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缝洞向井筒供液时三重压敏介质油藏压力响应特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建立由基岩系统、裂缝系统和溶洞系统组成,并考虑溶洞渗透率和裂缝渗透率随压降的增加呈指数减小的三重压敏介质油藏试井解释模型,采用隐式差分格式对考虑井筒储存和污染效应的情况进行了求解。讨论了溶洞和裂缝无因次渗透率模数、介质问窜流、弹性储容比、外边界条件及表皮系数对压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因次渗透率模数导致压力及压力导数明显上升,窜流系数影响窜流阶段出现的早晚,弹性储容比影响压力导数曲线“凹陷”的宽度和深度,外边界条件的影响则和普通三重介质明显不同,表皮系数主要影响全部压力和压力导数早期的“凸起”,而无因次渗透率模数则主要影响压力和压力导数的后期。  相似文献   

2.
裂缝和洞与井筒连通的三重介质油藏试井解释方法研究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2  
针对由基岩、裂缝和溶洞组成的三重介质油藏提出了裂缝和洞与井筒连通的试井解释模型,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采用Laplace变换和数值Laplace反演方法进行了求解,分析了介质的弹性储容比、窜流因子以及裂缝渗透率比对压力响应的影响,同时还提出了三重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方法——利用遗传算法进行自动拟合,并编制了实用软件,实例分析表明了该新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三重介质油藏斜井压力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裂缝与井筒连通,同时存在溶洞和裂缝、基岩和裂缝之间发生拟稳态窜流的三重介质,建立了这类三重介质油藏的斜井试井解释模型,采用汇源叠加等方法求得顶底封闭无限大三重介质油藏斜井在拉氏空间中的井底压力响应,绘制了相应的典型无因次压力曲线版图,分析了顶底封闭无限大三重介质油藏斜井的渗流规律,对其压力特征曲线进行了流动阶段的划分,并讨论了影响压力特征曲线的各种因素。所得的结果有利于提高对三重介质油藏斜井渗流规律的认识,为合理地运用斜井开发三重介质油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三重介质复合油藏压力动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建立了三重介质复合油藏试井解释模型,采用数值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讨论了地层的内外渗透率比、内径的大小以、窜流系数、弹性储容比、外边界条件以及表皮系数等参数对于这种类型油藏压力响应动态的影响。表明:当油藏内外区的渗透率不同时,类似于在井的周围存在封闭边界或者定压边界;内区的大小决定着反应外区渗透率影响的压力响应出现的早晚;窜流系数影响着窜流阶段出现的早晚;弹性储容比影响着导数曲线上“凹陷”的深度和宽度;而外边界的影响则由于油藏内外区渗透率的差异而和普通的三重介质油藏不同;表皮系数对压力动态的影响与内外区域渗透率比对压力动态的影响也有着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双重介质中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试井模型求解的新方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在T.A.Blasingame等人提出的均质油藏中有限导流垂直裂缝试井模型(TPR)的基础上采用Laplace变换与反演技术,完成了双重孔隙介质中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试井模型的求解新算法.讨论了介质间窜流、弹性储容比、裂缝导流能力及外边界条件对压力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该方法计算的结果与经典的双重介质垂直裂缝井模型一致.这种算法计算速度快,精度满足要求,可用于现代试井分析的自动拟合中.  相似文献   

6.
水平井结合水力压裂技术已经成为高效开发致密油藏的有效手段。该文针对水平井经过压裂后在主裂缝周围形成的微裂缝密度随着到主裂缝的距离递减变化的特点,基于双重介质模型建立了窜流系数随着到主裂缝距离变化的体积压裂水平井线性流动模型,通过引入Airy函数及Laplace变换求得了模型的解析解,运用Stehfest数值反演技术得到了在实空间中的解,最后对定产量生产时的井底压力动态及定井底流压生产时的产能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井底压力及产能动态曲线可分为4个流动阶段,基质形状假设为球形及柱状对结果影响不大;窜流系数最大值越大,总系统线性流就发生得越早,双线性流阶段无因次产能就越大;窜流系数最小值越大,双线性流发生的时间越早,而且持续的时间越长,总系统线性流阶段无因次产能越大。研究结果可为致密油藏压力及产能动态的合理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低速非达西双渗油藏DST段塞流测试渗流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在分析了实际低速非达西双渗油藏DST段塞流测试非自喷井渗流规律的基础上,导出了其有效井径数学模型,利用Laplace变换及特殊物理方程理论,导出了该模型的拉氏空间解析解,利用Stehfest数值算法进行数值反演,得出了实空间解,并绘制了无因次样板曲线。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层问储容比、地层系数比的变化对段塞流试井解释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当窜流系数比较大时,在晚期段曲线几乎相交于同一条曲线;但是当窜流系数比较小时,层间储容比、地层系数之比对于压力曲线的后期段有较大的影响,曲线后期段上翘。采用本模型绘制的样板曲线,能较大程度上提高拟合精度,可有效运用于现场DST段塞流试井分析。  相似文献   

8.
基于不同倾角的压裂水平井试井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源函数理论,采用镜像映射和叠加原理建立了压裂水平井中裂缝呈不同角度时地层中任一点的压力计算公式,并通过Laplace变换和Stehfest数值反演得到了考虑井筒存储和表皮系数影响的水平井井底压力解.对影响水平井井底压力的因素进行研究表明:裂缝倾角对各向同性地层中的压力影响主要表现在线性流到径向流的过渡阶段;而对各向异性地层中的压力影响主要表现在早期,裂缝的倾角越大,定产量生产所需压差越大,压差变化幅度也越大;裂缝对地层的穿透程度只影响水平井各流态出现的时间,穿透程度越大,相应流态出现的时间便越晚;同时,只有当裂缝的间距达到一定距离时才能出现第一径向流,且间距越大,第一径向流持续的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9.
给出考虑起始水力梯度的低渗透介质中分别存在垂直井、垂直裂缝井及分支水平井时的非线性渗流量公式,讨论了非线性渗流参数(起始水力梯度)、供给边界、垂直裂缝井的裂缝半长、分支水平井井筒数等因素对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非线性渗流使得垂直井、垂直裂缝井及分支水平井流量降低;供给边界距离越大,垂直井、垂直裂缝井及分支水平井流量越小;垂直裂缝井的裂缝越长,流量越大;井筒数越多,分支水平井流量越大。  相似文献   

10.
缝洞型油藏三重介质油水两相流数值试井解释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多重介质渗流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建立了缝洞型油藏油水两相流三重介质数值试井模型;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得到三重介质油藏两相流试井响应曲线并分析其特征。指出三重介质油水两相条件下的压恢曲线与单相时的不重合,并随着初始油水饱和度的变化而变化,不能直接用单相试井模型来解释两相流试井曲线;提出了先拟合油水产量曲线,再拟合压力恢复曲线的试井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11.
考虑弥散尺度效应的一维反应性溶质运移两区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虑溶质运移的弥散尺度效应,将弥散度概化为运移距离的线性和指数函数,并考虑溶质的吸附和降解,建立了非均质介质中溶质运移的一维两区模型(TRM),采用Laplace变换和de Hoog数值逆变换方法求得了模型的半解析解,分析了考虑弥散尺度效应与弥散度为常数的TRM之间的对应关系,利用算术平均方法计算了考虑弥散尺度效应的...  相似文献   

12.
1 . INTRODUCTIONDuringrecentyears,theuseofthetime domainfree surfaceGreenfunctionMethodtosolvetheproblemsofwaterwave shiporthewater  相似文献   

13.
内、外边界定压条件下地层压力的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内、外边界定压的条件下得到了平面单向流和平面径向流两种渗流形式在拉氏空间的解析解,利用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给出了地层各点的压力分布曲线,由这些曲线可以清楚地看到流体的流动由不稳态流向稳态流过渡以及最后达到稳态流的过程。本文给出的压力解可用于准确预测油井(或水井)由开井达到稳定生产所需要的最小时间,同时也是对油藏渗流力学基础理论的一个有意义的补充。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孔间距对双孔射流运动和稀释特性的影响,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和激光诱导荧光技术(PLIF)分别对静水、横流和波浪环境下双孔射流的速度场和浓度场进行测量,对比分析了孔间距为5倍、10倍和15倍射流孔直径时双孔射流的轴向速度、横断面垂向速度、轨迹线及浓度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静水环境下,孔间距较小时双孔射流的轴向速度衰减较单孔射流慢,随着孔间距的增大双孔射流轴向速度衰减的程度逐渐趋近于单孔射流。在横流环境下,随着孔间距的增大,前方射流对后方射流的遮掩作用不断减小,而后方对前方射流的卷吸作用也有所减弱,导致前方射流弯曲程度的增大和后方射流上升高度的降低。在波浪环境下,孔间距较小时,两孔中间存在一个独立的高浓度区;孔间距增大后,浓度等值线逐渐呈"凸"形分布。为降低双孔射流相互作用对射流初始稀释的影响,建议在波浪和横流环境下双孔射流的孔间距不宜小于射流孔直径的10倍。  相似文献   

15.
ON THE SELF-SIMILARITY OF A JET IN CROSSFLOW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 . INTRODUCTIONThejetincrossflow ,withhighlycomplicatedturbulence ,isaclassicflow probleminfluidmechanics.Simultaneously ,itiscrucialtomanyengineeringapplications .Examplesinenvironmentalsituationsaredischargeofstackemissionintotheatmosphereandofwastewate…  相似文献   

16.
1. INTRODUC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embrane separation processes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advance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recent years. Ultrafiltration(UF) has a great potential for removing particulates, microorganisms, and colloidal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