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安全、高效地去除水源水中蓝藻,对原水短暂施加外压,使蓝藻细胞内气囊破裂而失去浮力,从而提高混凝沉淀去除效率。试验对比研究了预压力和预氧化混凝沉淀对扬州水源水中藻类和浊度的去除效率,并比较了预压力和预氧化后水中溶解性TOC(DOC)、藻毒素和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的变化情况。预压力混凝沉淀出水浊度1.09~1.23NTU;叶绿素a浓度3.1~4.3μg/L,平均去除率91%;经0.5~2mg/L高锰酸钾预氧化混凝沉淀出水浊度4.82~7.38NTU;叶绿素a浓度5.68~14.57μg/L,平均去除率72.7%。预压力后水中DOC、藻毒素和消毒副产物前驱物基本未增加,而预氧化后对应指标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采用强化混凝—电气浮联合工艺对三种主要水华藻类(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和水华束丝藻)进行处理,考查其工艺的可行性,并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得出了最优反应条件。选取了pH、混凝剂投加量、电流密度、混凝时间四个主要因素,设计了对三种水华藻类的强化混凝—电气浮工艺的正交试验方案。在试验因素范围内,对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和水华束丝藻的最大去除率分别达到93.33%、96.3%和66.67%;混凝条件是藻类处理的关键条件;pH为首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聚合氯化铝铁强化混凝去除藻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合氯化铝铁,对微污染黄河水库水进行了强化混凝除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针对原水水质,PAFC的最佳投加量为15mg/L,此时浊度和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为94.67%和80.15%;PAFC的最佳pH范围是5.0~9.0,试验过程中无需对原水进行调节pH值;投加高分子助凝剂(JY)对原水的浊度、高锰酸盐指数和叶绿素a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助凝剂与混凝剂的复配可改善PAFC的混凝去除效果,助凝剂JY的投加量为0.3mg/L时,叶绿素a的去除率可提高12.9%.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比聚氯化铝、硫酸铝、聚硫酸铁和氯化铁的混凝—气浮处理效果,选择最合适的混凝剂进行后续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于藻密度1.6×10~(10)个/L左右的铜绿微囊藻原水,经处理后取得相近的出水效果时,聚合混凝剂比无机盐混凝剂投药量少很多,聚氯化铝比硫酸铝的用量减少70%以上,聚硫酸铁比氯化铁用量减少30%以上;对于铜绿微囊藻原水,铁系混凝剂对浊度、TOC的去除效果优于铝系混凝剂;铝系混凝剂对色度、藻密度的去除优于铁系混凝剂。  相似文献   

5.
混凝沉淀工艺对不同优势藻类的去除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混凝沉淀工艺的除藻性能在不同藻类优势期内的变化,将试验过程分为绿藻优势期和蓝藻优势期两个阶段,进行进水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变化对混凝沉淀除藻效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混凝沉淀在绿藻优势期和蓝藻优势期的除藻效率分别为68.3%和40.4%,且各种藻类的去除效能并无明显的相互影响.蓝藻优势期的藻类去除率大大低于绿藻优势期,其根本原因在于占优势地位的微囊藻的生理生态特征.因此,把水中的所有藻类笼统地作为一个去除对象是不适宜的,应分析水中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并根据特定原水中的优势藻种类进行针对性的除藻方案研究.  相似文献   

6.
混凝是水处理的基本工艺之一,如何提高混凝的效率是饮用水处理的关键。以微污染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为对象,对比研究了几种强化混凝工艺的技术特征,结果如下:预氧化、粉末活性炭吸附、助凝剂和回流污泥的方式均能强化混凝的效率,有效提升处理过程中的COD_(Mn)、色度去除率;几种强化混凝工艺的机理不同,预氧化强化混凝是通过氧化作用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分子量较小、疏水性较高的有机物;粉末活性炭吸附强化混凝是利用粉末活性炭对特定分子量的有机物的吸附作用;助凝剂强化混凝沉淀是通过助凝剂提高絮体颗粒尺寸,加速颗粒沉降;污泥强化混凝则是利用回流污泥提供混凝反应的凝聚核心的方式提升混凝的效率,提高COD_(Mn)去除率。  相似文献   

7.
聚合铝盐混凝剂混凝除藻机理与强化除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微污染水处理中藻细胞的去除,研究聚合氯化铝形态分布对混凝除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剂水解产物中,中等聚合物含量影响混凝过程中藻细胞去除率。中等聚合物含量越大,藻细胞去除率越高;在一定条件下,藻细胞去除率与中等聚合物含量线性相关,混凝出水中残铝含量与单体和低聚物含量线性相关。对聚合氯化铝,中等聚合物含量与碱化度线性相关。适量加聚磷酸根、硅酸根可以提高混凝除藻效率,并能显著降低混凝出水中残铝含量,所阐述的混凝除藻机理可以较好地解释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研究以生物接触氧化作为预处理工序的富营养化原水的实用处理方法 ,以有效去除蓝藻及其藻毒素。考察了生物反应器内流态、构型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确定了最佳的工艺参数和处理效率 ,并初步探讨了藻类和藻毒素的降解机理。同时与传统自来水厂常规工艺处理富营养化原水中藻类及其藻毒素的处理效果相比较 ,讨论了生物预处理工艺保障水厂供水水质的积极作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对水厂常规工艺出水取样检测发现 ,NH3 -N ,NO2 --N ,CODMn等常规指标的去除效率普遍不高 ,藻类和藻毒素的去除效率也不理想。(2 )三阶生物接触氧…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提高水质处理效果,采用强化混凝超滤的组合工艺对湖水进行处理,考察该组合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能,及影响有机物去除效能的因素。试验结果表明:①强化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对原水浊度的去除效果较好,对TOC和UV254的去除效果也明显优于传统水处理工艺;②原水中UV254含量的波动,对UV254的去除率和滤后水UV254含量影响并不大。原水中TOC含量的波动,对TOC的去除率有很大的影响,对滤后水TOC含量的影响并不大。TOC的去除率普遍高于UV254的去除率;③根据原水和滤后水SUVA值的变化发现,强化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对亲水性有机物的去除率大于该工艺对疏水性有机物的去除率。在一定范围内,pH的变化对TOC和UV254去除率变化趋势相反。  相似文献   

10.
饮用水处理中藻毒素污染及其工艺控制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有毒藻类在富营养化水源水中大量繁殖形成极富危害的藻毒素污染。藻毒素在水环境的迁移转化受光照、温度、有机物、水生生物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好氧条件下 ,已驯化的微生物对水中藻毒素的降解较为迅速。水处理的单元工艺 (混凝、沉淀、砂滤、加氯等 )及其组合的常规工艺对藻毒素的去除率较低 ,而常规工艺 +活性炭过滤、臭氧 +常规工艺两种工艺能 10 0 %地去除水中的藻毒素。不破坏藻细胞而能够大量降低其数量的预处理 +臭氧 +常规工艺 +活性炭工艺应能够取得最佳的解毒效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中试除藻试验,研究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的除藻效能。结果表明,经过预臭 氧化和常规工艺处理后,深度处理工艺可再去除67%的含藻量。工艺参数:臭氧投加量2 mg/L,接 触时间15 min,活性炭滤池滤速10 m/h,停留时间12 min。探讨了预臭氧化和深度处理两种组合工 艺的除藻机理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众多研究表明,蓝藻毒素的释放对水体产生不利影响,它不仅对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生物体会有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危害,解决由此产生的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水体富营养化所产生的蓝藻毒素严重影响饮水用水安全.随着人们对水安全的重视和蓝藻毒素研究的不断深入,藻毒素快速、高灵敏分析检测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对目前国内外的藻毒素的致毒解毒机理和检测技术进行综述,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以期寻找或建立一套灵敏度高、简单易行且快速的藻毒素检测系统.  相似文献   

13.
藻毒素给传统净水工艺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增加了水处理难度。通过对国内外饮用水源藻毒素去除技术的分析,揭示了各种技术去除效果、局限性,对藻毒素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综合控制办法:水污染综合治理、采用臭氧活性炭工艺和生物调控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常规混凝沉淀给水处理工艺的强化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通过机理分析和工程实例总结,介绍了强化常规混凝沉淀工艺的“涡旋混凝低脉动沉淀给水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5.
采用聚合氯化铝铁,对微污染黄河水库水进行了强化混凝除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针对原水水质,PAFC的最佳投加量为15 mg/L,此时浊度和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为94.67 %和80.15 %;PAFC的最佳pH范围是5.0~9.0,试验过程中无需对原水进行调节pH值;投加高分子助凝剂(JY)对原水的浊度、高锰酸盐指数和叶绿素a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助凝剂与混凝剂的复配可改善PAFC的混凝去除效果,助凝剂JY的投加量为0.3 mg/L时,叶绿素a的去除率可提高12.9 %.  相似文献   

16.
水源水中藻类及藻毒素控制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氯、高锰酸钾、臭氧等单独预氧化及与混凝沉淀联合作用时,水源水中藻类及藻毒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发现预氧化对藻类的去除作用有限,混凝沉淀对藻毒素的去除作用也有限,而两者的联合作用可提高对藻类和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在合适的投加量下,藻类去除率在80%以上,藻毒素的去除率近90%,可有效减轻后续处理工艺的负荷,保障饮用水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梅梁湖原水除藻工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梅梁湖原水的几种除藻工艺进行了研究和评价,提出了生物除藻和气浮除藻相结合的处理方案,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受毒死蜱污染的水源水,通过小试研究了粉末活性炭(PAC)-混凝联用工艺对毒死蜱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混凝工艺对毒死蜱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当原水中毒死蜱浓度较高时,混凝后毒死蜱浓度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2006) 30 μg/L的限值,因此为使出水达标还需增加PAC吸附处理措施;针对原水中不同初始浓度的毒死蜱(超标5~50倍),调节PAC投量(10~60mg/L),吸附30 min后,再投加30mg/L聚氯化铝,经PAC-混凝联用工艺处理后出水中毒死蜱浓度小于30 μg/L,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PAC-混凝联用工艺可以作为水源水突发毒死蜱污染时的应急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常规混凝沉淀工艺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去除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在民用和工业上的广泛应用,由此带来的水污染问题也日益加剧,对供水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针对目前大部分水厂仍采用混凝沉淀常规水处理工艺,考察了常规混凝沉淀工艺对LAS的去除效果。以Al2(SO4)3,PAC,FeCl3,PFS为混凝剂,非离子PAM为助凝剂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混凝沉淀对LAS有一定的去除效果,而且有机物和LAS的去除有一定相关关系。但浊度与LAS的去除相关性较差。试验条件下对于LAS去除最佳混凝方案是投加量为40 mg/L的FeCl3。相同水质条件下铁盐混凝剂在除浊、除有机物和除LAS方面优于铝盐混凝剂。pH和水温对LAS的去除有一定影响,较低的pH和较高的水温均有利于LAS的去除。  相似文献   

20.
混凝沉淀-ABR-氧化沟工艺处理中药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混凝沉淀-ABR-氧化沟工艺处理中药制药废水.运行结果表明当生产废水的pH为4~6,色度为500倍,CODCr和SS分别为12000 mg/L、2000 mg/L时,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