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伾山探源     
<正>大伾山是中国文字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禹贡》载":导河……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说文》对"汭"的解释是:"汭,水相入也。"即多条河汇合的地方,又指河流弯曲之地,一般指河流弯曲之凸岸。洛汭,是古地域名,亦称什谷,位于今河南巩义市河洛镇洛口村一带,因洛河至此流入黄河而取名。也  相似文献   

2.
黑河     
正黑河是我国较大内陆河,甘肃省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水系中最大的一支。黑河古称"张掖河"、"弱水"、"删丹河",亦有"羌谷水"、"合黎水"、"鲜水"、"覆袁水"之称谓。黑河下游现称"额济纳河",古时候也叫"坤都伦水"。《尚书·禹贡》说"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即指黑河,"流沙"指弱水尾闾居延泽,是现在黑河尾闾居延海附近。1概述1.1流域范围  相似文献   

3.
《治淮》2018,(12)
正先秦时期水生态环境尚未遭到严重破坏,河流纵横交错,湖泽星罗棋布。《说文解字》"水部"就记载着140多条河流的名称;至于泽,仅《山海经》中就出现了20多个,其间多有方千里者,至《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犹云楚有七泽,其小者名云梦,方九百里。  相似文献   

4.
扬州市作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初步探索出"以治城先治水为理念,水系连通、清水活水为途径,江河安澜、水净景美为目标,传承文化、古今辉映为责任,还水于民、人水和谐共发展"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扬州模式"。该模式推进的方式和方法为:以"不淹不涝"为重点,完善水安全保障体系;以"活水工程"为突破,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以"清水工程"为核心,打造水环境保护体系;以"爱水惜水"为抓手,构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以"亲水近水"为导向,丰富水文化与水景观体系;以"节水护水"为目标,规范水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苏轼从实践中提炼出特别的感受:"余以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于井竭,非岁之所长有也。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在《乞开西湖状》中,他联想到西汉汝南鸿隙陂的兴废教训:"陂湖河渠之类,久废复开,事关兴运。虽天道难知,而民心所欲,天必从之。"引出了经世治政的通理。  相似文献   

6.
《禹贡》一书是我国最早的一本地理著作,据考证,其成书在战国中期。《禹贡》全书不过千余字,在有限的篇幅中对九州之区划大小、山川脉络的走向、土壤的类别、物产的种类等都有所论述。其中有关黄河的一段叙述为:“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又东至于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分析山西大水网覆盖区各水源间水量互补调度的可行性,提出四种不同干旱条件下的不同水量调度方式:正常年份"主水"自供;轻度、中度干旱年份"主水"为主,调用"客水"补给;严重干旱年份用好"主水",开源增加"客水";特大干旱年份"主水""客水"并举,各行业压缩供水。对山西省的水量调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受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水文化浸润,彰显出以水比德的鲜明特征:对于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古代先贤以水为枢,构筑起了"菽粟如水"的经济富足观与"源清流清"的政治生态观;对于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古代先贤以水为鉴,构筑起了"德流天下"与"平之法水"的"海晏河清"社会治理之道;对于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古代先贤以水为师,形成了奋进如水、谦虚如水、廉洁如水、容大如水的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9.
水岩 《山西水利》2014,(4):52-52
<正>惠济河古称中都水、婴侯水、婴涧水,汾河一级支流。《山海经》:"竭戾之山,婴侯之水出焉。"《水经注·汾水注》:"山海经称竭戾之山,婴侯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祀水,右出祀山,其水殊源共合,注于婴侯之水,乱流经中都县南,俗又谓之中都水。"乾隆《汾州府志》:"婴涧水,出平遥县东南鹿台上,俗呼鹿台河。"《清一统志》载:"中都水,在平遥县东南15 km,一名婴侯水。"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境内,主河道分东西两  相似文献   

10.
<正>流域综合治理以水环境治理长效达标为核心,鼓励公众参与为导向,详细过程数据为支撑,污染物总量控制为思路,建立考核评估体系及流域对公众、各管理单位的业务流程及信息共享发布渠道,总体建成可评估、可溯源的流域水环境智慧管控平台。全流域:上下游协同,岸上、水体联动,远期和近期目标结合;多目标:综合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景观、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水文化、水经济"等八大功能,实现全流域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1.
<正>沁河又名沁水,古称少水、涅水。《山海经》:谒戾之山,"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汉书·地理志》谷远:"羊头山世靡谷,沁水所出。"《水经·沁水》:"沁水,出上党涅县谒戾山……又东过武德县南,又东南至荥阳县北,东入于河"。《水经注》"沁水即涅水也。或言出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三源齐注,迳泻一隍,又南会三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元和郡县志》绵山县:"沁水,一名少水,出县东南二十四里覆甑山。  相似文献   

12.
根据德州市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特点及存在的地下水超采、用水效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三三"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水库、河道、坑塘"三域"联网运行;当地水、黄河水、长江水"三水"联合调度;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用水合理配置,并提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乐水之旅     
正提起水,中国人有特殊的情感在里面。老子说:"上善若水。"水是无为而治的象征;孔丘临水而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借流水叹时光飞逝;大概因连绵不断,流水也被视为愁绪的隐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水有时也是悲壮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水有时还是田园的,"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大概因水对生命而言不可或缺,所以它的形象也就摇曳多姿,而围绕水展开的那些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故事也就因此而迷人,让人百听不厌……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1991—2013年的相关输入输出数据,运用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即数据包络分析)即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评价了我国小农水治理效率。结果表明:我国小农水治理总体缺乏效率;小农水治理非DEA有效的主因在于小农水治理的各输入要素配置和利用的不合理;对小农水"建""管""用"各环节输入要素进行科学规划、避免盲目投资、调整输入要素的数量、提升输入要素的质量,是提高小农水治理效率的关键。进一步推进小农水治理的政策建议是:继续重视小农水治理,通过强化公共财政职能、优化小农水治理中各输入要素结构来提升小农水治理的规模效率;在进一步加大小农水治理投入力度的基础上,加强小农水治理资金的整合力度,通过科学规划、强化管理等手段实现小农水治理资金的有机整合、高度集约和有效使用;通过制度及机制创新促使小农水治理由粗放、外延模式向集约、内涵模式转变,提升小农水治理中"建""管""用"各环节治理效率,实现小农水的高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1952年10月,开国领袖毛泽东在黄河岸边发出历史性感叹:"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自此50多年来,让高山让路、江河牵手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直是几代中国人魂牵梦萦的心结!  相似文献   

16.
<正>1.前言水和空气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因素。水,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有人把水称作"工业的血液、生命的乳浆"。没有足够的水,工农业生产无法进行:没有足够清洁的淡水,人类社会将无法生存。水又是构成生命体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是生命发生、发育和繁衍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通过收集淮北市裂隙岩溶水的监测数据和化学检测结果分析"十一五"期间淮北市裂隙岩溶水环境情况。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裂隙岩溶水水位较上一个五年水位有所上升;淮北供水水源地裂隙岩溶水水质略变好,二电厂水源地裂隙岩溶水水质良好;裂隙岩溶水水温较为稳定。导致水质及水量变化的原因是,地下水开采量减少。此监测结果可为裂隙岩溶水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说起楚河汉界,许多人都可能说上一二。但要把该遗址和黄河联系起来,细说端详,恐怕就不多了。这还得从大伾山、鸿沟、汴渠等有关的古地名说起。大伾山,是黄河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地貌特征,最早记载于《尚书·禹贡》,说"禹河""东过洛汭(伊洛河与黄河交汇的地方),至于大伾;北过降水(今漳河),至于大陆(今河北、天津一带)。"这里所说的"大伾"山,据专家考证就是指今天郑州黄河游览区一带的山体。不过在秦汉以前,其面积更大、更广,北、东  相似文献   

19.
<正>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等主办,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大学等共同承办的第9届中国水论坛于2011年8月2—3日在兰州举办,论坛以"水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从多学科交叉、多学科视野深入研讨。主要议题有:①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与生态,包括:西北内陆干旱区水循环机理;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出山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水科学问题越来越复杂。为促进学术交流,共同推动水科学发展,由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11届水科学发展论坛将于2017年4月22日在大连举办。本次论坛以"水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互馈关系"为主题,重点研讨以下6个议题:(1)虚拟水、水足迹与水资源承载力;(2)水资源安全与水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