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农业、化工业的发展,地表河流不同程度的受到硝态氮和苯胺的污染。长期以来,人们只是感性认识到河流渗滤系统对入渗的地表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但很少从理论上研究河流渗滤系统对污染的河水的净化作用程度如何。为此采用自行设计的室内土柱实验装置来模拟渭河渗滤系统,模拟研究了含有硝态氮污染的河水以及苯胺污染的河水在渭河渗滤系统中的环境行为及净化机制。得出河流渗滤系统对硝态氮污水有很大的净化作用,其净化机制主要是反硝化作用,对硝态氮的去除率达到100%;另外河流渗滤系统对硝态氮和苯胺共存的污水也有很大的净化能力,其净化机制主要是反硝化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对硝态氮和苯胺的去除率均达到100%。最后定量研究了两者在河流渗滤系统中净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不同灌溉强度下土壤中硝态氮浓度的变化规律,选取常德市典型浅层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动态土柱淋滤试验和静态反硝化试验为基础,运用HYDRUS-1D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对不同灌溉强度下硝态氮浓度的变化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当灌溉强度大于4 cm/d时,灌溉强度超过土壤下渗能力,灌溉水按下渗能力下渗,多余的水会形成地面积水,进而形成地表径流,模拟10 d各组土壤中硝态氮的浓度差异不大;当灌溉强度小于等于4 cm/d时,灌溉水全部下渗到土壤中,模拟10 d后土壤中硝态氮的浓度随灌溉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3.
不同水氮供应对菜地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和土柱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氮供应对菜地土壤硝态氮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田间小区和土柱模拟试验中,硝态氮在1m土层内出现一个累积峰,并且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累积峰逐渐下移;在相同灌水量下,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两个试验1m土壤中硝态氮储量均增多。在田间小区试验中,当施氮量低于270kg/hm^2时,相同的施氮量下,150、250、350mm^3个水平灌水量下1m土体内硝态氮储量多少为250mm〉150mm〉350mm,当施氮量超过270k加m^2时,土体内硝态氮累积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在土柱模拟试验中,在相同的施氮量下,1m土体硝态氮的储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合理地施用氮肥不仅能够使作物显著增产,而且可以减少土壤中硝态氮的残留,从而降低由于硝态氮过量引起的土体及地下水污染。本试验研究了在灌水条件一致的情况下,N60+60、N40+40、N20+20、N40、N0五个氮肥施用水平对土壤硝态氮分布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冬小麦在越冬期、返青期和拔节期,受播前施入底肥、拔节期追肥的影响,各处理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平均值及变化幅度均明显高于60160 cm;在灌浆期,各处理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平均值相比较拔节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是由于冬小麦从土壤中吸收了大量氮肥所致。在灌水淋溶影响下,各处理601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平均值在灌浆期均达到最大值。(2)合理的灌水、施肥是冬小麦获得高产的必要条件,经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N40+40处理是当地冬小麦最优的氮肥施用模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采样及室内化验,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 地下水中硝态氮浓度,并分析干旱绿洲灌区硝态氮淋失因素及对地下水的污染情况.结果 表明: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淋失受土壤质地、 水位埋深、 灌水量、 施氮量等多种因素影响,人为因素—灌溉和施肥是影响硝态氮向地下水迁移的重要因素.其中,冬灌是硝态氮淋失最直接的影响,不...  相似文献   

6.
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非点源氮迁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紫色土丘陵区典型集镇小流域和农林复合小流域非点源氮迁移过程进行同步监测,比较2种不同类型小流域的径流过程及径流中各形态氮素浓度、负荷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集镇小流域径流过程与降雨过程迅速响应,径流过程呈现“暴涨暴落”的特点,而农林复合小流域径流过程显著滞后于降雨过程,呈现显著的“滞后效应”。(2)集镇小流域总氮(TN)、颗粒态氮(PN)及铵态氮(AN)浓度在径流初期迅速升高,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而农林复合小流域在小雨事件中氮浓度变化较小,中雨和暴雨事件过程中,初期径流氮浓度较低,中后期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7.
地表水硝态氮(NO3--N)污染与人类健康以及水体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以潘庄灌区的禹城市主要水体为例,采集研究区内10个点进行长期监测,主要监测项目包括pH值及NO3--N等水质指标。结果表明,2004年-2009年,禹城市不同水体pH值变化在6.8~8.8之间,符合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基本限值。地下水pH值有下降趋势。不同水体pH值最低值多在7月,高值多在10月或1月。2004年-2009年禹城市主要水体硝态氮变化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地下水中硝态氮各年份间变化不大。各采样点灌溉用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硝态氮含量大多在7月及10月增高,主要原因是小麦或玉米播种前施基肥后随灌溉淋溶进入水体,而受降雨量的影响不大。本研究为该区域水质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室内层施保水剂的毛管水上升试验分析层施不同高度保水剂对毛管水上升和硝态氮运移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土壤容重、初始含水率和硝酸铵浓度相同的情况下,层施保水剂的高度越高含水率越大,对硝态氮运移的影响也越明显;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的运移与水分的传输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固定化细胞去除废水中硝态氮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常用的聚乙烯醇-硼酸固定化方法优化改进,有效解决了固定化细胞技术在废水处理领域推广应用中所面临的机械强度小、易破碎、发胀粘连和带气上浮等问题。对包埋固定化反硝化菌与未包埋反硝化菌处理含硝态氮的废水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固定化反硝化菌在不适宜的pH值、温度和有氧条件下均比未包埋菌具有明显的耐受性,表现出良好的反硝化特性,并且能和硝化细菌在同一反应器中进行单级生物脱氮,总氮去除率达到52%,因而在处理含氮废水中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甘肃省石羊河流域农业灌溉水分利用率低,盲目施用氮肥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以大田试验为基础,研究了3种膜下滴灌措施及沟灌对土壤水分和硝态氮运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膜下滴灌下土壤水分主要分布于0~60 cm深度,与番茄根系所在层吻合度较高,有利于作物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滴灌条件下土壤中NO_3-N含量随时间变化小,沟灌条件下土壤中NO_3-N含量随时间变化大;土水势为-30 k Pa滴灌措施下0~40 cm深度范围内NO_3-N含量高,40 cm以下NO_3-N含量低,土水势为-50 k Pa、-20 k Pa这两种滴灌措施下NO_3-N随深度分布规律不明显;土水势为-30 k Pa滴灌措施下对作物根系层NO_3-N的吸收及防止NO_3-N的深层流失效果最好.因此,采用土水势为-30 k Pa的膜下滴灌灌溉措施,有利于提高土壤水分及肥料利用效率,可以减小氮肥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1.
紫色土丘陵区典型生态-水文单元径流与氮磷输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紫色土丘陵区典型农业-集镇-林地复合型小流域3次降雨-径流全过程的连续监测,测定径流过程中泥沙含量和不同形态氮磷浓度,以期认识典型农村生态-水文单元降雨径流过程中氮磷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降雨-径流过程中悬浮泥沙的流失主要集中在径流前期,其峰值出现在雨强最大时;集镇径流污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径流前期,是径流前期铵态氮偏高的主因;降雨-径流过程中,颗粒态氮与可溶态氮比(PN/DN)、颗粒态磷与可溶态磷比(PP/DP)的峰值均出现在雨强较大时:其中PN/DN多小于1,而PP/DP范围为1.1~30.2,说明氮素流失主要通过可溶态的方式,而磷的迁移以颗粒态磷为主。因此在紫色丘陵区建议利用湿地植物与沉砂池等综合措施控制土壤侵蚀和非点源污染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2.
紫色土丘陵区典型生态-水文单元径流与氮磷输移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紫色土丘陵区典型农业-集镇-林地复合型小流域3次降雨-径流全过程的连续监测,测定了径流过程中泥沙含量和不同形态氮磷浓度,以期认识典型农村生态-水文单元降雨径流过程中氮磷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降雨-径流过程中悬浮泥沙的流失主要集中在径流前期,其峰值出现在雨强最大时;集镇径流污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径流前期,是径流前期铵态氮偏高的主因;降雨-径流过程中,颗粒态氮与可溶态氮比(PN/DN)、颗粒态磷与可溶态磷比(PP/DP)的峰值均出现在雨强较大时:其中 PN/DN 多小于1,而 PP/DP 范围为1.1~30.2,说明氮素流失主要通过可溶态的方式,而磷的迁移以颗粒态磷为主。因此在紫色丘陵区建议利用湿地植物与沉砂池等综合措施控制土壤侵蚀和非点源污染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3.
径流过程水分滞留时间可以揭示有关水的储存、水流路径和水分来源的信息,用于表征和比较不同的水文系统,并且广泛地用来描述流域功能。在前人对径流过程水分滞留时间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地形、土壤覆盖和气候等因素对流域水分滞留时间的影响,分析了同位素和水化学示踪剂在滞留时间评估中的应用,综述了估算水分滞留时间的集总参数模型的研究进展。水文示踪和集总参数模型是研究水分滞留时间的有效手段,强化流域水文循环全要素监测,系统研究关键带径流组分滞留时间是未来深入揭示流域水文过程响应机制的重要内容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用牡丹江支流海浪河长汀水文站的资料 ,用寒冷湿润地区径流模型进行了多年的连续模拟计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进一步证实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法,在长5.0 m、宽1.5 m、6个不同坡度(10°,15°,20°,25°,30°,35°)的径流小区上,通过3个不同降雨强度(1.0,1.5,1.8 mm/min),对紫色土坡面产流形式及侵蚀产沙关系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紫色土坡面总径流主要由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两种形式组成,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在总降雨量中的比例随雨强和坡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相同坡度情况下,壤中流占总降雨量的比例随雨强的减小而增大,在雨强相似的条件下,壤中流占总降雨量的比例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普遍存在的壤中流在土壤侵蚀尤其是重力侵蚀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促发作用,甚至由壤中流促发的侵蚀量要远远高于片蚀、沟蚀等坡面侵蚀形式,这与以往研究表明的长江流域坡面侵蚀以面蚀为主的结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坡度对三峡库区紫色土坡面径流侵蚀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运动波理论,在紫色土坡面径流侵蚀力和径流侵蚀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对三峡库区紫色土坡面土壤侵蚀的临界坡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坡面径流流量、水深和流速均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坡面径流流量和坡面径流水深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而流速随坡度的增大先增大再减小,在坡度为33.21°时达到最大值;(2)坡面径流侵蚀力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坡度对它的影响较为复杂,这个特定坡度随降雨强度和坡长的增大而减小,随坡面土壤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对紫色土坡面而言,在37.14°~46.19°之间;(3)坡面径流侵蚀能力在临界坡度处达到最大值,临界坡度是一个变量,随降雨强度和坡长的增大而减小,随坡面土壤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增大,紫色土坡面径流侵蚀的临界坡度在35.93°~40.78°之间.  相似文献   

17.
水文过程对农业小流域氮素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魏林宏  张斌  程训强 《水利学报》2007,38(9):1145-1150
以江西低丘红壤区农业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对小流域内试验小区、上游灌渠和小流域出口径流中的氮素浓度进行监测,旨在从小区尺度和小流域尺度阐明农业小流域氮素流失与降雨和径流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小区坡面流中,硝态氮浓度随降雨径流的变化趋势不明显,铵态氮和全氮浓度随降雨径流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壤中流对硝态氮的流失有主要影响,而坡面流对全氮的流失作用不可忽视。小流域的氮素流失主要发生在4~6月,其间氮素NH4 -N、NO3--N和TN的流失量在上游干旱地灌渠分别占年流失量的74%、61%和62%;在小流域出口分别占年流失量的82%、70%和79%。年全氮流失量达43.8kg/hm2,占氮素施用量的22.6%。  相似文献   

18.
刘刚才  林三益  刘淑珍 《水利学报》2002,33(12):0101-0108
设计了一种简单的壤中流观测系统来研究不同降雨产流事件的过程,结果表明:(1) 在小雨时,只有表面径流发生;而且,当雨前土壤较干燥,降雨初期雨强陡然增大的情况下,表面产流峰有特别明显滞后现象,这是由于临时相对不透水表层形成之故。(2) 在暴雨和大暴雨时,表面径流和壤中流都有发生;壤中流比表面径流滞后更明显;壤中流在雨后的产流历时与降雨无关;在大暴雨时,耕作层的壤中流水位过程曲线与表面径流相似,说明耕作层的大孔隙和管流明显。(3) 在小雨和暴雨时,表面流由超渗产流机制形成;在大暴雨时,表面流主要由饱和超渗产流机制形成,只有少部分回归流。(4) 表面径流的数值模拟能揭示表面产流的一般趋势,而且有一定的有效性,通过调整模拟参数,能使模拟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20.
基于CMADS和SWAT模型的玛纳斯河流域水文过程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缺乏历史气象资料地区的水文模拟是制约流域模型发展和人们对流域水资源认识的重要因素之一.选取玛纳斯河流域作为研究区,运用CMADS和SWAT模型对该流域的水文过程进行了模拟,最后使用SWAT-CUP对模拟径流量进行了校正.通过参数灵敏度分析、参数标定与验证,选取NSE、R2和PBIAS统计指标进行评价.选取的9个敏感性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