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含沙水体浓度较高时,泥沙沉降速度受到周围泥沙颗粒的影响,进入制约沉降阶段.总结了泥沙制约沉降速度的影响因素,如含沙水体浮力、黏性、回流等.在此基础上对黏性细颗粒泥沙、粉砂、混合沙制约沉降速度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了细颗粒泥沙制约沉降速度的主要计算方法,对于黏性细颗粒泥沙或粉砂,主要包括Richardson-Zaki公式...  相似文献   

2.
蓄泥库泥沙群体静水沉降速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亚南  叶培伦 《水利学报》2001,32(10):0019-0024
本文通过数模对蓄泥库泥沙群体静水沉降速率进行了研究,并得到实验验证结果。这一分析结果最后表明:建立的浓度-沉速时程关系是合理的;考虑浓度变化的泥沙群体沉降过程可分为加速、匀速、减速三个阶段;泥沙粒径、泥沙密度、悬液初始浓度对沉速影响较大,而悬液初始深度影响较小。本文建立的沉速与浓度关系对生产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钉螺动水沉降速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水流输送钉螺同水流输送泥沙一样,是一种复杂的力学过程。本文分析了钉螺在流水中沉降运动的主要作用力及其平衡条件。在水流紊动强度不太大(Re<4×10 ̄4)的情况下,可略去竖向脉动分速的影响,钉螺在流水中以等速直线运动形式下沉,据此导得钉螺动水沉速的理论公式。通过水槽试验,对公式进行了检验,并确定其中的主要参数──动水沉降阻力系数。  相似文献   

4.
基于黏性细沙单个絮团的沉降规律,综合考虑含沙量对浑水黏性以及沉速的影响,推求黏性细沙群体沉速公式.根据已有的絮凝沉降实验数据,拟合得到浑水中泥沙有效体积浓度的计算公式,并将其代入黏性细沙群体沉速公式,得到以含沙量为变量的絮凝体沉速公式.利用华县站、咸阳站、张家山站沉速实测资料,美国阿查法拉亚河、印度基纳布河沉速实测资料...  相似文献   

5.
水利工程沉沙池泥沙沉降计算方法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利工程沉沙地泥沙沉降计算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准静水沉降法、沉降概率法和超饱和输沙法,而最常用的计算方法是准静水沉降法和一度流超饱和输沙法。尽管准静水沉降法和一度流超饱和输沙法分别基于两种不同的理论基础,但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经一定的数学公式推演,两种方法的计算公式可以彼此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即在常数e的指数很小时,准静水沉降法计算公式是一度流超饱和输沙法(不考虑水流挟沙力)的一种近似表达式。分段计算沉沙池时,在常数e的指数小于等于0.489的条件下,两种方法计算泥沙分组含沙量之相对误差不大于20%。计算段长度的选取对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误差影响最大。只要适当选取计算段长度,准静水沉降法可用来估算沉沙池内含沙量变化。  相似文献   

6.
泥沙污染水质模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有的泥沙污染水质模型进行分类,总结了国内外泥沙污染基本问题及泥沙污染水质模型研究的成果,指出模型发展方面应加强泥沙与污染物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进一步揭示污染物在水体、悬浮泥沙、底泥之间迁移转化的机理,模型的建立应综合考虑污染物的沉降再悬浮、以及吸附解吸、底泥释放等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7.
水利工程沉沙池泥沙沉降计算方法分析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仁龙 《人民黄河》2012,(9):130-132
介绍了水利工程沉沙池泥沙沉降计算方法,并结合实例对各种方法进行了分析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准静水沉降法计算的泥沙分组沉降率与实测分组沉降率存在明显的偏差;泥沙颗粒平均粒径范围为0.175~0.570 mm、含沙量为0.25~1.00 kg/m3时计算泥沙沉降采用沉降概率法较为合适;二度流超饱和输沙法假设流速和扩散系数沿垂线方向为常数,但沉沙池中泥沙沿垂直分布为紊流且为不均匀流,因此该法存在缺陷;一度流超饱和输沙法考虑挟沙水流超饱和和水流向上紊流的特点,将悬移质泥沙粒径按大于或小于0.25 mm分别进行计算,其沉降率计算值与实际观测值非常接近,便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8.
泥沙颗粒生长生物膜后沉降的实验研究Ⅱ:沉降速度计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泥沙生长生物膜后相应的物理特性会发生改变。本文主要探讨泥沙颗粒在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下沉降特性的改变情况。将官厅水库的泥沙分为6组,使用天然水和营养液的混合液对泥沙进行培养,用来模拟富营养水体中泥沙颗粒特性的发展变化情况。对于生长生物膜后的絮体颗粒在各个不同培养时间的沉降运动,实验采用先进的图像采集观测系统进行拍摄采样,并利用图像分析测量颗粒大小和沉速的变化,推导了生长生物膜后的颗粒沉速计算公式。研究表明生物膜极大地改变了颗粒的表面特性,使得颗粒下沉阻力增大,与同等大小无生物膜黏连的泥沙颗粒相比沉速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9.
李秀文  何青 《人民长江》2008,39(6):15-17
为了给长江口区的综合整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细颗粒泥沙絮凝的研究成果,并着重于有关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问题研究成果.从细颗粒泥沙絮凝的机理、絮凝的特性、絮凝沉降的动力模式以及长江口泥沙数学模型中絮凝影响因素的处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建议下一阶段工作应重点放在对泥沙动力特性的研究上,继续开展长江口泥沙絮凝沉降动力学模式的研究工作和完善考虑泥沙絮凝影响因素的泥沙计算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在多沙河流上修建亭口水库,选用合适的泥沙研究方法,对工程设计至关重要。用泥沙物理模型的试验成果验证泥沙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用数学模型计算在空间与时间上延伸物理模型试验。两者相互补充,能有效地解决水库计算中的泥沙问题。  相似文献   

11.
简述了测定沉淀池上升流速的两种常用方法 ,即容积法和高锰酸钾法。针对两种方法存在的问题 ,介绍了新研制出的一种方便有效的上升流速计 ,并对其组成与原理、标定试验和实际运用情况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泥沙模型研究述评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眼于泥沙模型研究的前沿领域,立足于现阶段泥沙模型研究的现状和困难,详细地分析了实体模型、数学模型和复合模型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合适地展望和预测了泥沙模型的发展前景。希望能为泥沙学科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凌河白石水库淤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大凌河白石水库泥沙设计中,排沙运用方式、死水位及底孔泄流规模的确定原则及方法,采用2种数模计算和物理模型比较的库区淤积量及库容变化过程。对库区纵、横向淤积形态,坝前区冲刷漏斗形态、尺寸及干、支流三角洲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根据冲积性河道和水库淤积后稳定河床形态的形成原理基本相似的规律,通过大量冲积性河道及水库等实测资料,对平衡坡降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比较简便的、符合实际的平衡坡降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5.
采用类比分析、数学模型计算、物理模型试验等方法,对万家寨水库泥沙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水库设有一定规模的泄流排沙装置;采用定期冲刷或日调节的运用方式,充分发挥大洪水的冲刷作用;控制淤积末端在较陡的河段内;水库可以实现冲淤平衡并长期使用,库区支流红河口不会形成拦门沙坎。正常高水位及死水位分别在980m和957m以下,汛期采用调水调沙运用时,可以保持2亿m~3以上的调节库容。  相似文献   

16.
对溢洪道下游破碎基岩为主的非沙质河流冲刷进行了平面二维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的探讨。对破碎基岩为主的河床,缺乏准确表征床面稳定条件的控制方程,一般常规计算方法无法确定床面冲淤变化。利用河床勘测资料和模型实测试验数据,可以通过对表征河道床面稳定的抗冲特性分析,确定这类河道床面抗冲系数的平面分布。运用平面二维水动力学模型与河床辅助控制方程,得到了床面稳定时的河道平面冲刷分布。  相似文献   

17.
疏浚土及吹填泥能否作为充填料是土工织物充填袋筑堤技术关键问题。针对连云港疏浚土,开展泥水混合物沉积模拟试验,研究了黏粒含量和初始含水率对泥水混合物自重沉积特性的影响,以及作为充填材料的适用性。试验结果表明:充填土沉积过程可分为沉淀阶段和自重固结阶段。沉淀阶段时间较短,土性指标很快趋于稳定。自重固结阶段土性指标几乎没有变化,表明充填土自重固结是相当缓慢的;充填土初始含水率越大,或黏粒含量越小,最大沉淀速率越大,沉淀越快。初始含水率越大,或黏粒含量越大,沉淀结束时充填土含水率和孔隙比越大,密度越小;当充填土黏粒含量大于10%时,在确保充填土的流动性和可灌性前提下,应尽量减小初始含水率,从而降低充填土沉淀结束时的含水率和孔隙比,提高密度;当充填土料的黏粒含量大于30%时,最大沉淀速率很小,沉淀的持续时间将会比较长,不利于工程施工。因此,充填土料的黏粒含量应小于30%。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8.
结合现场试验,对真空预压法和堆载预压法的加固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过程中两种方法的等效荷载大致相同,监测结果表明,真空预压法和堆载预压法在本研究中的最大表面沉降相差不大,两种方法造成的地基侧向变形方向相反,堆载预压水平位移幅度大于真空预压,堆载预压法的有效加固深度要大于真空预压法,加固后土体强度的提高程度两者相近.在...  相似文献   

19.
利用实体模型对透水桩坝导流冲淤情况及桩坝前后水力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入流角的增大,透水桩坝的导流能力逐渐减弱;②在透水率分别为27%、33%、43%条件下,不管入流角度大小,透水桩坝前冲刷达到稳定后,桩坝前、后水位差一般在0.05~0.15 m之间;③入流角分别为30°、60°和90°时,透水桩坝前、后最大垂线平均流速比值分别为3.5、2.0 和1.3;④透水桩后滩地淤积部位、范围和淤积量与来流含沙量、入流角和桩坝透水率有关;⑤透水桩坝前的冲刷坑形状为一近乎平行于桩坝的长条状冲坑,当入流角分别为30°、60°和90°时,透水桩坝前最大冲刷坑深度分别为18.0~19.0、19.5~19.9 m和19.9~20.7 m.  相似文献   

20.
水库泥沙淤积计算,作为水库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工程设计的质量。针对不同的适用性,分别介绍了一维恒定不平均非均匀沙数学模型及拦沙效率经验面积减少法的计算原理,计算方法和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通过对其在云南省实际工程的计算成果与实测资料进行比较,证明这两种计算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