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一体式膜 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和含难降解有机物废水的试验研究 ,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 :(1 )采用一体式膜 生物反应器处理实际生活污水 ,系统地考察了不同SRT和HRT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一体式膜 生物反应器在不同的SRT和HRT下均表现出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和运行的稳定性。但在长SRT的条件下 ,生物反应器内出现了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积累。污泥龄过短时 ,反应器料液会对膜过滤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2 )对生物反应器微生物和混合液特性的研究表明 ,随着污泥龄的增长 ,生物反应器内的污泥活性有降低的…  相似文献   

2.
人工湿地净化作用与微生物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的活动是污水中污染物降解的主要机制,通过科学实验,文章分析了微生物在实际运行人工湿地的分布特征规律,重点研究人工湿地净化作用与微生物的相关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厘清湿地微生物生态系统综合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3.
通过向污染河道多次投放筛选的高效降解氨氮的脱氮中试菌液,研究水体中NH3-N、TP实际降解效率。受限于微生物投放后河水的流动性,菌剂的降解效果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降解污染物持续时间也受到影响,结合曝气设备、微生物吸附材料等其他治理技术综合使用,将会提高微生物降解污染水体中超标污染物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利用藻类连续生长的生物慢滤池开展污水深度净化实验,通过分析生物慢滤池不同深度区域污染物浓度,考察其对氮磷等污染物质的降解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物慢滤池中,总氮的去除主要依靠填料表层中微生物的降解和藻类吸收作用,其降解幅度可达31.5%;总磷的去除主要依靠滤柱深层的滤料的吸附作用以及上覆水中藻类的吸收,其降解幅度可达47.0%;氨氮浓度的降低主要依靠硝化转化作用和滤池上覆水表面的挥发作用,其降解幅度为21.8%。可见,生物慢滤池的上覆水和填料表面存在有大量的微生物和藻类,其对水质的净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多氯联苯在土壤水环境中生物降解过程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凌  崔广柏  郝振纯 《水利学报》2000,31(6):0006-0014
土壤水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PCB)可以采用土地生物处理的方法进行降解,在综合考虑土壤水环境系统中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各分过程的基础上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预测降解PCB所需的时间、降解程度以及降解结束后被土壤所屏蔽的PCB的量。数学模型通过美国Alcoa公司在LTU基地的大型土地生物处理工程得到了验证。利用数学模型和理论分析,预测了2,3,4和5-Cl-PCB的土地生物处理过程及规律。  相似文献   

6.
氯酚类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氯酚类污染物的浓度、结构及环境因素等方面叙述了氯酚类物质的生物降解性。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生物降解氯酚的微生物种类,从好氧生物降解、厌氧生物降解、厌氧好氧协同降解、共代谢降解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微生物降解氯酚类有机污染物的一些降解机理,对今后微生物降解氯酚类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生态-生物方法水体修复技术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利用植物或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这一用生态-生物的方法来修复水体的技术,廉价实用,适用我国江河湖库大范围的污水治理。  相似文献   

8.
污水调节池中水流紊动强度对污染物的降解有很大影响。为分析水流紊动与污染物降解的关系,利用三维紊流模型分析调节池水流紊动结构,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流量情况下,水泵吸水口附近的流速分布和紊动强度的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均吻合较好。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调节池中水流紊动对污染物的降解满足“一级反应”理论,水流紊动越大,污染物COD、总磷、氨氮的降解率越大。  相似文献   

9.
膜生物反应器(MBR)在农村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膜生物反应器(MBR)是将生物处理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高效污水处理新工艺。膜的孔径只有0.1~0.4微米,具有高效的截流作用和分离作用,将微生物完全截流在反应器内,使废水中的污染物高效降解和高效分离,得到优质的出水。MBR技术彻底变革了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实现了同步解决水污染和水资  相似文献   

10.
1 概述 污水的生物处理技术是现代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微生物净化废水,因其能耗低、运行管理方便、污染物去除效率高而被广泛采用,特别是在城市生活污水和有机高浓度工业废水治理方面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