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潼关高程抬升成因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门峡水库建库后,库区冲淤变化是潼关高程变化的内在动力和条件,水库运用方式和潼关上游来水条件的改变是库区冲淤变化的潜在原因;潼关上游来沙条件是造成潼关高程上升的唯一根源,但它与潼关高程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它是介于水库运用方式和来水量之间对潼关高程起调节平衡作用的淤积体供应源;水库运用方式对潼关高程产生影响的实质是,通过抬高水流侵蚀基准面,降低水流比降和水流冲刷力,使潼关高程在年内得不到有效的冲刷而使潼关高程保持持续上升状态;潼Dian段河床变化是潼关高程变化的直观的、外在原因,它的作用就是根据库区冲淤变化,通过自身的调整,使其上游河床得到调整;潼Dian段的累计淤积量及Dian(土夺)高程对潼关高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不是影响潼关高程升降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近期渭河下游河道冲淤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对水沙条件、潼关高程影响渭河下游淤积的程度有更明确的认识,对相关实测资料进行了分析,认为:①近期渭河下游河道冲淤主要受来水来沙、潼关高程及河床边界等因素的影响,水沙条件是影响渭河下游冲淤的主导因素且水量的影响程度更大;②渭河洪水对潼关高程影响较大,渭河高含沙洪水期间,当洪峰流量较大时,潼关河床往往发生强烈冲刷,造成潼关高程大幅度下降;③潼关高程持续抬升时渭河下游淤积增加,但造成的淤积不可能完全由潼关高程降低所产生的冲刷来使之平衡,也就是说潼关高程的升降给该河段造成的冲淤变化是不可逆的。  相似文献   

3.
黄河潼关河段清淤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影响潼关高程的主要因素有来水来沙条件、上下游河段冲淤状况和坝前运用水位,其中来水来沙条件起着主导作用,潼关高程的变化受下邻河段(黄淤36~41断面)冲淤的影响要大于上邻河段(黄淤41~45断面),减少三门峡水库非汛期高水位的运用对减缓非汛期潼关高程的抬升起着重要作用,清淤河段选在黄淤30断面以上,重点在黄淤36~41断面。清淤时间分为桃汛期和汛期两个时段,清淤对潼关高程的上升趋势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  相似文献   

4.
对渭河下游是否已经达到冲淤平衡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兆印  吴保生  李昌志 《人民黄河》2004,26(4):16-18,23
根据潼关高程抬升引起的渭河下游河道淤积的物理图形,提出了能够反映下游侵蚀基准面抬升影响的淤积平衡模型。通过对水文泥沙和河床冲淤资料的分析及平衡模型的分析计算,探讨了在河道淤积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河段的不同淤积趋向,以及渭河下游在维持潼关高程不变的条件下河道的淤积发展趋向。结论认为,在潼关高程大致保持不变,且来水来沙没有大幅度改变的条件下,目前渭河下游累积淤积量已经接近或正在趋于淤积平衡。但是,如果发生高含沙大洪水,滩地将会产生较大的淤积。  相似文献   

5.
2003~2004年度三门峡水库冲淤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段新奇  王桂娥  高德松 《人民黄河》2006,28(2):33-34,56
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在三门峡水库进行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原型试验条件下,分析了来水来沙,水库冲淤情况及潼关高程的变化,指出:①运用年入库水量为208.5亿m^3,沙量为3.168亿t,是典型的枯水枯沙年份;②2004年桃汛来水条件优于2003年,桃汛前后潼关高程下降值分别为0.15m和0.21m,主要是因为2003年桃汛期在潼关河段上段进行清淤疏浚,增大了桃汛洪水的冲刷作用;③2003年、2004年三门峡水库进行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原型试验,回水影响范围控制在黄淤33断而以下,该断而以上河道完全处于自然状态,其冲淤变化由该河段比降、断面形态随来水来沙条件进行自动调整,水库运用已不对潼关河段的冲淤产生不利影响;④在有利的水沙条件冲刷和清淤的共同作用下,2003年汛期潼关高程下降0.83m,经过非汛期的冲淤变化,2004年汛前潼奖高程较2003年汛后上升0.30m,汛末潼关高程较汛初下降0.27m,由于汛期水沙条件不利,加上没有进行清淤疏浚,因此汛期潼关高程冲刷下降的幅度小于非汛期淤积上升的幅度。  相似文献   

6.
利用实测的水文、泥沙、河道淤积分布、水库运用等资料,分析了控制运用原型试验期间黄河三门峡水库在不同来水来沙情况下的冲淤变化特性、回水影响范围以及潼关高程的冲淤变化规律等.结果表明:在库水位不超过318 m运用下,潼关河段基本处于自然河道状态,其冲淤变化主要取决于来水来沙条件;在汛期运用中,采用空库迎洪、洪水期敞泄排沙等...  相似文献   

7.
潼关高程对渭河河床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兆印  李昌志  王费新 《水利学报》2004,35(9):0001-0008
本文根据渭河下游河段自三门峡水库建库42年以来的大断面地形变化以及泥沙淤积资料,运用河床演变分析法,分析了潼关高程对渭河淤积演变的影响。分析发现,潼关高程的大幅度抬升和下降引起溯源发展的淤积和冲刷的行波,行波传播速度大约每年10km,传播过程中幅度逐步减弱。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潼关高程抬升是引起渭河下游特别是临潼以下河段淤积的主要原因,咸阳及其以上河段的淤积与潼关高程基本无关,渭河上游来水量对冲刷减淤起了很大作用,来沙系数影响略小。本文进一步建立了一种淤积平衡模型,用以模拟渭河下游淤积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模型能正确地模拟淤积过程,潼关高程抬升引起的渭河下游淤积有一个平衡淤积量。如果潼关高程维持在一定水平不变,渭河下游的淤积就会逐渐趋近于这个平衡淤积量,大约30年左右就会接近这个平衡。目前渭河下游累积淤积量已经接近潼关高程328.5m的平衡淤积量。如果潼关高程保持不变,渭河下游将随着来水量的波动而发生小幅度的冲刷和淤积,不会发生累积性的大幅度淤积。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三门峡建库以来潼关高程变化与渭河下游泥沙淤积的关系表明:2002年汛后原型试验以来潼关高程有所下降,2015年汛后为327.63 m,仍然偏高;潼关高程升降变化与渭河下游泥沙冲淤关系密切,由潼关高程抬升引起滩槽纵剖面调整造成的淤积约占渭河下游1971-2003年淤积的78.3%,是渭河下游严重淤积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和根源;2003-2015年潼关高程与渭河下游累计淤积体相关性减弱明显,但渭河下游泥沙淤积量随着潼关高程的抬升或降低而增大或减少的规律仍然明显存在;渭河下游大量淤积逐步抬升演变成为地上"悬河",从根本上改变了渭河下游的防洪排涝形势,灾害损失巨大,严重影响着区域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建议采取综合措施将潼关高程控制在325.60~325.69 m以下,以减少渭河下游泥沙淤积,改善河道行洪条件,降低沿岸区域洪水灾害风险,为区域发展提供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泾河来水来沙特性及渭河下游冲淤规律分析,提出东庄水库“常年蓄清用浑,汛期合理畅泄,河库联合调度,多年冲淤平衡”的运用方式。同时.论证分析了该方式运用后不仅可使水库保持较大的长期有效库容,而且能有效地减轻渭河下游淤积并控制潼关高程上升。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泾河来水来沙特性及渭河下游冲淤规律分析,指出东庄水库“常年蓄清用浑,汛期合理畅泄,河库联合调度,多年冲淤平衡”的运用方式。同时,论证分析了该方式运用后不仅可使水库保持较大的长期有效库容,而且能有效地减轻渭河下游淤积并控制潼关高程上升。  相似文献   

11.
黄河潼关河段1996~2002年射流清淤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潼关河段1996~2002年射流清淤的基本情况,重点分析了清淤效果。实践证明,潼关河段射流清淤每条船平均每小时冲起泥沙数量约400m^3;清淤对河道形态有明显的调整作用,使散乱的河势变得较为归顺,水流相对集中,从而提高了大河的挟沙能力;减少了潼关至古夺河段的淤积量;增加了汛期潼关高程的下降值。因此,在当前不利的水沙条件下,射流清淤对潼关高程迅速上升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潼关高程演变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潼关高程在历史时期是上升的,三门峡水库建成后上升加剧,工程改建后,稳定在326.64m。1986年以来,潼关高程上升原因有:降雨量偏估;龙、刘两库,蓄水使进入潼关水量减少;水保工程和用水增加等引起潼闫上下游河道淤积促使潼关高程上升;改善潼关高程应采取综合治理,多途径处理泥沙问题。  相似文献   

13.
潼关高程的稳定降低与渭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等方法对潼关高程的稳定降低和渭河下游河道的综合治理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如下认识:(1)潼关是三门峡库区的天然卡口和渭河下游河道的侵蚀基准面,从减少渭河下游淤积、减轻渭河下游洪涝灾害及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等方面考虑,降低潼关高程是十分必要的;(2)通过调整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潼关高程是可以降低的,但不同的来水来沙条件下降低的程度是不同的,近期目标可确定为下降1m,采用多种措施的组合后的中长期目标可确定为下降2m;(3)潼关高程降低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一般需要4~8年,这与来水来沙条件和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有关;(4)建议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近期采用汛期敞泄、非汛期控制在312~318m范围内的方案,综合考虑后认为非汛期水位目前控制在315m较好;(5)渭河下游河道的治理应采取包括降低潼关高程、河道整治与疏浚、加高加固堤防和跨流域调水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4.
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揭河底冲刷现象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河1964~1977年六次揭河底冲刷洪水来源,除1970年8月一次洪水来源为府谷吴堡区间的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粗沙区暴雨洪水外,其它五次均为吴堡龙门区间的暴雨洪水。渭河1964~1992年七次揭河底冲刷洪水均为泾河的高含沙量洪水,主要来自马连河、蒲河和红河。黄河、渭河的揭河底冲刷的共同点是高含沙量大洪水,长河段的自上而下的沿程主河槽冲刷。黄河小北干流主河槽宽浅,单宽输沙率小,冲刷河段短,均未超过潼关;渭河主河槽窄,单宽输沙率大,冲刷河段长,1966年、1977年均发展到潼关和与溯源冲刷交会,导致潼关1000m3/s水位降低1.0~2.3m。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黄河潼关水文站的水沙条件和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的综合分析,提出清淤时机应围绕每年的桃汛和汛期进行。通过对潼关上下游河段冲淤变化对潼关高程的影响、潼关河段的冲淤量分布、纵横向河床形态变化等技术分析,同时考虑目前的清淤规模,综合得出清淤河段首先应选在潼关至古夺断面之间。  相似文献   

16.
三门峡水库河床纵剖面的调整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吴保生  邓玥 《水利学报》2005,36(5):0549-0554
通过对三门峡水库建库40多年来的实测资料分析,探讨了水库不同运用时期的河床纵剖面特点,对潼关至Dian(土夺)段河床比降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如果汛期来水量小,沿程冲刷和溯源冲刷能力就小,非汛期回水在潼关附近河段形成的淤积,汛期得不到有效冲刷;如果来水量较丰,沿程冲刷和溯源冲刷能力就大,两种形式的冲刷相互叠加形成全库区的普遍冲刷下降。潼关至Dian(土夺)段河床比降主要取决于坝前水位条件,与7年移动平均坝前水位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其中受最近3年坝前水位条件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潼关高程影响因素及下降幅度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分析了潼关河床的冲淤特性及原因,通过潼关高程的演变过程,详细论述了三门峡水库运用和来水来沙条件对三门峡库区的冲淤及潼关高程的影响程度,并探讨了三门峡水库敞泄运用后,潼关高程的可能降低幅度。  相似文献   

18.
潼关河床高程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潼关河床在历史时期就是缓慢上升,三门峡水库建成后加剧了上升速度,潼关河床的升降有多种因素:潼关上下游冲淤变化,干支流来水来沙及其不同组合、库水位变动等,黄河上游龙羊峡等水库的调节作用,也有一定影响,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得到基本规律,给出估算方法,预估出不同水沙系列的潼关高程发展趋势,有利水沙系列,潼关高程基本稳定,不利水沙系列,将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19.
三门峡水库修建后,潼关处于水库库区,河床淤积抬高。抬高过程与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及泄流规模密切相关。本文从实测资料入手,主要分析了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以来,潼关河床高程的变化。非汛期水库高水位运行时间长,潼关河床淤积抬高,汛期冲刷历时短,溯源冲刷发展不到潼关,潼关河床得不到有效冲刷,且不利于汛期输沙,都是潼关河床抬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