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三门峡水库若干问题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四十年来的原建、增建、改建过程做了系统回顾和合理划分,对枢纽工程运用探索在有关重点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综过增、改建过程和按“蓄清排浑”控制运用后,基本上实现了1969年“四省会议”原定目标,并就小浪底工程投运引起的条件变化,来水来沙变化和三门峡水利枢纽自身运用条件变化,对三门峡水库今后提出了几点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李旭东 《人民黄河》1998,20(7):17-18,21
1986年以来,由于龙羊峡,刘家峡两水库汛期大量蓄水,减少了潼关洪水的洪峰流量,并缩短了3000以上流量的历时。  相似文献   

3.
潼关高程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对潼关高程从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指出潼关高程近年来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汛期来水量大幅度减少所致。要控制和降低潼关高程,必须调整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来适应新的来水来沙条件。建议非汛期最高运用水位控制在316~318,汛期敞泄排沙流量减小到l000~1500m^3/s,桃汛起调水位313m,6月上旬运用水位降至310m。  相似文献   

4.
三门峡水库泥沙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门峡枢纽建成后,库区泥沙淤积十分严重经过2次改建,工程的泄流规律增大,315m高程泄量近10000m^3/s,水库运行方式改为蓄清排浑运用。恢复了10亿m^3的槽库容,潼关高程升降变化稳定,基本控制住了泥沙淤积的上延。由于枢纽上下游兴建了大型水利枢纽,改变了三门峡水库的入库水沙条件和运行条件,库区泥沙冲淤变化出现新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改善水库运行调库,适当调整非汛期和汛期的运用水位,缓解库区泥沙中  相似文献   

5.
三门峡水库运用初期形成的高滩深槽库区冲淤形态以及适当的泄流规模,为其蓄清排浑运用创造了条件。三门峡水库高滩深槽形成的过程是滩槽同步淤积抬升后主槽再冲刷下降。影响潼关以下库区主槽容积的主要因素为入库水沙条件、坝前运用水位和水库的泄流能力,当水库未发生滞洪壅水时,来水量的多少对主槽容积变化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7.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建设最早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分析其功过与经验教训对今后黄河治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认为:三门峡水利枢纽规划是错误的,没有考虑水库淤积的"翘尾巴"问题,坝址选择不当;改建是成功的,经过数次改进,摸索和总结出了使水库长期运行的蓄清排浑调度模式,1974—1985年三门峡水库冲淤已达到平衡;三门峡水库对黄河下游发挥了巨大防洪效益,其防洪效益不在于水库调洪,而在于拦沙92亿t、为下游河道减淤约64亿t,平均减淤厚度为3.30 m。三门峡水库成功的运用实践证实了多沙河流水库长期使用的可行性,由于黄河泥沙多,因此除调水调沙增强输沙能力外,还需要通过水库和放淤等措施拦蓄、利用一部分泥沙。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三峡水库汛期调度方式优化问题,以实测资料为基础,对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入出库沙量特性变化进行了分析,主要从泥沙角度对三峡水库采用汛期“蓄清排浑”动态运用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汛期入库沙量大幅减小,上游溪洛渡和向家坝水库蓄水运用后三峡水库汛期6—9月份含沙量已经开始小于论证阶段5月份和10月份的含沙量;三峡水库主汛期出库沙量占年出库沙量的90%以上,且汛期出库沙量主要集中在1~2次大的出库沙峰过程中;近期三峡水库汛期采用“蓄清排浑”动态运用的泥沙调度方式,泥沙淤积可许。研究成果可为三峡水库汛期优化调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998年洪水后,人们关心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以及防洪调度对库区泥沙淤积的影响。以1954年洪水为例研究3种不同的防洪调度(即按荆江地区防洪需要调度;按城陵矶附近地区防洪需要调度与非常情况下防洪调度)的水库淤积状况,分析不同防洪调度对水库淤积的影响。分析结果说明三峡水库在长时间的“蓄清排浑”运用中,对少数大水年份采用不同的防洪调度运用方式,对库尾段的淤积仅在短时间内有影响,经长期河床与水流的自动调整,终将维持相对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0.
论三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方式及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沙问题是三峡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在三峡工程论证和初步设计阶段提出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可以解决泥沙问题。2003年水库蓄水运用以来的实践表明,水库基本遵循了"蓄清排浑"调度运用原则,并根据上游来水来沙减少等新情况对水库运用方式进行了优化调整。本文系统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清排浑"运行方式及其优化调整的利弊,包括提前5年实施175 m试验性蓄水、汛期水位动态变化、汛末提前蓄水等对水库淤积和坝下游河道演变的影响,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水库调度方式,形成"蓄清排浑"运用的新模式,保持水库长期使用的建议,试图为三峡水库科学高效安全运用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三门峡水库开始蓄水运用即出现严重淤积,随后被迫降低运用水位,改为“滞洪排沙”运用。为了进一步减轻库区淤积所产生的危害,采取了“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进入90年代以后,又进行了汛期泄洪排沙的实验,由于长期冲切河槽,大幅度而且过快地降低库水位,对库区工程、河势等诸方面都程度不同的带来了一定负面效应,给库区沿岸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文中就三门峡水的运用和库区冲淤对河势变化及工程的影响做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张翠萍  李文学 《水力发电》2004,30(3):55-57,59
总结回顾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方式的背景与目的,提出当前应当调整水库运用指标。依据黄河水沙年度变幅大的特点,提出了三门峡水库保持长期使用的设想,即根据汛期水量分级确定水库运用指标,或者在全年时间内,根据入库流量的大小,来决定水库是蓄水运用还是低水位运用。  相似文献   

13.
1973年后三门峡水库进入蓄清排浑控制运用时期。1986年以来,进入三门峡水库的水沙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仅年入库总水沙量有大幅度减少,而且水沙量在年内的分配也变化很大。  相似文献   

14.
调水调沙是协调黄河水沙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对黄河潼关站1974-2017年汛期日均洪峰流量超过1 500 m3/s的162场场次洪水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82场以龙门来水为主的非漫滩洪水作为古贤水库调水调沙期近似下泄的水沙过程。通过对场次洪水在三门峡水库的沿程冲淤调整分析,从有利于三门峡库区河段冲刷、潼关高程降低和洪水冲刷效率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提出调水调沙期间古贤水库适宜下泄的流量和含沙量等水沙调控指标为:洪峰流量2 000~4 000 m3/s,且在小北干流河段不漫滩,含沙量低于30 kg/m3,持续时间3~10天。  相似文献   

15.
兴建东垆裁弯试验工程是为降低潼关河床高程、缓解关中平原防洪压力采取的综合措施之一。但是2003年汛期该工程发生了“重大险情”。文中对工程的出险原因和抢险过程进行了分析,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水库调度是水库运行管理的中心环节,是枢纽实现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文中引入SQL Server数据库平台,结合三门峡库区实际数据信息系统的自身特点,运用Power Builder和Visual Basic6开发工具,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路,开发了三门峡库区综合调度系统.系统可以存储水、沙信息,采用人机交互式界面生成优化调度方案,对库区科学调度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三门峡水库的地位和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红宾 《人民黄河》2003,25(12):1-2
三门峡水库投入运用以来,在确保黄河下游防洪、防凌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水库调度、机组抗磨蚀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多泥沙河流水库如何长期保持有效库容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小浪底水库修建后,根据黄河治理开发规划及黄河下游洪水处理调度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三门峡水库仍须承担相当繁重的任务:①按照小浪底水库设计要求,只有当小浪底、三门峡、故县、陆浑4座水库联合调度时,黄河下游才能达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小浪底水库死库容淤积完后,需要三门峡水库配合运用的防洪库容将更大。②当黄河下游发生严重凌情时,小浪底正常运用后的库容不能满足下游防凌的要求,仍需要三门峡与小浪底两水库联合控制。③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三门峡水库将在未来的供水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④三门峡、小浪底和西霞院3座水利枢纽将组成梯级水库群,小浪底水库承上启下,发挥中心枢纽的作用,但小浪底水库库容也是有限的,一些问题仍需要三门峡水库配合才能得到解决。此外,三门峡水库建库初期,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而投入运用40多年来,非汛期蓄水,汛期降低水位,经过自然的修复和人工的建设,在库区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在库周形成了依托水库发展的社会经济模式,因此三门峡水库不仅承担着流域治理开发而赋予的任务,而且对库区自身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①保护和改善库区湿地生态环境。②为库区沿岸工农业用水提供保障。③改善库区水质。④支撑三门峡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中介绍了三门峡水库过去多年来的三种运行方式,指出了现行运行方式由于汛期拉沙对库区的影响,同时提出了为了减轻这种影响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多沙水库特点,首次采用黄河泥沙模型相似主律和异重流运动相似条件的最新研究成果,完成了三门峡水库泥沙动模型的模型沙选择和比尺设计。  相似文献   

20.
王学通 《人民黄河》2012,34(2):10-11
对三门峡库区后川、会兴护岸工程的出险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吸取其他护岸工程的成功经验,采用适应水位骤降的工程结构型式,按照加大基础、放缓边坡的原则进行了库区高边坡护岸应急抢修方案的设计。实践表明,目前工程运行安全稳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