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市水利局、水利学会,有关设计、施工、管理厂家单位: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中,人们认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重要性,大大加强了城市水系生态,景观和水文化的研究和成果应用,橡胶坝工程技术的应用就是一个典范。近几年来我省生态水利建设与橡胶坝工程蓬勃发展形势喜人。为了更好适应其发展要求,河南省水利学会橡胶坝学组决定今年10月份召开"生态水利与橡胶坝"技术研讨会。现将征文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2.
2001年,江苏省淮安市委、市政府推行水务体制改革,淮安市水利局新增了城市防洪排涝、节约用水、地下水管理等部分城市水利工作职能。多年来,城市水利紧紧围绕"绿水生态城市"的发展定位,充分利用和挖掘"四水穿城"的资源优势,始终立足城市水利为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服务,为彰显生态水城、历史古城、文化名城的特色城市服务,坚持水安全、水景观、水生态、水文化统筹发展,围绕"水畅、水活、水清、水景"目标,实  相似文献   

3.
生态水利的哲学思考及其研究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哲学的角度对水与生命的关系,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水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水与化的关系进行了思考。指出生态水利的提出源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对生态水利的认识关系到世界观。生态水利建设源于对自然的热爱,生态水利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天人合一”。构筑了由生态水利规划、生态水利设计、生态水利管理和生态水利建设组成的生态水利研究框架,并初步建立了生态水利环境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石小强 《中国水利》2010,(20):81-85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对城市水利工程的设计要求也不断更新。现代城市水利设计应根据工程所处的地理环境、城市规划要求,因地制宜,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综合功能的开发、与城市环境相协调、体现城市文化内涵、节约资源、以人为本以及管理现代化,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近年,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多个城市水利精品工程均融入了创新设计的理念,高度体现了人水和谐。  相似文献   

5.
建设生态城市,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立足于城市生态水系,结合自身特点提出有代表性的水利风景区规划。依据廊坊市水系发展历程和水文化历史遗存的分布特点,提出3个水利风景区规划。做好水利风景区规划,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建设,提高水利风景区景观水平,高起点、高质量地开展生态水利、环境水利建设,抓好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发展水利旅游,使之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6.
4月2日至3日,水与珠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广州珠江水利大厦隆重举行。会议以“水与珠江流域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分别对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水利现代化、流域与重点区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城市发展与水资源、水资源保护、水价与改革、城市水景观、水能开发与航运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特别是2001 年以来,诸城市立足修复生态环境和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以建设“生态环保型城市”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通过河道滨水景观、山区生态水保示范区、水库除险加固三大措施,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新理念,构建起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绿为脉、以文为蕴、以人为本的“南山北水”生态水利系统,实现了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转轨变型。一、人水相谐,十里河道成画廊。潍河是诸城市的第一大河,横贯诸城 78km,其中城区段 10km,是全市的泄洪主渠道。2001 年在对无忌…  相似文献   

8.
水利工程在满足兴利除害的前提下,植入生态理念、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使其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艺术品,成为人们旅游观光与陶冶情操的好去处,满足人们敬水、亲水与护水的文化需求。本文旨在探索文化型水利标志景观建设的优化途径,为水利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水利建筑水环境是水利建筑空间和水环境的相互结合。以营造自然、生态、乐游的水利建筑水环境为目的,分析了作为景观元素的水环境特性。水利建筑水环境具有功能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各类价值互相补充、相互渗透、巧妙融合。在工程实践中应做到人与自然、水利建筑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0.
<正>1.桃林湖水利风景区文化要素解析桃林湖水利风景区是依托国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桃林口水库工程景观和周边自然、人文景观建成的生态旅游区,与水共生的水文化及所属区域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构成了桃林湖水利风景区主要文化体系。1.1水/河流文化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河流作为联系水、自然与人类的界面,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而且已经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