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涝渍排水控制指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根据我国南方降雨和涝渍灾害的特点,提出必须将除涝和排渍统一进行考虑的观点,反映在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或排水系统建成后的水管理中,要把农田受淹和淹后受渍所造成的损失统一加以考虑。本文提出了两种排水控制指标与作物相对产量关系的形式。针对在安徽省水科院新马桥农田水利试验站的试验,建立了棉花相对产量与涝渍综合控制指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综述国内外暗管排水降渍技术的发展和排渍标准研究进展,展望暗管降渍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趋势。认为暗管排水对于改良盐渍土,防治农田渍害具有显著效果,是开发治理低洼易涝渍圩区和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水利工程技术。目前暗管降渍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是:研究制订与作物高产优质相适应的排渍标准;实行塑料暗管及滤裹料的标准化;研究暗管的淤塞测报与清理技术;实现施工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相似文献   

3.
涝渍兼治的明暗组合排水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王少丽  张友义  李福祥 《水利学报》2001,32(12):0056-0062
从涝渍相伴、连续危害的自然特点出发,以水量平衡原理为基础,对涝渍兼治组合排水条件下的地面、地下排水模数以及明暗组合排水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与以往涝渍分治相比,新的计算方法充分考虑了地下排水工程的作用,减轻了地面排水工程的负担,由此将减少地面排水工程量和投资,使除涝工程更为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4.
涝渍兼治农田排水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沈荣开  王修贵  张瑜芳 《水利学报》2001,32(12):0036-0040
涝渍型的农田,灾害发生在雨季,农田先受涝,地表水排除后,由于地下水回降过慢而受渍,因此,作物减产是由涝渍双重作用的结果,在经济评价中,既不能单纯按受涝减产或按受渍减产进行分析,也不能分别将两者造成的减产损失进行简单的叠加。本文介绍了作者对在淮北地区开展棉花涝渍试验成果的分析,论证了以等效淹渍历时作为反映涝渍程度的综合指标的可能性,并提出确定涝渍兼治农田排水设计标准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农田暗管排水能力分析与提升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少丽  任晓磊  陶园 《水利学报》2021,52(11):1263-1269
在地下水位较高、地表易于形成积水的地区,探索经济可行的农田暗管排水措施,对于降低作物涝渍胁迫、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暗管排水流量理论公式分析了暗管排水能力影响因素及增强暗管排水能力的途径,提出在暗管出口处安装虹吸管,利用虹吸原理使其下端出流口降低到一定深度的虹吸增流方法。理论和试验表明,该方法可以大大提升浅埋暗管排水能力,且不增加暗管排水成本。浅暗管通过虹吸管出口降低到中埋和深埋时,即作用水头增加1.33倍和1.67倍时,排水流量增大33.3%和66.7%;由于浅埋管具有较小的渗流阻抗系数,其排水流量比相同出口的中埋管和深埋管大16%和27%。随积水层深度的减小,有虹吸的浅暗管排水流量虽然减小,但增流效果百分比在增大。该研究成果可为涝渍灾害易发地区建设高效除涝降渍减灾工程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灌浆期小麦排水指标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测坑原位受淹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灌浆期小麦在涝渍胁迫下产量要素的响应。试验表明小 麦相对产量与涝渍综合水深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小麦产量随着淹水历时的增加而降低。此外,淹水 还直接导致小麦千粒重降低、穗粒数减少、植株易倒伏等变化,而淹水对小麦有效穗数和株高影响不 大。最后,提出了排水控制指标与小麦减产率的关系形式。  相似文献   

7.
满足某一设计标准的地表排水流量取决于排涝模数,地下排水流量取决于排渍模数,排涝和排渍模数共同决定了排水工程的规模。通过对国内外排涝和排渍模数的分析研究,结合我省三江平原涝区治理经验与教训,提出了"加强地下排水是涝区治理的根本出路,地表排水与地下排水相协调是提高涝区治理标准、实现标本兼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以上海某感潮圩区水系除涝规模计算为例,采用水量平衡法和河网水动力数学模型法,研究了平原感潮地区的雨型潮型组合对圩区除涝规模的影响,并对涉及除涝标准的暴雨历时取值、涝水排除程度确定、起调水位与预降可能性、河道分期实施状况、用地性质变化、水面率控制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约100 km~2区域内,采用水量平衡法和河网水动力数学模型法计算的河道水力要素和除涝设施规模均可满足工程精度要求;对确定的除涝规模,不同雨型潮型组合情况下,内河最高水位和高水位持续时间不同,"麦莎"雨型潮型组合情况下内河最高水位较高,而"63年"雨型潮型组合情况下高水位持续时间较长,后期河道水位也较高;平原感潮圩区除涝标准的确定涉及设计暴雨重现期、设计暴雨历时、涝水排除时间、涝水排除程度、设计潮位与过程等因素,尤其是雨型潮型组合对除涝规模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农田控制排水是减少硝态氮流失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利用典型涝渍区-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实测土壤、气象、作物等资料,用DRAINMOD模型进行了长序列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在当地气象条件下,干旱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而涝渍则是影响棉花产量的主要因素。补充灌溉条件下,采用传统排水与控制排水两种措施的模拟结果显示,灌溉可使冬小麦产量得到大幅提高,但对棉花产量的影响不大。采取控制排水措施后,地下排水量大大减少,排水总量也显著降低,从而有利于区域水质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安徽省淮北平原地区涝渍灾害成因、排水指标及农田排水系统现状,分析了该地区农田排水所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问题的症结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南宁市城区内涝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宁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而城市的暴雨排水系统的建设跟不上城市的发展步伐。通过对南宁市城区内涝成因的分析,指出南宁市在城市防洪、治涝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减轻内涝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东北地区89个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及IPCC AR4中ECHAM5/MPI-OM模式降尺度的0.5°×0.5°分辨率的月平均降水格点场资料,结合统计学相关系数以及干旱评价指数Z指数,评估了气候模式对该地区降水变化的模拟能力,并对其未来50年东北地区旱涝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1)东北区及其各省实测年降水与模拟值时空上拟合度较差,修正后的数据模拟能力有较大提高;(2)未来50年全区及东三省降水呈上升趋势,内蒙古东部地区则呈减少趋势,且具有2015~2034年降水持续减少,2035后干湿交替发生特征;(3)未来东北地区旱涝依然呈广发、频发态势,且洪涝更为突出,旱涝多发区主要集中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以及辽河平原等地。  相似文献   

13.
考虑作物产量和化肥流失时排水设计标准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瑜芳  张蔚榛 《水利学报》2001,32(2):0044-0050
我国南方多采用水稻与冬小麦连作的耕作模式。由于小麦生长期降雨量较多,地下水位过高,作物易受渍害。水稻长期淹灌,土壤通气状况不良,易造成作物减产。为此,都需要修建排水系统。但排水的同时也增加了化肥的流失,污染河湖水体,对水环境造成危害。为了使排水系统能同时满足作物增主和防止化肥流失对环境影响的要求,本文着重探讨了水旱连作条件下,同时考虑农田水分状况和排水水质的排水设计标准及排水规格的确定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宜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南片遇暴雨即发生严重内涝的现象,结合内涝水来源及现状排水设施情况,按照"高水高排、分区分片、逐步实施"的总体原则,提出了修建土质明渠将内涝主要来水截断并导入上游温汤河内及把现状排水设施改造为结构安全、运行管理及检修方便的砖砌明沟加盖板型式的排水沟的排水总体规划及分步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5.
对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的排水管网、道路和河道水系等进行了概化,采用SWMM软件对重现期为1,2,5,10 a一遇和50 a一遇的暴雨排水情形进行了模拟,得到了积水深度、积水面积和积水时间等因素,在衡量内涝积水严重程度时需综合考虑。结果表明,排水管网淹没出流时的顶托作用是导致内涝积水的重要原因。对于该区域,城市排水管网半淹没出流和自由出流对排水能力影响不大,但淹没出流导致管网排水能力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6.
通过直流电阻法、同位素示踪法检测 ,浸润线、承压水影响和历史资料分析 ,认为堤身内部不密实、浸润线高导致 5 3K堤段堤脚渗水 ,青坎地洇潮、积水。采用堤前压密注浆、堤后导渗排水的方法处理 ,渗水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7.
广州城市内涝暴发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化的水文效应、现有排水设施建设滞后及排水系统维护和管理力度不足。其中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引发的水文效应是造成广州城市内涝频发的关键性因素,现有排水设施的标准偏低、建设滞后、维护和管养力度不足则进一步加速了内涝的发生。因此解决广州城市内涝的对策研究应充分考虑城市化水文效应的影响,改变现有的治水观念,树立绿色排水理念;改变重建轻管的思维模式;明确广州城市内涝防治的责任主体,完善排水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新沟河工程应急调水的相关问题,评估工程实际调度效果,基于新沟河工程应急调水试验期间实测水量水质数据,采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引入水质改善系数、类别变化指数等分析评估了新沟河工程沿线水质对引水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调水试验期间新沟河西支分流比为0.30~0.59,受到西支分流的影响,新沟河东支入太湖日均流量占新沟河日均引江流量的9%~22%,长江来水对京杭运河以南东支的影响时间约为西直湖港北枢纽开启并持续引水3 d后;干流水质改善效果与本底水质以及断面距离来水水源的远近有关,本底综合污染指数较大的断面,其最大水质改善系数总体较大,当断面本底水质状况接近时,距离来水水源较近的断面水质改善系数较大。  相似文献   

19.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011版)是对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的局部修订。2011版规范从目前我国城镇排水建设运行的实际状况出发,通过对排水体制、低影响开发(LID)、排水标准、雨水调蓄和渗透设施等一系列重要内容的补充和修订,解决了原规范中排水标准偏低、无防治城镇积水措施、无雨水综合利用设施等问题,充分体现了我国城镇排水系统在提高污染治理效率、防止城市内涝灾害、保障城镇排水安全等方面所承担的重要作用。对新版设计规范的局部修订条文进行详细解读,以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