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蒸渗计法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三个实验站的地中蒸渗计实测资料,对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变化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入渗补给系数随地下水埋深、降水量有明显的规律性,并且存在最佳埋深.当地下水埋深小于最佳埋深时,降水人补给系数随着埋深的增大而增大,当地下水埋深大于最佳埋深时随着埋深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降水人渗补给系数随降水量的变化一般呈反"S"型曲线.  相似文献   

2.
陕西王东沟小流域野外土壤入渗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野外土壤入渗试验为依据,利用时域反射仪进行了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观测,并分析了积水入渗过程中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津及停渗后土壤水分再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野外土壤积水入渗过程中,土体内任—埋深处士壤含水率的变化一般经历稳定不变、缓慢上升、急剧上升和再稳定4个阶段,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每一阶段听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积水深度越大,土壤剖面含水率、入渗量变化越明显,湿润锋的推移也越快;停渗后土壤水分再分布规律表现为表层0~10cm土壤含水率急剧减小,10~70cm土壤含水率开始呈增大趋势,然后再逐渐减小,70cm以下的土壤含水率略有变化。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根层铺多孔膜对新疆和田风沙土水分入渗及蒸发的影响,研究中设置了3个开孔度(30%、40%和50%)和3个埋深(10 、15 和20 cm),以不铺多孔膜处理为对照,开展了室内的入渗及蒸发试验,研究了风沙土水分入渗及蒸发特征。结果表明:根层铺多孔膜可以有效减缓土壤水分入渗,随多孔膜埋深的增加,土壤水分入渗速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开孔度的增大则加快了土壤水分的入渗速率,当开孔度与埋深组合为30%与15 cm时,土壤水分入渗速率和渗漏量均最小;铺多孔膜处理中,埋深10 cm各处理的土面累积蒸发量较对照处理显著降低(P<0.05),其中开孔度40%处理的土面累积蒸发量较对照处理减少了18.67%,体现了根层铺多孔膜技术具有较好的抑制蒸发作用;累积蒸发量随着开孔度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随多孔膜埋深的增加先增大后趋于稳定。从减缓入渗和抑制蒸发的角度考虑,对于和田风沙土,适宜的铺多孔膜技术参数为开孔度40%,埋深10 cm。  相似文献   

4.
根据大田地埋地下滴灌毛管单孔入渗试验资料,分析了供水压力对水分入渗过程以及入渗模型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供水压力对地下点源入渗过程具有明显的影响,累积入渗量随供水压力的增大而增加,压力势是影响土壤中水分运动的主导势,其相对稳定入渗率与供水压力所产生的压力势梯度直接相关;供水压力与考斯加可夫人渗模型人渗系数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而与入渗指数相关性差.研究成果对土壤水分运动理论的研究和地下滴灌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黄丘区自然草地对坡面土壤入渗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草地覆盖度变化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定量分析了草地作用下入渗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草地覆盖度对土壤入渗率的影响存在着分级现象,36%~54%覆盖度范围内入渗率随着覆盖度增大而增大的幅度并不大,只有当草地覆盖度超过59%之后,入渗率才明显增大;草地具有削减入渗波动的能力;Horton和Philip入渗公式均能有效地反映不同植被覆盖度下降水在土壤中的入渗过程及特性;草地覆盖能有效增大土壤初始入渗率和稳渗率,并且土壤初始入渗率以及稳渗率与草地覆盖度均可用指数函数关系表示;草地覆盖度越高,初始入渗率和稳渗率相差越小,入渗率衰减得越慢。  相似文献   

6.
利用新疆昌吉地下水均衡试验站地中蒸渗仪长系列(1992-2015年)降水入渗实测资料,探讨降水入渗补给过程中的滞后现象,分析影响降水入渗补给的主要因素;依据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研究降水入渗补给量随潜水埋深的变化规律,确定不同地层的最佳潜水埋深和稳定埋深。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砂卵砾石地层和细砂地层最佳潜水埋深点为0. 5 m,轻黏土地层最佳潜水埋深点为0. 0 m;降水入渗补给量随潜水埋深的增大而减小并趋于稳定,稳定潜水埋深为6. 0 m。依据最佳潜水埋深点和稳定点建立了年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与潜水埋深间的指数型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对郑州市地下水埋深的影响,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郑州市5个城区浅层和中深层地下水埋深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浅层地下水埋深空间相关性随时间呈减弱趋势,空间变异性主要受结构因素的影响;中深层地下水埋深的空间相关性随时间明显减弱,由强烈相关减弱为中等相关,且随时间推移,小尺度随机因素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2015—2019年,研究区地下水位有不同程度的回升,枯水期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减小0.63 m、丰水期减小2.37 m,地下水埋深为10~20 m的分区面积明显增大,地下水埋深大于40 m的分区面积明显减小;枯水期深层地下水平均埋深减小5.15 m、丰水期减小21.04 m,地下水埋深小于40 m的分区面积明显增大,地下水埋深为40~60 m的分区面积明显减小;影响浅层和中深层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因素为调水量、开采量、用水量和降水量,南水北调替代水源对研究区地下水位稳定恢复起到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中通过试验研究得出,辽宁地区潜水蒸发为:①随地下水埋深的变化规律是当潜水埋深很小时,潜水蒸发随潜水埋深的增大而变化不大;②随土质特性变化的规律是在潜水埋深较浅时,土壤颗粒越粗,潜水蒸发量越大;③随作物生育期变化的规律是潜水蒸发量随着埋深的增大而减小;④随降雨变化的规律是潜水蒸发受降水影响,在地下水埋深小于1.0m范围内表现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入渗速率空间变异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袁建平  雷廷武  郭索彦  蒋定生 《水利学报》2001,32(10):0088-0093
:本文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安塞县纸坊沟小流域,利用小型人工模拟降雨入渗试验装置,在全流域按照土地利用方式和地形地貌进行了多点实测土壤入渗速度,根据实测结果将土壤入渗速率分为4级。试验结果表明纸坊沟流域土壤入渗速率具有明显的坡面垂直变异规律,随着坡度的增加,土壤稳渗率减少;阴坡土壤稳渗率高于阳坡,但其初渗率小于阳坡;坡位对稳渗率的影响表现为:由坡上部到坡下部稳渗率逐渐提高。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壤稳渗率也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实测6种土地利用方式刺槐林、沟垄耕作糜子地、普通耕作糜子地、坝地南瓜地、小麦地及撂荒地土壤入渗速率,发现刺槐林地土壤入渗速率衰减最慢,其次为沟垄耕作糜子地,最后为陡坡撂荒地。  相似文献   

10.
不同潜水埋深条件下的农田土壤水分动态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同潜水埋深下玉米田土壤水分动态表现为:该区玉米田土壤水分的季节性变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春季缓慢失墒期(4~6月)、雨季干湿交替期(7~8月)、稳墒恢复期(9月)。地下水埋深愈浅,相同层次土壤含水率愈高。当地下水埋深较大时,0.6m以下土层含水率呈现明显的分层分布状态,表层受地下水补给的水量已大大减小,其降低的程度主要与各层次土壤的持水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以大田土壤入渗试验为依据,分析讨论了影响大田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主要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土壤质地及土壤结构是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主导影响因素;土壤含水量、土壤质地及土壤结构对大田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十分明显;土壤累积入渗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以土壤粒径小于0.002 mm的黏粒质量百分数为反映土壤质地的物理量,土壤质地由轻变重,土壤入渗能力减小;土壤结构由疏松变密实,土壤入渗能力递减.研究结果对于地面灌溉合理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及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季节性冻融土壤入渗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通过大量的入渗试验,对不同地表条件下季节性冻融土壤入渗的影响因素——地温和土壤含水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未灌水的不同地块土壤入渗能力主要受地温控制,地表有覆盖物的土壤入渗能力与地温的变化趋势接近,而无覆盖物的相对较差;不同时间灌水后土壤的入渗能力主要受土壤含水率的控制,秸秆覆盖地块的土壤入渗能力与土壤含水率的相关程度较裸露地块弱。  相似文献   

13.
滴灌湿润体内土壤墒情监测点位置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快速精确地监测土壤水分,通过田间试验观测了滴灌带一个湿润体内不同位置的7个中子仪监测点0~120cm深度土壤剖面的水分分布,分析了膜下滴灌湿润体内土壤水分随监测点位置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的差异,只与监测点与滴灌带的距离有关,距滴头5 cm处的监测点与距滴灌带30 cm处的土壤含水率垂直分布无显著性差异,与距滴灌带55、70 cm处的土壤含水率垂直分布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墒情监测点应布置于距滴灌带0~30 cm范围内,不宜超过此范围。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灌水量对丘陵红壤区蜜桔生长的影响,对南丰县大田蜜桔进行透水混凝土渗灌试验。在实验地设置3 个不同灌水量水平(H1 低水,H2 中水,H3 高水)的灌溉处理,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垂向分布大致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透水混凝土灌水器埋深在30cm 时土壤含水量到达峰值;在整个生育期内H2 灌水处理枝长增长率最大;同时灌水量越大,果型指数基本呈现减小的趋势;各灌水处理蜜桔糖分随时间的增长而升高,H3 处理组果实糖分最高。综合蜜桔生长规律及枝长增长率、果实横纵径、果型指数、蜜桔糖分等4 个指标对水分调控的响应,得出对低丘红壤透水混凝土渗灌条件下H3为最佳灌水处理。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微润灌条件下微润管不同埋深对土壤水分入渗及作物根系生长的影响,分别开展了室内土箱入渗试验和室外大棚小白菜种植试验,设置了3个不同埋深处理:T1(埋深10 cm)、T2(埋深15 cm)、T3(埋深20 cm),室内入渗试验考察不同微润管埋深对土壤水分累计入渗量、土壤湿润锋运移的影响,室外试验考察不同微润管埋深对小白菜主根长、主根直径、根体积、大于2 mm的一级侧根数等根系指标的影响。室内试验结果表明:3个处理单位长度微润管的累计入渗量都随着时间延长呈线性增加趋势,T2入渗速率最大,T3最小,T1、T2分别比T3大43.48%、67.55%;各埋深处理水平方向上的湿润锋向右运移规律和向左相同,T1、T2扩散速率要远大于T3,且T1T2;在湿润锋向上运移到达地表之前,各埋深处理湿润锋垂直向上和向下运移规律基本相同,重力作用影响不明显,扩散速率均为T1T2T3;湿润锋形状变化过程方面,T1由上下方向长度较大的椭圆逐渐过渡到水平方向长度较大的椭圆,T2为上下方向长度大于水平方向长度的椭圆,T3先为水平方向长度大于上下方向长度的椭圆,然后逐渐过渡到上下方向长度大于水平方向长度的椭圆。室外大棚试验结果表明:除主根长指标外,其余根系指标微润管各埋深处理均好于地面漫灌,且微润管埋深15cm时对小白菜根系发育最有利。研究成果可以为相关生产实践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以探寻合理的滴头埋深与流量为目的,开展浅埋式滴灌下土壤水分分布规律的试验研究。试验土箱净尺寸为30cm×30cm×60cm(长×宽×高),供试土壤取自新疆青河县阿苇灌区试验站。试验设置5、10、15 cm 3个滴头埋深,各埋深条件下设置不同流量的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滴头埋深的情况下均存在土体破坏的临界流量,滴头埋深越大临界流量也越大,滴头埋深为5、10和15 cm对应的临界流量分别为1.0、1.7和2.5 L/h;随着流量的增大,滴头埋深过浅时,水量向湿润体上部聚集,当埋深超过一定深度时,水量向湿润体下部聚集;在临界流量情况下,湿润锋前60 min运移速率较快,随着滴头埋深的增大,灌水结束后湿润体的垂向湿润长度越长,土壤平均含水率值越小;滴头埋深为10 cm、流量1.7 L/h时,湿润体水分分布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7.
基于降雨入渗全过程的非饱和湿润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旭  席越  姚文娟 《水利学报》2019,50(9):1095-1102
对降雨入渗过程进行研究有助于充分发挥土壤的蓄水能力,减缓城市管网的泄洪压力。为更真实地反映入渗过程中土壤的含水率分布情况,将降雨入渗过程进行分段,确定各阶段土壤含水率分布函数,提出了修正的非饱和湿润峰模型。同时,结合达西定律,引入土体非饱和参数,得到均匀土体在不同降雨强度下,土壤含水率、浸润深度和累计入渗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结果显示,入渗过程中土壤表层含水率和浸润深度随时间呈非线性变化。对于高强度降雨,当表层土壤饱和后,开始出现积水。累计入渗量最终取决于土壤的饱和渗透性质,降雨强度对其影响有限。分别将4种土质土体的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两者相对偏差均小于5%。  相似文献   

18.
姜波  张薇 《吉林水利》2012,(8):21-24
田间持水量是表征田间土壤保持水分能力的指标,是计算土壤灌溉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确定墒情和旱情评价指标的重要参数。文章通过三种不同实验方法对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五种土壤质地、三层土深的田间持水量进行实验研究,其结果表明,该区田间持水量与土壤质地、土层深度、渗透及退水能力密切相关,其实验数据可应用于该区计算土壤灌溉量,确定墒情和旱情评价指标等。  相似文献   

19.
季节性冻土区管道浅埋换填防冻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静  谢崇宝  吴志琴 《水利学报》2018,49(5):588-597
输水管道是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管道铺设模式不仅直接影响到节水灌溉工程的投资和施工进度,同时还影响工程的直接效益和使用寿命。本文中通过在低温实验室进行PE管浅埋模型试验,获得了不同管道埋深、保温措施、回填措施和换填措施等条件下管道内温度和管道变形的动态变化过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换填措施、保温措施对管道内温度影响不大,而管道埋深和回填措施对管道内温度影响显著,适当增加管道埋深,管内温度升高,EPS轻质土回填的保温效果好于珍珠岩散料轻质土回填措施。在管道变形方面,炉渣换填措施略优于砂土换填措施,适当增加管道埋深,管道变形明显减小。与设置换填措施、回填措施和保温层的复杂工况处理相比,采用炉渣换填和回填措施的裸管,可以达到较好的防冻效果。综合考虑冻土区机械耕作等需要和防冻措施的经济可行性,推荐80 cm埋深的炉渣换填回填模式作为季节性冻土区(冻深2.3 m)PE管道的浅埋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