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江平原井灌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物元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揭示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安全状况,以红兴隆分局为例,采用物元分析法对其下属12个农场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五九七、饶河、二九一和江川农场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等级为Ⅲ级,已接近饱和值应以控制地下水开采、合理利用地表水资源为主;宝山农场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等级为Ⅱ级,当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有相当规模,但仍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友谊、八五二、八五三、双鸭山、曙光、北兴和红旗岭农场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等级为Ⅰ级,这7个农场的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较大,状况较为乐观。物元分析方法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提供了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同时为政府科学管理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模糊可变模型与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可变模糊集理论,提出了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模糊可变集合方法。将该方法用于陕西省关中平原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为:西安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在2级与3级之间;咸阳、宝鸡、渭南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为2级;整个关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为2级。该理论模型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水资源系统问题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结合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选取典型指标建立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体系。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组合赋权的基础上,结合对数函数构建了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量化分析模型,对江苏省2004—2016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水资源承载力状况有逐年改善的趋势,2004—2013年承载力值有波动状态;2013年以后,承载力值增加较为明显;至2015年,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已由Ⅱ级增加到了Ⅲ级。  相似文献   

4.
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合理配置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势,指出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的必要性及研究方法.阐述了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合理配置的内涵;通过水资源供需分析,研究现状和未来(2020和2030年)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及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思路.提高未来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关键在于南水北调水和流域内地表、地下水的合理使用,通过采用综合开发治理措施,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配置水资源,可以改善和修复海河流域的永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城镇化和水资源系统协调发展,在构建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TOPSIS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空间引力模型对2005~2020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和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的动态演进特征及空间联系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上看,2005~2020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度呈持续上升趋势,新型城镇化指数增长速度远快于水资源承载力增长速度。(2)从空间格局上看,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中游<上游<下游的空间差异格局;而从省域视角分析,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东北高、西南低”的衰减格局。(3)区域耦合协调的空间联系渐趋紧密,空间网络密度整体呈“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特征,耦合协调度的空间联结格局变化较为稳定,且上、中、下游三大分区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其中上海市、江西省和重庆市分别成为长江经济带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和辐射带动省份。研究成果可为该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提升、水环境转优以及城市发展总体布局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相对水资源承载力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别以全国和湖南省为参照区域,分析湖南省及其14个地州市2000-2015年间相对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农业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的时间动态变化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湖南省水资源相对丰富,水资源承载力年际变化大,水资源承载力各地州市分布不均。从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上看,湖南省水资源承载的人口和GDP一直处于双重富余状态,而农业由富余状态逐渐变为超载状态,但是人口、农业和GDP水资源总量承载潜力较大,基本处于三重富余状态(除2011年)。从水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分布来看,湖南省西部与南部地州市的人口、农业及经济水资源承载力潜力高,而北部、东部及中部地州市水资源承载力潜力低。研究为湖南省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及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黄河流域九省区构建了涵盖水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3个准则层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组合赋权的TOPSIS模型对九省区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2017年评价结果进行了障碍因子诊断。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呈现出增大趋势,河南、山东、内蒙古水资源承载力提升趋势最为明显,水资源承载力的提升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两准则层相关指标的改善密切相关;空间维度上,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均未达到Ⅰ级(可承载)水平,空间差异性明显;产水模数、人均水资源量、供水模数、生态用水率、植被覆盖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为7大主要障碍因子,部分障碍因子在不同省区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基于衡水市资源环境与人口经济背景,选取15项因子构建指标体系,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时间、空间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6年,衡水市水资源承载力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由2010年的0. 482升高至2012年的0. 487,再降低至2016年的0. 453,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处于临界承载等级。空间上,衡水市水资源承载力呈现东西方向分异。东部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优;西部尤其是西北部核心城区人口密集、水资源缺少,水资源承载力最弱。  相似文献   

9.
为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本文采用PSR框架设计指标体系,对格尔木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提出地下水资源开发对策。评价结果表明,格尔木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较高;按照相关发展规划,未来水平年格尔木区地下水资源仍有较大开发潜力。格尔木区的水资源开发应地表水、地下水并重,充分利用优质地下水,减少格尔木河引水,以保护细土平原天绿洲生态环境,保障盐湖的生态平衡和盐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吴明龙  杨树滩 《治淮》2006,(8):20-21
本文从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出发,建立了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三个指标,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可承载空间、水资源利用负荷率,并给出了三者间的关系及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水情;气候变化是目前国际社会公认的最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未来的气候变化将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国内外关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已有大量文献,对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定义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水资源开发容量论或水资源开发规模论,另一种观点是水资源支持可持续发展能力论。在实际应用中,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一般基于未来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同保证率水资源可利用量是基于历史降水资料通过概率统计方法计算得到,不能真实反映未来年份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大小。水资源动态承载力是相对于传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来说的,传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一般基于未来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水资源可利用量。而水资源动态承载能力计算的前提是首先通过气候模型、水文模型模拟得到未来年份水资源可利用量。因此,可以把"水资源动态承载能力"概括为:"一个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动态承载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水资源系统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能够维系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规模"。本文在回顾和总结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气候变化下水资源动态承载力的概念与内涵。提出了气候变化下水资源动态承载力的计算框架和主要技术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下水资源动态承载力的优点和应用范围,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气候变化下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动态承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疆地区降水资源稀少,是我国冰川水资源密集利用的典型区域。为了解掌握水资源基础特征及水资源承载能力,应用回归分析和地统计学研究其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点,并通过熵权综合指数模型量化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新疆水资源总量呈减少趋势,年变化率为-7.69亿m3,空间上水资源分布不均,北疆地区降水和地表径流相对丰富,而南疆地区稀缺;横向评价表明,乌鲁木齐、喀什和石河子等核心城市水资源总量较少、用水需求量大,水资源极脆弱,而北疆地区水资源脆弱性较低;纵向评价显示,近16年间,新疆地区水资源脆弱性指数呈起伏升高,有较安全演变至临界和较不安全水平,区域水环境承载力逐渐退化。  相似文献   

13.
基于集对分析联系数的合肥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科学指导合肥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与管理,在综合分析水资源承载力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支撑力、压力、调控力子系统选取13项指标,建立合肥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集对分析联系数评价模型对合肥市2011-2016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合肥市2011-2015年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等级为3级,2016年为2级,整体形势严峻,承载能力较差,但已有所改善,发展趋势良好;运用减法集对势理论,确定指标人均水资源量、产水模数、植被覆盖率、人口密度、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生态用水率是导致合肥市水资源承载力不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求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状况,选取14个指标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南京市2003-2012年的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人口与经济发展、水资源禀赋、资源利用效率是影响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2003-2012年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基本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在2004年出现了波动。总体上,目前南京市的水资源承载力的发展态势是良好的,但还是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15.
以合肥市水资源与开发利用状况为研究基础,系统地分析了合肥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运用水资源供需平衡基本理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依据不同水平年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对合肥市水资源供需进行预测并进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客观评价合肥市不同水平年水资源配置,确保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允许范围之内;从宏观的角度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科学规划、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最后提出保障合肥市供水安全的保障措施与建议,确保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基本理论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时空、社会经济、持续能力等三个方面对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进行分析,说明了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动态性和可增加性.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自然一人工二元模式下水文循环过程与机制、水-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趋势是: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中心研究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大系统、多目标的综合研究,水资源承载力量化模型的随机、动态化,由静态分析发展到动态预测,由单一资源承载力研究向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海河流域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了解水资源支撑当前农业发展规模所处的状态,以科学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及相应政策,保障海河流域水安全及粮食安全,开展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在构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熵权法确定权重,采用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五元联系数法对海河流域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模糊综合分析法验证该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两者计算结果基本相同,表明计算方法可行。研究结论为:山西、内蒙古、辽宁的承载潜力处于V_3级临界状态,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处于V_4级饱和状态,表明海河流域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的强弱与地下水失衡状况密切相关。通过承载能力"等级逆推",得出现状条件下流域内各行政区的地下水开采率及有效灌溉面积的适宜区间,即:未来海河流域地下水需减少开采1.782×10~(10)~2.031×10~(10) m~3。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分析山西省水资源基本情况,构建基于“量-质-域-流”内涵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进行主客观组合赋权,通过TOPSIS模型进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并诊断水资源承载力障碍因子。经分析研究,2011—2021年山西省水资源承载能力呈缓慢上升趋势,界于Ⅳ级(超载)、Ⅲ级(临界)之间,说明山西省水资源承载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人均水资源量、人均用水量、产水模数、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万元GDP用水量、水功能区达标率评价指标是影响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问题是我国实现21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制约因素。无论从人口及经济增长,还是从城市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需要看,都需要水资源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研究区大庆市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自1960年开发建设以来,创造了中国石油工业的"三个第一"。大庆市水资源相对短缺,且供需矛盾突出,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原生劣质地下水面积大,次生水污染现象明显,水质状况不佳。大庆市正面临资源枯竭型城市向经济发达城市转型,对水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在分析预测大庆市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该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和优化配置问题对提高水资源可持续承载能力,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文山州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SPSS统计软件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并对各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①富宁县、马关县和麻栗坡县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对较大,文山县、砚山县和西畴县较小;②各评价区域在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情景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均未达到Ⅰ级标准,各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整体上呈Ⅱ级标准,表明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已具有相当规模,但仍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水资源的供给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