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在对闽江下游河道现状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闽江下游(水口坝下~闽江口)二维水动力、水质数值模型,并利用各水文站、测流断面的水位、流量观测结果对模型进行验证.然后,应用该模型定量化研究河床演变下闽江下游各排污口污染带对主要取水口的影响程度,并提出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该文在闽江下游河道地形变化情况调查基础上,分析闽江下游河道演变趋势、变化原因及其对咸潮入侵、水源水质与河道堤防安全的影响。研究表明,近二十多年来,闽江下游河床下切严重,且呈加剧趋势,河床演变导致闽江下游潮流回溯,对水源水质影响的时空范围和程度加大,对河道堤防安全也造成一定的影响。据此提出确保供水安全的对策,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该文基于实测河道地形,建立水口~闽江口~外海平面二维数学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进行数值计算。模拟分析闽江河道地形演变对咸潮上溯的影响。随着闽江下游河道地形下切,咸潮影响上界上移,影响范围可达淮安附近,闽江下游几个主要水厂取水口均在影响范围内,从盐度过程形态看,变化过程趋于和缓,反映了河床下切导致河槽蓄量增加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浅谈闽江下游河道采砂对河床的影响及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群 《水利科技》2001,(1):23-26
该文对闽江河道采砂从水流流态变化到河道采砂形成采砂抗引起 溯源冲刷产生河床演变进行论述。分析闽江南北港河道采砂导致河床冲刷,危及堤岸安全等问题,强调河道采砂要统一管理,实行许可制度,以科研成果为基础指导有序采砂,力求变害为利。  相似文献   

5.
再论闽江下游河床演变及其水力条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根据历年实测大量水文、水位、流量、泥沙等资料,应用水文水力学原理分析闽江下游河床演变及其水力条件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河流水动力作用下,闽江下游河床下切严重。据此提出采砂规划工作和恢复河口测验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全面地收集了闽江下游分流口河段的水位、流量、断面、比降、泥沙资料以及该河段的河床演变,整治建筑物设置沿革,历年分流比演变情况。讨论了分流比与诸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分析,其中着重讨论了断面面积,河床演变,整治建筑物与分流比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对现状闽江河道整治方案的利弊比较和分析,认为该大动作整治方案弊大于利,不符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同时,根据其现状特点,提出几点治理意见。  相似文献   

8.
林琳 《水利科技》2009,(2):21-23
该文阐述闽江下游采砂基本情况,着重探讨目前采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采砂对闽江的影响,以保护闽江为立足点,提出闽江下游采砂规划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闽江流域位于我国东南部,发源于武夷山脉,流域面积60992km^2,流域天然水源来自大气降水。全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1043亿m^3,折算平均降水深1710mm。河川径流量586亿m^3,折算平均深度961mm,降水径流系数为0.561。  相似文献   

10.
黄河小浪底水库下游河床冲淤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悦 《人民长江》1997,28(6):21-23
根据黄河水沙特性,运用适合于多沙河流的挟沙力公式,研制出应用于黄河下游河道变形数模程序。通过对黄河铁谢至利津河段长系列演算与分析,预估小浪底水库运用后,坝下游河道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冲淤变化,以铁谢至高村段河床冲淤变化较大,高村以下河段冲淤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1.
河床演变的均衡稳定理论及其在黄河下游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系统分析有关河床演变均衡稳定理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指出河流熵理论的最小可用能耗率原理及其表达式完整地表达了冲积河流河床演变的自动调整作用基本原理,应用河流最小可用能耗率原理的表达式封闭河床演变方程组,建立河床演变均衡稳定数学模型,应用该模型计算了黄河下游各河段在不同水沙条件下的河槽均衡稳定断面,并计算分析了小浪底水库下游的清水冲刷、拦粗排细和水温变化及涨冲落淤等因素对河槽均衡稳定的影响,分析了河道输水输沙优化的临界指标,提出了强化非恒定流调水调沙、调控60-100 kg/m3的不利来水含沙量和以滞洪拦粗排细运用为主等改善小浪底水库运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闽清河段位于闽江下游,受水库建设、河道采砂及航道整治等人类活动影响,水沙条件变化和河床演变较为剧烈,崩岸事故频发,给沿岸人民的生产、生活等带来较大影响。依据河道实测地形资料,从河道平面、深泓线变化及河床断面形态等方面对该河段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河道两岸山体及河中丁坝群制约,闽清河段平面变化受到限制,历年来的演变以纵向的刷深为主,且刷深幅度明显;其演变受到河道形态与河床边界、水库建设、河道采砂、涉河工程建设、大洪水、支流入汇及潮汐顶托等多个因素的影响;结合演变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内闽清河道仍将以纵向冲刷为主,应加强涉河工程基础的守护。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3.
袁菲  何用  许劼婧 《泥沙研究》2022,47(1):59-64
对珠江三角洲近期的地形演变特征和趋势研究显示:20世纪80-90年代,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珠江三角洲河道由泥沙淤积转变为持续冲刷下切,其中北江、东江下切幅度相对较大.本世纪以来,三角洲河床继续下切,且由于西江采砂行为加剧,西江下切幅度大于北江及东江.1999-2014年,西江、北江、东江主干河道的下切幅度分别为2.54 ...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河性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网河受大规模采沙影响,其河道特性发生的显著变化,基于实测资料,从网河区河道的河床演变、水沙条件、同流量水位变化、西江和北江分流分沙变化、河槽容积及河道行洪能力等方面分析了珠三角网河区河性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网河区河床下切严重,来流量变化不大,来沙量大幅下降,同流量下水位下降明显,思贤滘对西江、北江的分水分沙有所调整,河槽容积增大,河道的行洪能力提高。随着规模取沙的减少,2005年后网河区河道进入新的平衡演变阶段。  相似文献   

15.
水库及河道整治对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吴保生  马吉明  张仁  府仁寿 《水利学报》2003,34(12):0012-0020
研究了修建水库及河道整治对黄河下游白鹤镇至高村游荡性河道河势演变的影响,探讨了游荡性河道向弯曲性河道转化的可能性。认为经过水库调节后,进入下游的来沙量减少,洪峰削平及中水持续时间加长,有利于游荡性河道游荡程度的降低及向弯曲方向的发展;河道整治工程对于减小河道的摆动强度,稳定流路,促使河道由游荡向弯曲方向发展的作用是显著的。在小浪底水库下泄有利水沙条件下,若能利用现有的河道整治工程,并补充必要的河道整治措施,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有可能逐步转化为象高村至陶城铺河段那样的限制性弯曲河道。  相似文献   

16.
闽江下游南北港河床演变及治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闽江福州河段长系列的水文资料,应用水文水力学原理,分析发现南北港水文水力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1977年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诸如修建分流丁坝、拆除洪水桥旧桥墩以及盲目在北港大量采沙等原因,导致河流动力作用的恶劣发展.研究结果表明治理南北河道、设计南北港水量分配方案是当务之急.文中还提出了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滦河下游河流健康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河流健康评价中诸多评价方法在指标权重确定方面存在困难的问题,应用改进主成分分析评价方法,实现河流健康等级评价。该方法从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上进行分析,用新的数据标准化方法代替传统的数据标准化方法,克服了原始数据部分信息丢失的问题,用主成分贡献率作为评价权重,克服了主观赋权的人为干扰,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真实。以滦河下游唐山地区8个河段为计算实例,得到所研究区段河流健康状况均为亚健康状况,其中玉田、丰润、滦县等区段的健康指标已经接近于不健康状况临界值。为此,建议应加强滦河下游河段的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8.
金沙江、岷江洪水遭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天国 《人民长江》2001,32(1):30-32
金沙江为长江上游河段,岷江是长江上游左岸一级支流,两江于四川省宜宾市合江门汇合。依据金沙江屏山站、岷江高场站、两江汇口下游约15.5km处李庄站历史洪水调查资料和1951-1998年实测资料,通过对3站年最大洪峰、时段洪量统计计算,分析两江洪水遭遇、洪水组成,两江合成的年最大洪水中,洪峰流量,24h洪量以岷江为主的多,72h以上时段洪量以金沙江为主的多,时段越长金沙江洪量比重越大。为宜宾及以下河段的防洪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武汉河段为长江中下游16个第一类重点整治河段之一。根据近年来实测的长江武汉河段地形图,从来水来沙条件、深泓平面、洲滩变化、深槽变化、横断面变化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武汉河段的变化,总结了该河段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该河段河势相对稳定,冲淤变幅小;天兴洲下段有所冲刷,主要与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和河道边界条件有关。(2)由于沿岸有多处节点控制,两岸的崩岸险工段均已实施护岸工程,岸线基本稳定;白沙洲汊道分流分沙比相对稳定,没有单向变化的趋势,但洲滩仍将随不同水文年的来水来沙条件变化而发生相应冲淤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