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勘探资料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灵宝盆地地热资源的赋存规律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灵宝盆地地热资源主要集中在灵宝城区和陕县温塘一带.陕县温塘地热埋藏较浅,水温20~61℃,取水位置为0~30 m,热储岩性为第四系松散层、第三系砂砾岩及寒武系灰岩,成因属隆起断裂型;灵宝城区地热埋藏较深,水温28.5~52℃,取水位置为266.60~1783.66 m,热储岩性为第三系砂岩、砾岩、砂砾岩和泥岩,成因属沉积盆地埋藏型.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地热资源丰富,分为沉降盆地传导型和隆起山地对流型两种,以前者为主.黄淮海平原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及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热储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明化镇组热储资源埋藏浅、水质好、水量大,为目前主要开采层;馆陶组热储资源丰富,水温高,是今后主要的开发对象.寒武-奥陶系热储资源在黄淮海平原广布,埋藏深、开采条件复杂,今后研究的重点在凸起区.古近系热储资源埋藏较深,单井热水产量小,水质差,开发利用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3.
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三门峡盆地地热资源的赋存规律和成因进行了分析.三门峡盆地地热资源主要集中在灵宝城区和陕县温塘一带,地热地质条件热储层可分为传导型地热田和构造对流型地热田.三门峡盆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偏低,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中存在地面沉降、环境污染、地热水位持续下降、勘查评价程度低、开发深度浅、开发利用单一等问题,建议实施地热资源开发的统一管理,加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4.
通过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调查、钻孔和抽水试验,结合区域水文和地质等资料,对贵州省都匀市甘塘地热地质条件、热储赋存条件进行分析,并对含水热储层流体水资源量及地热资源量进行了计算,对地热水资源质量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于棱地区是辽河油田的重要产油区块之一,本文通过对该区钻井、测温及本分析资料的分析,将于接地区的热储层位确定为下第三系东营组、沙一段,并圈定了三块地热田潜力区块;利用地热地质专用软件FdmGrid对潜力区块地热资源进行了计算评价.通过本次调查和评价查清了于楼地区地热资源的分布及储量,为该区地热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近几年来的勘探资料,结合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对南阳市地热资源的赋存规律和成因进行分析,热储岩性为碳酸盐岩,成因属沉积盆地埋藏型,大理岩热储层受岩溶发育影响,富水程度差异较大,单井出水量一般80.00~25.00 m~3/h,水化学类型以HCO3-Na、HCO3·SO4-Na型为主,总溶固0.31~1.49 g/L,氟含量5.68~8.20 mg/L,属医疗热矿氟水,地下热水开采现状主要是用于洗浴、采暖、疗养、游泳、种植等。为提高该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建议加强地下热水的动态监测和勘查评价研究工作,科学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因地热资源的需求迅速上升,部分地区未进行系统的地热资源量及地热开发潜力评价,严重影响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内黄隆起地热田为研究对象,采用热储法、最大允许降深法及热量开采系数法分别进行地下热水资源评价和开采潜力分析。结果表明:全区地热流体可开采量为7104.99万m~3/a,现状开采量只占可开采量的10.3%,地热资源有较大的开采潜力。分析结果可为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南阳市赋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热储类型主要有新近系孔隙热储、古近系裂隙孔隙热储和元古界碳酸盐岩溶蚀裂隙热储。目前主要的开采层位是古元古界碳酸盐岩热储。根据南阳市古元古界大理岩及邻区新生界地热流体、温泉等不同热储层地热流体同位素测试结果,采用化学温标计算方法,结合河南省大气降水方程对南阳市碳酸盐岩地热流体同位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阳市古元古界碳酸盐岩热储源自大气降水,补给区高程1438 m~1547 m,循环深度1500 m~2500 m,热储温度63.42℃~79.09℃。结果可为南阳市地热重点开采层位流体资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地热是一种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的可再生资源。系统梳理我国悠久的地热资源研究历程,发现目前我国地热资源类型众多,正处于全面发展阶段,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地热资源的分类是评价和开发地热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对比分析国内外地热分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地热资源系统分类方案。依照赋存埋深和温度将地热资源划分为浅层地热资源、水热型地热资源和干热岩三个大类;再从地热资源富集赋存的关键要素出发,依照源(热源和水源)、通(通道及传输)、储(储集体)、盖(盖层)等地质要素将水热型地热资源进一步细分为岩浆型(Ⅱ1)、隆起断裂型(Ⅱ2)和沉降盆地型(Ⅱ3)三亚类,将干热岩细分为强烈构造活动带型(Ⅲ1)、沉积盆地型(Ⅲ2)、高放射性产热型(Ⅲ3)和近代火山型(Ⅲ4)四亚类。通过系统划分地热资源类型,总结各亚类特征,结合对当前国内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技术难点的分析总结,形成对地热资源研究的有益认识,以期为今后地热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根据河西走廊的地热储构造条件、地热场特点、大地热流值的分布特征以及水热活动的情况,从宏观上论证该区地下热水资源分布趋势,并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分析,为河西走廊地热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这种现象很不正常."在中国水电界有泰山北斗之称的专家潘家铮院士,最近在北京举办的新能源论坛上表达了他对水电开发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的困惑:"当前,我国许多大型、巨型的水电开发难以启动,而已经开发的水电未得到充分利用.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背反:在汛期,往往这边水电厂弃水不发电,而那边煤电厂不得不在竭力抢发."潘家铮院士表示:"水电,是我国能源保障的强劲动力,必须科学有序地开发."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湖南耒阳市耒中水电站在岩体极为破碎软弱的情况下所采取的爆破开挖措施,其经验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水力发电作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球节能减排中的地位和作用,用具体事实回答了“中国水电是否过度开发”、“水电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等问题,指出了中国水电能源的开发潜力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清洁发展机制与中国水电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洁发展机制(CDM)作为一项基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之上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机制,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目前已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在简要介绍CDM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国的开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水电项目参与CDM的潜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水电积极开发CDM项目的有关建议.以期能充分利用CDM机制为中国水电更好更快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小水电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小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可开发量达8700万kW。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截至2000年底,全国已建成小水电电站4万多座,装机达2485万kW,根据目前小水电的开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我国小水电的发展战略是:加快小水电开发,满足边远山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实施小水电代柴,促进退耕还林还草,促进江河治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以农村电气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  相似文献   

16.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保障,20世纪的世界能源结构中,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转变、气候问题、环境污染等日益严峻,对能源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低碳、节能、清洁能源成为能源发展方向。水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中国具有储量大、开发量小的特点,因此,大力发展水电能源对于实现经济发展、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目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CDM项目合作必须得到进一步发展,使CDM项目能够在中国得到更大范围的实施,更大限度地服务于中国企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使CDM这样的双赢机制能够长效发挥,才能有利于推动中国能源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追求经济目标和改善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中国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是实现西部经济振兴,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我国西部地区水力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较低,东部地区开发程度较快,但电力负荷集中,能源短缺,水电是无污染、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必须优先开发水电,西部大开发,水电一定要先行。  相似文献   

19.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根据联合国《京都议定书》建立的一种创新性的国际合作机制,核心是鼓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开展气候保护合作项目,获得由项目产生的"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CER)"。实施此类项目可以通过吸引额外资金和先进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甘肃黑河水电公司在国际小水电中心的指导和带动下,对黑河小孤山、二龙山、大孤山3座中型水电站成功运作了CDM项目,使公司既增强了整体实力,又积累了项目建设经验,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农村水电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倡导下,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一年新增装机530万k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