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确保西塘河应急备用水源地用水安全,提高水源风险处置能力,从水量水质保障、风险源识别、工程建设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安全等方面,对水源地进行了安全风险评估.基于安全评估结果,从水质安全、保护区管理、强化工程建设及加强监管等4个方面提出相应保护对策,为精准识别风险源、水源地保护工作和居民饮水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高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变,采用遥感宏观监测、无人机巡航监测、定点监测等多手段的智慧监测技术体系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监督性监测工作。结果如下:(1)采用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监督性监测技术体系实现了粤港澳大湾区35个重要水源地全覆盖、动态、准实时监管,高效发现风险源和水质问题;(2)采用遥感宏观监测和无人机巡航监测2种技术方法识别水源地5种疑似风险源——建设项目、重点监测的入河(库)支流、航运临时停靠点、物料堆放、农业生产活动,遥感宏观监测风险源准确率为65.7%;(3)对广州-东莞-惠州东江北干流水源地叶绿素a、COD_(Mn)开展了同期的遥感宏观监测和人工定点监测工作,2种技术手段监测结果吻合性好。该技术体系应用于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监督管理,实现了智慧水利监管手段与业务管理深度融合,为监督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使太谷县水源地庞庄水库达到水质安全的目的,文章针对庞庄水库水源地存在的制度不完善、权责不清,监控、监测设施薄弱,面源污染控制不力,洪水期水质不达要求等水源安全隐患,提出了完善制度、发展生态工程、修建沉砂池、上游绿化、建立监控监测系统等对策,防止面源、点源污染,进行水源地保护,实现了安全饮水。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国大力推行"河(湖)长制",不断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研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智慧化监管"云平台对于饮用水水源地常态化监管机制的建立,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加强水源地监测传感器(水质、水雨情、生态流量、蒸发量)和视频监控设备布设,将实时监测监控的数据、各职能部门(水利、环保、国土、农业和住建)的业务数据和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航片、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等)等进行融合汇聚,形成工程数据中心;并建立水源地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安全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多维的分析和评价模型,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定量化监测预警和评价分析水源地实时状况;建立了饮用水水源地监管服务"一张图"综合管理云平台,实现水源地的综合常态化管理和突发状况下的指挥调度和三维模拟仿真。夹岩水利枢纽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智慧化监管"云平台的研建,为全面提高工程各项业务的处理能力、实现水源保护区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实现了智能化监测监控、智慧化监管。  相似文献   

5.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正式通水,如何对水源地的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成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文章在对河南省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现状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水源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水源地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严守水源地生态红线、建立水源地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建立水源地水质健康综合评估体系与信息档案系统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陆水水库是湖北省政府划定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对保障赤壁市城区30万人的安全饮水至关重要。在库区上游排污量逐步增长、库体水质存在安全隐患的大背景下,开展水库水质水量监控系统建设尤为必要。项目拟建设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5个水量自动监测站和1个水质水量监控中心,形成一个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网络,将显著提升水库管理单位的远程监控能力、日常水资源监管能力及赤壁城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7.
从水量、水质、监控及制度建设方面介绍了河北省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情况。对照国家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建设标准,认为河北省各水源地供水保证率符合要求,取水和输水工程安全运行,水质达标,监控能力和制度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针对地下水位下降过快及水质易受污染等问题,提出加大引调水力度、防控面源污染、加强部门协作、建立稳定投资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锦绣川水库作为济南市重要饮用水源地之一,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近年来结合锦绣川水库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需求,水库管理局先后建立了涵盖大坝安全监测、视频监控、水质综合监测的安全管理平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为实施实时监测、控制水源地水质、水量安全状况,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在已有的监测系统基础上,完善现有的监测体系。采用人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相结合的手段采集数据源,利用现代化通信传输、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管理等技术手段,对突发性污染事故、水质水量变化和水源工程等情况进行监控和预报,保障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  相似文献   

10.
以大伙房水库为研究对象,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水质数据进行监测,计算得到库水质级别与安全等级,结果表明:安全监控系统与生态安全处于"低"水平,安全管理与水量安全处于"中"水平,水质安全处于"高"水平,工程安全处于"极高"水平,大伙房水源地安全等级属于中等级别,该研究为水源地采取相应的保护对策与治理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引黄济津应急输水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工程概况2000年10月,为解决天津市饮用水源紧张的问题,国家实施了引黄济津应急输水工程。该工程从黄河位山闸引水100m3/s,经位山三干渠、穿卫枢纽、位临干渠、清凉江,通过清南连接渠进入南运河,输水至九宣闸供天津市饮用。工程全长384km。工程自2000年10月位山闸开启至2001年2月关闸,黄河位山闸累计供水8.66亿m3,历时112天,天津市九宣闸收水4.0亿m3。由于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措施,各断面水质均能达到地面水Ⅲ类标准,大部分时段水质都能稳定在Ⅱ类,满足了生活用水要求。2水质评价水质评价参…  相似文献   

12.
13.
近年来借奥运机遇,朝阳区水务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为了适应新时期现代水务的发展,必须切实做好水务规划工作.本文基于目前我区水务工作以及国内外水务工作的思路,贯彻市局提出的"民生水务、科技水务、生态水务",从水资源管理、水环境建设、安全供水、防汛以及节约用水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水务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各供水目标将由现在的当地水供水转变为引江水、地下水、地表水多水源供水的格局,因引江水年内年际来水的不均匀性,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引江水的同时,为保证各供水目标的供水保证率,需要研究当地水对引江水进行补偿调节的供水方案.  相似文献   

15.
探讨再生水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问题,认为再生水资源是水资源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其使用权可以通过向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取水许可手续后获得,其用水过程应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地下生活贮水池的设置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世瑾 《给水排水》2004,30(8):113-113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1997年版)第2.2.10条规定:生活或生活用水与其他用水合用的水池、水箱的池(箱)体应采用独立结构形式,不得利用建筑物的本体结构作为水池池壁和水箱箱壁.<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第3.2.10条规定:建筑物内的生活饮用水水池(箱)体,应采用独立结构形式,不得利用建筑物的本体结构作为水池(箱)的壁板、底板及顶盖.自1997年起,在设计中多数给排水工程师都已习惯于将建筑物内的生活贮水池做到与建筑物本体结构脱开.  相似文献   

17.
建立临淮岗工程淹没区在不同蓄水条件下的二维非稳态FVS格式水流水质模型,基于水量、水质同步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验证。运用所建模型对研究区域水流水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域在最不利条件下对临淮岗坝前水质的影响程度。对不同库容条件下在库区北部农业用水时的库区水质浓度场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当上游边界来水为功能区Ⅲ类,临淮岗坝前COD、NH3-N和TP浓度都能达到GB 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当边界条件为枯水期水质时,临淮岗坝前的NH3-N浓度超标,超标率为28%,COD及TP均能达标。  相似文献   

18.
引滦输水污染物对于桥水库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引滦输水期及非输水期引滦沿线入库水体污染物研究,分析水体中悬浮物、TN、TP等污染物对于桥水库水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桥水库的水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水质指标为TN、TP,其主要来源为引滦输水的上游水库;悬浮物及重金属在引滦输水沿线水体中含量较大,主要来源于沿线两岸的铁矿砂及选砂堆积物,但进入于桥水库前沉积量较大,对水库水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基于水代谢理念的城市水系统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代谢(Water metabolism)是近年来国内外一批专家学者倡导的理念,其要点是将自然水系比拟为生命体,将水文循环中的蒸发、降水、径流等一系列过程及其维持水量平衡和水的自然净化作用比拟为生态代谢.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水利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水利日益成为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水利作为现代水利的重要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充分体现了现代治水观念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