨所造成的特大洪水的削减作用是有限的。长江上游支流岷江和嘉陵江的输沙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趋势,森林破坏和坡地开垦使河流泥沙增多;水库修建后,因水库的拦沙作用而使河流输沙量减少。但干流宜昌站则看不出明显的趋势性变化。解决洪水泥沙问题,单靠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是不够的,应该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重点为修建水库)并重。  相似文献   

8.
对于某些未受污染或污染较轻的天然水体 ,如河流与水库 ,水质项目中的主要离子含量与水位、水温及径流量等水文要素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研究 ,找出其相关关系 ,以便减少水质分析的测次 ,验证主要离子等的分析质量及检查样品的取样情况。  相似文献   

9.
龙川江水沙变化关系统计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世中  梁川 《人民长江》2006,37(4):28-30
基于龙川江流域主要控制站多年的径流、泥沙和降水资料,采用多元分析法,建立了龙川江不同季节水沙变化关系统计模型。研究表明:龙川江流量、输沙率、降水量间存在三次函数或幂指函数关系;干季河流流量、输沙率小,而雨季水沙变化幅度大,从而影响水沙关系统计模型预测精度;与降水时间变化相比较,流量和泥沙变化均具有滞后性,使流量和泥沙与降水量间相关程度不高;龙川江干流与支流流量间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城市河流景观格局及可持续生态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飞  董靓 《人民黄河》2013,35(2):61-63,66
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了数字化城市河流廊道-斑块格局,并与自然格局进行了类比评价分析.结合城市干扰性、景观资源空间差异性等定性分析,实现了城市河流景观格局的耦合评价;通过景观格局指数的生态袁征敏感性的探讨和河流景观格局指数与生态效应的关联性分析,提出了河流景观生态格局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游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山水文站是长江中游河段的重要控制测站,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影响下螺山水文站水位流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得出了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多年基本稳定的原因。计算了螺山水文站在裁弯前后因河床淤积导致水位流量关系抬高的程度。为消除洪水涨落率、变动回水和断面冲淤的综合影响,提出了螺山站不同水位级下的水位流量关系,对于洪水期水文预报以及超额洪量分配与调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中游水沙频率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扼要指出进行黄河中游水沙频率关系研究的必要性,并通过对黄河中游部分连续泥沙观测序列的独立同分布性的检验,验证了建立黄河中游泥沙频率曲线的可行性以及泥沙序列对P-Ⅲ型分布曲线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黄河中游水沙序列的理论频率曲线,分析了黄河中游的水沙频率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一定泥沙频率条件下所对应的洪水发生的频率范围,对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频率组合进行了量化,对水沙丰枯组合进行了确定,最后提出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水沙条件探讨黄河下游上下河段冲淤调整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以往对黄河下游河道上段(高村以上)和下段(高村到利津)冲淤调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1960~1999年422场次洪水资料的统计分析,按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期分析了上下段的冲淤关系,建立了上下段排沙比与水沙系数的关系,认为上下段冲淤关系随水沙搭配条件而变:水流严重不饱和时上下段冲淤性质一致;轻度不饱和情况下上下段冲淤性质相反;水沙搭配基本平衡时上下段冲淤变化不大。根据上下段冲淤临界水沙系数关系绘制了上下段冲淤关系图,并首次按三黑小(三门峡、黑石关、小董三站)水沙搭配进行了定量分区:上冲下淤、上淤下冲、上下皆冲和上下皆淤区。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长江上游1960年-2014年80个国家气象站的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长江上游降水量特征,并且通过绘制空间分布图,采用Mann-Kendall法、Pettitt法、Morlet小波分析法检验降水量时间序列,综合分析了长江上游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上游1960年-2014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00.8mm,平均年降水总量为8 925.1m~3,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年降水量极值比为1.5,冬季极值比达3.9,降水量年内分布很不均匀,汛期占80%以上;空间上,长江上游降水量呈现东南部降水量大,西北部小的分布特征;时间上,长江上游年降水量总体上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年降水量在1985年发生了突变,长江上游年降水量变化周期由强到弱依次为28a、13a、8a,各分区变化周期以28a为主。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上游坡耕地侵蚀产沙调控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以往长江中上游坡耕地水土流失研究中忽视壤中流,侵蚀产沙调控措施缺乏理论依据等问题,以人工模拟降雨实验为手段,基于细沟侵蚀临界坡长等理论,提出了既能截、排地表径流,又能排导壤中流的新型截水沟布局技术,改变了传统截、排水沟的设计思路。其原理是,在坡面截、排水沟的设计和布局中,以坡面细沟发育临界坡长为截水沟布设间距,阻断细沟发生,有效减少坡面侵蚀产沙和面源污染物;截获的坡面污染物通过梯级网络化调控体系排、蓄、集,经处理后可再次利用。该技术有效改善了坡耕地季节性干旱、缺肥以及河流水质问题,为长江中上游地区坡耕地侵蚀产沙调控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以实测资料为基础,研究了长江上游干支流5个代表站即金沙江屏山站、岷江高场站、乌江武隆站、嘉陵江武胜站和长江宜昌站的悬移质泥沙粒度随时间的变化。研究发现,近40年来长江上游不同的水沙来源区和干流控制站的悬沙粒径均呈现出明显的减小趋势。长江上游干支流悬沙粒径的细化趋势,与水库的修建有密切的关系。长江上游的水库均以蓄水发电和灌溉为目标,水库拦截了来自库上游流域的泥沙,其中粗颗粒部分淤积在库内,使得经水库下泄的泥沙显著变细。长江上游干支流绝大多数河流为沙卵石河床或基岩河床,已建水库下游河道均为沙卵石河床,通过水库下游的冲刷得到的细泥沙补给是很有限的。由于床沙中含细颗粒泥沙少,水库下泄的清水无法通过冲刷河床来得到大量泥沙的补给,故经过长距离的水流-河床相互作用后,因水库拦沙而显著变细的悬沙粒径不会因河床冲刷而明显增大。长江上游流域内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收到了明显成效,使重点产沙区的产沙量减小。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拦截了较粗的泥沙,也会使进入河道的泥沙粒度变细。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沙来源区悬沙粒度的变化和两个重点产沙区产沙量的变化,对宜昌站悬沙粒度变化的影响。运用所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式,可以根据上游各站悬沙粒径特征和两个重  相似文献   

18.
为协调金沙江下游的水电开发与鱼类生态保护,国家设立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系统介绍了自2005年以来,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相关科研设计机构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在金沙江下游共同开展的保护区管理工作,工作内容包括保护区机构与基础设施建设、渔民安置、鱼类增殖放流、水生态监测与生态保护相关科研等多个方面。在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中,参与各方首次构建了规划策划-实施运行-监测评估-管理改进(Plan-Do-Check-Act,PDCA)的适应性管理机制,开创了“企-政-地-研”多方共同参与的保护区工作格局。该管理机制的实践创新有效协调了水电开发与鱼类生态保护,秉持“生态优先”原则,贯彻“自然恢复”理念,为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各方良好协作、高效实时调整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三峡水库下游河道面临着水沙条件和河床演变的新变化,以及防洪、航运、发电、供水、生态等多目标协同治理的新需求,亟需深入开展三峡水库下游水沙输移与河道演变规律、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方面的研究,促进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的协调融合.针对上述3个重要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当前研究工作中的不足,提出...  相似文献   

20.
蒸散发是流域能量循环和水文循环的重要变量,准确估算蒸散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FAO56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潜在蒸散发量时气象资料往往不易满足,同时,在提出形式简单且满足精度要求的其它估算方法时,缺乏足够全面的适用性分析。针对上述问题,基于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12个气象站点1961-201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以FAO56Penman-Monteith方法估算的潜在蒸散发量作为参考标准,分别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对比分析了1种综合类方法、2种辐射类方法和3种温度类方法在汉江流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辐射类方法适用性最好,综合类方法次之,温度类方法适用性较差。其中Makkink方法和Priestley-Taylor方法在研究区的适用性最好,计算精度高,McCloud方法在研究区的适用性最差,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