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活性炭电热原位再生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活性炭电热再生能耗利用率高,而且可以实现原位再生,避免炭转移质量损失.以饱和吸附苯酚的活性炭为研究对象,电热再生饱和活性炭,考察在不同温度、活化时间等条件下的再生效果.结果表明,800℃炭化5 min后通入水蒸气活化30 min,活性炭基本恢复其吸附性能,碘吸附值、苯酚吸附值、亚甲基蓝吸附值的恢复率分别为95.9%、99.2%、97.6%,再生质量损失率为4.52%.活性炭吸附饱和循环再生4次,吸附性能下降,碘吸附值、苯酚吸附值、亚甲基蓝吸附值恢复率分别为77.8%、81.1%、86.1%,而再生质量损失率增加,为26.9%.活性炭电热再生在进行小规模活性炭再生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介绍活性炭放电再生法的再生机理、特点及对颗粒活性炭的再生试验,最后利用单宁酸对再生活性炭再吸附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碘值恢复率≥95%;再生损耗率≤5%;再生时间5~10 min;再生能耗<860 kcal/kg GAC;再吸附恢复率接近或超过100%,再生装置结构紧凑,适用于饱和活性炭的就地再生.  相似文献   

3.
吸附Cr活性炭再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化学方法对吸附Cr活性炭进行再生试验研究,选出效果较好的方法.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采用电化学法、化学药剂方法、电化学药剂结合法再生吸附Cr的饱和活性炭,并对上述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硝酸法再生吸附Cr活性炭具有较好的再生效果,在一定条件下,活性炭再生率达124.9%.通过SEM图像对比分析得出,经HNO_3再生后,活性炭表面孔径得到明显改善,与其他几种再生方法相比,HNO3再生后活性炭表面结构和表面特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桐乡市果园桥水厂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为了强化处理效果、降低制水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对饱和生物活性炭进行了再生.通过检测,再生炭的碘值恢复率达90%以上,亚甲基蓝值恢复率接近90%,强度略有下降,但仍高达93%,灰分增长了91.5%.再生炭运行当月CODMn去除率高达78.4%,运行半年至今去除率仍达50%左右,处理效果接近新炭水平.采用再生方式比全部更换新炭节省费用50%以上.最后阐述了饱和活性炭再生利用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王球 《给水排水》2015,(4):52-55
中国石化某分公司炼化一体化工程废水处理场采用西门子粉末活性炭和氧化再生技术处理石油化工废水,主要构筑物和设备为分流池、曝气池、絮凝池、鼓风机、再生反应器等。2013年9月系统投入运行,石化废水出水COD≤60mg/L,BOD≤20mg/L,NH3-N≤15mg/L;炼油废水出水主要水质指标COD≤60mg/L、石油类物质≤2mg/L、SS≤10mg/L,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通过乙醇萃取处理脱硫废水中活性炭再生方法的可行性。通过试验得出:新活性炭与再生后对苯酚的吸附容量分别为14.09mg/g和1.07mg/g,再生效率为7.6%;而其再生前后对脱硫废液的吸附容量分别为540mg/g和200mg/g,再生效率为37%。通过经济评价估算,活性炭按3 000元/t计,再生一次较经济,可节约成本1 200元,乙醇萃取再生活性炭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7.
粉末活性炭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津市团泊再生水处理工程为例,介绍了粉末活性炭(PAC)在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的吸附特性、投加方式、投加系统的组成、投加点的选择、投加浓度的确定等内容。总结了粉末活性炭用于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的技术特点和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8.
粉末活性炭悬浮吸附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在饮用水处理中粉末活性炭应用的一种新方法——粉末活性炭悬浮吸附技术的试验结果和技术关键;重点阐述在一定条件下,悬浮床中的载炭量和絮凝作用对活性炭吸附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针对北方某大型净水厂3种不同炭龄的颗粒活性炭,对其物理特性和典型水质指标去除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颗粒活性炭使用5年后,其吸附值等物理特性趋于稳定;颗粒活性炭表面的酸杆菌、根瘤菌等微生物对去除水中有机物发挥了重要作用;碘吸附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不是颗粒活性炭再生更换的主要指标;可考虑延长新炭再生时间至5年。  相似文献   

10.
生物活性炭技术及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兰淑澄 《给水排水》2002,28(12):1-5
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 ,在目前有关机理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研究成果及实际应用经验 ,对生物活性炭用于污水处理及再生的适用范围、条件 ,及与其他技术配合等方面进行论述与分析 ,并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1.
对8种活性炭进行了一般性能指标及表面官能团的测定、目标污染物2-甲基异莰醇(2-MIB)静态及动态吸附试验.结果表明:一般性能指标与对目标污染物静态及动态吸附试验的结果不符、相关性不好,说明对于活性炭在给水深度处理中吸附性能的优劣应该在综合分析、合理评定静态及动态吸附试验的结果后作出判断;在无条件进行动态吸附试验时,表面官能团可以与静态吸附试验一起作为选炭的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12.
炭砂滤池中活性炭使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北方某水厂应急改造的V型炭砂滤池为对象,对炭砂滤池中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指标、有机物吸附效能及生物作用等进行了研究,综合评价了炭砂滤池中活性炭的使用特性,并从碘吸附值和UV254去除效能两个方面对活性炭的使用寿命进行了估算,从而为水厂的生产运行提供可行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3.
活性炭为载体的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好氧颗粒污泥是一种应用于废水生化处理中的新型活性污泥技术,具有结构致密,沉降性能优越,生物处理能力强等特点.通过在气升式内循环间歇反应器启动阶段,接种活性污泥的同时添加活性炭颗粒(AC)的方法,缩短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时间,成功培养出了沉降速率大,结构稳定,除氮效果好的活性炭好氧颗粒污泥.并考察了活性污泥絮体-出现颗粒污泥-成熟颗粒污泥-储存-解体-修复的过程,验证了载体强化型好氧颗粒污泥处理低碳氮比废水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证明:活性炭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稳定运行时,COD、氨氮、总氮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80% ~ 90%、99%、80%.将成熟活性炭好氧颗粒污泥储存12个月,经过恢复培养,物理特性及脱氮性能能够完全恢复到储存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投加活性炭膜污染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不同粒径(20~40目、40~60目、80目、100~150目)的活性炭对膜生物反应器减缓膜污染的效果,粒径确定后比较不同投加量(0、1g/L、2g/L)对膜生物反应器膜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减缓膜污染,本试验适宜的活性炭粒径为40~60目;1g/L的颗粒活性炭膜通量下降比较缓慢,2g/L的活性炭反而会加剧膜污染。活性炭减缓膜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改善了活性污泥混合液的性能,阻碍污泥层在膜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给水处理用活性炭吸附性能指标问题引起广泛重视,众多研究者提出了很多吸附性能指标以及相应的测试方法,对这些指标进行讨论和评述,认为焦糖脱色率指标在给水处理活性炭分析中应用除了能正确反映它对天然水中有机物的吸附能力外,还具有方法简单、便于推广应用的特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高溴离子原水经臭氧氧化后同时存在溴酸盐和溴离子。考察了溴酸盐和溴离子的单组分和双组分活性炭吸附等温线及吸附动力学曲线。研究表明,溴酸盐和溴离子同时存在时会产生竞争吸附,活性炭对溴酸盐的吸附速率大于溴离子。应用动力学模型对双组分竞争吸附进行了拟合,双组分条件下活性炭对溴酸盐和溴离子的吸附过程用Langmuir动力学模式描述是合适的。活性炭对溴酸盐和溴离子的去除受pH和有机物的影响较大,较低pH和较低的有机物含量有利于活性炭的吸附。  相似文献   

17.
生物活性炭滤池水生动物的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生物活性炭(BAC)滤池中的水生动物种类组成、干池对其生长的影响和干池后各类水生生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BAC滤池炭滤后水体中轮虫种类和数量最多,优势种为单趾腔轮属(Monostyla),桡足类优势种为完美美丽猛水蚤(Nitocra pietschmanni),寡毛类为(顠)体虫(Aeolosoma);炭层附着水生生物中轮虫占59%~100%,线虫占0~41%.②干池4 d后炭滤后水和炭层附着水生动物密度明显低于干池前,炭滤后水中水生动物总数、轮虫、桡足类及炭层附着水生动物总数分别减少了83.8%、85%和67%、69%.③干池后不同水生动物的生长规律不尽相同.轮虫增长最为明显,其次为桡足类、寡毛类和线虫,炭层附着生物在44 d内增长均不明显.④干池能够提高BAC滤池对CODMn的去除率.因此干池是一种控制BAC滤池水生动物密度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Activated carbon materials are adsorbents whos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re interest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odorous compounds like hydrogen sulfide. Indeed, their structural parameters (pore structure) and surface chemistry (presence of heteroatoms such as oxygen, hydrogen, nitrogen, sulfur, phosphoru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2S removal. The cloth texture of these adsorbents (activated carbon cloths) is particularly adapted for dealing with high flows, often found in the treatment of odor emissions. Thus, this paper first presents the influence of these parameters through adsorption isothermal curves performed on several materials. Secondly, tests in a dynamic system are described. They highlight the low critical thickness of the fabric compared to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