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利发展研究》2006,6(12):57-57
近几十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黄河源区湿地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湖泊水位下降,湖泊面积萎缩,河流断流以及沼泽湿地退化已成为其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
湖泊水位是湖泊水文观测必不可缺的要素,直接关系到湖泊物质交换和能量平衡,对研究湖泊运动和区域气候环境变化至关重要。为了掌握内陆湖泊水位的变化过程和空间特征,以新疆博斯腾湖为例,综合Jason-1&2、ENVISat&ERS、ICESat-1、ICESat-2等卫星测高资料,提取博斯腾湖湖泊水域瞬时水位和日均水位,并根据Hydroweb水位记录和1975-2020年博斯腾湖湖泊水位观测及水域面积数据,检验Jason-1&2、ENVISat&ERS、ICESat-1、ICESat-2测高数据的估计精度。借助趋势面分析方法,分析博斯腾湖水域水位变化的空间差异和特征。结果表明:Hydroweb水位记录、Jason-1&2、ENVISat&ERS、ICESat-1、ICESat-2卫星资料估计湖泊日均水位的绝对误差分别为0.24、0.34、0.28、0.18、0.08 m;2020年博斯腾湖年均水位为1 048.10±0.12 m,与1975年年均水位相比增加了0.70±0.15 m;湖泊瞬时水位在空间尺度上存在一定水位差,ICESat-2测高数据能准确地描述博斯腾湖水域表面高程和水位变化速率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湖泊的水位数据作为评价湖泊变化的重要指标,对于研究区域水资源变化和生态环境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但绝大多数高原湖泊位于人烟稀少、自然条件恶劣的高海拔地区,往往难以获取基础观测数据。以卫星测高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获得2008—2018年库赛湖水位和面积数据,并结合气象数据对水位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库赛湖水位变化先后主要经历了缓慢上涨(2008—2011年)→急剧上涨(2011年)→趋于稳定(2013—2018年) 3个阶段。2008—2011年是湖泊水位的缓慢上升期,气候暖湿化是主要原因;2011年由于上游卓乃湖发生溢流,水位短时间内急剧上涨;2012—2018年,在接收大量来水后库赛湖也发生外溢,与上下游湖泊串联成一体,水位开始趋于稳定。对水位数据和气象特征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可见湖泊水位与气象因子的变化情况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初步分析认为区域降水量增加是库赛湖水位上涨的主要原因,而气候变暖引起的冰川融水增加、冻土水分释放可能是次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城市湖泊生态环境需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湖泊在自身形态、功能和水循环特性上与天然湖泊有很大的差异,城市湖泊主要靠人工引水来满足生态环境需水,现有天然湖泊的生态环境需水计算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城市湖泊。根据满足城市湖泊生态服务功能的需水要求,以防洪控制、水质控制和景观水位控制为约束条件,建立了确定城市湖泊需要引水量和引水水质的计算模型。经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生态环境需水实证分析,取得了实用性成果和结论。  相似文献   

5.
长江流域重要湖泊最小生态水位计算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湖泊形态法、天然水位资料法、功能法、曲线相关法等湖泊最小生态水位计算方法进行了介绍;结合长江流域湖泊资料情况,选用天然水位资料法,对长江流域滇池等15个面积大于100 km2的湖泊进行最小生态水位计算;同时提出了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湖泊的基本生态系统稳定等方面保护和改善湖泊的生态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城市人工湖动态换水水位对流速分布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位和流速是人工湖维持生态的关键因子,为探究人工湖水位对流速分布的影响,基于二维水动力模型对雁鸣湖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单因素水位对流速影响和实测换水水位对流速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水位是水动力影响因素之一,低水位时的湖泊流速大于高水位时期,水位变化时的平均流速介于高低水位流速之间,水位对环流影响较小。在实测换水期间,高水位时水位分布无明显差异,水深自上游至下游逐级递增;低水位时水位分布出现差异,河滩裸露,水深分布差异较大;水位变化时,湖泊上游至下游水位呈梯度变化,水深随水位变化;流速时空分布验证了单因素水位对流速的影响,并表明不同水位对流速大小及分布影响有所差异。雁鸣湖水位和流速的模拟结果表明,人工湖水位变化能改善湖泊水动力,可为人工湖水情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湖泊既是陆地水资源的重要储蓄场所,也是区域和全球水文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量波动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为了掌握湖泊面积、水位和水量的变化规律,借助1988-2018年Landsat TM/ETM/OLI影像和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提取青海湖湖泊水域面积;利用ICESat-GLAS(ice, cloud, and land elevation satellite-geoscience laser altimeter system)测高数据提取青海湖湖泊水位变化,并结合观测资料检验陆地GLAS光斑脚点高程和湖泊水位的估测精度。根据湖泊面积与水位、水量与水位的关系,构建1988-2018年青海湖湖泊面积-水位-水量波动时变序列,并探讨湖泊水位、面积、水量的年内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GLAS光斑脚点高程与高程实测值的标准误差为0.14 m,与SRTM3高程标准误差为0.26 m;1988-2018年青海湖年均水位和水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其中年均水位最低值出现于2004年,平均水位为(3 193.0±0.16) m,湖泊面积为(4 190±13) km2;与1988年年均水位相比,2018年青海湖年均水位上升了(1.93±0.22) m,湖泊年均面积扩张了(197.75±6.3) km2,湖泊水量增加了(8.93±0.12) km3。  相似文献   

8.
和仕华 《人民珠江》2023,(S1):171-176
最低生态水位的设置有利用湖泊的保护与管理,但过多的生态水位阈值又会给管理增加成本,基于洱海大关邑水位站1952—2020年近69 a水位资料,采用湖泊形态法、实际最低生态水位法、生态耗水量法等3种方法研究洱海湖泊年内最低生态水位动态,并提出最低生态水位设定的时段。通过年内最低生态水位的确定和各月直接计算的生态水位做对比,对洱海水位调控做出评价并提出建议。研究表明:(1)湖泊形态法确定的最低生态水位可以突变点来确定,不一定是单位水位的湖面面积差显著减少;(2)对于最低运行水位的湖泊,在10 a以上均以此运行且无较大生态环境问题的,其已经形成一定的生态平衡,建议采用最低运行水位作为最低生态水位;(3)对于吞吐型湖泊,仅确定1个年生态最低水位是无法满足调度需求,应扩展至存在天然水量消耗的月份,通过计算,确定洱海年最低生态水位为1 964.30 m,确定洱海生态耗水期为11月至次年6月,耗水期各月最低生态水位依次为1 964.66、1 964.67、1 964.59、1 964.65、1 964.56、1 964.50、1 964.46、1 964.30 m。  相似文献   

9.
干旱灾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安全。旱限水位是做好水源工程抗旱调度决策的重要依据。本文综合考虑湖泊上游来水、区间用水、通航等因素,提出了有闸控制湖泊分期旱限水位和旱枯水位的划分方法,并以女山湖为典型区域开展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旱限水位和旱枯水位的划分基本符合女山湖的实际情况,能够为区域防旱抗旱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基于星载雷达测高资料估计博斯腾湖水位-水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内陆湖泊水位、面积、水量波动变化规律,科学合理地指导湖泊水资源利用与开发。利用1990-2015年Landsat TM/ETM/OLI影像和2002-2015年多源星载雷达测高资料,借助归一化水体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提取博斯腾湖湖泊水域面积,结合湖泊水位观测数据,对星载雷达测高数据提取的湖面瞬时水位估计值进行对比与分析;根据湖泊面积与水位、水量与水位的关系式,构建湖泊面积-水位-水量波动时变序列,并探讨湖泊水位和水量变化的年际特征。结果表明:ICESat-GLAS、ENVISatERS、Jason-12的当日水位估计值与附近扬水站的水位观测值绝对误差分别小于0. 21、0. 18、0. 15 m,而且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和一致性。1990-2002年湖泊水位持续增长阶段; 2002-2015年期间,湖泊水位持续下降。2015年湖泊水域面积比1990年减少了(32. 20±3. 5) km2,年均水位下降了(0. 81±0. 19) m,湖泊水量减少了(9. 49±0. 022)×108m3。因此,湖泊水量变化为气候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机制的理解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湖泊是淡水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系统全面地摸清我国湖泊演变情况,对于动态掌握湖泊资源本底台账,科学有序推进湖泊治理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最新有关基础调查工作,对近60 a来中国主要湖泊分布特征、演变趋势及成因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近60 a来,我国主要湖泊演变趋势发生较大变化。1956—1979年时段至1980—2000年时段,湖泊萎缩趋势比较明显;1980—2000年时段至2001—2016年时段,萎缩趋势得到逐步扭转;以2000年为分界点,湖泊萎缩态势由部分湖泊大面积萎缩向众多中小湖泊小面积萎缩转变,面积增加湖泊分布从以东北地区为主逐渐向西南和东部地区为主转变。泥沙淤积、围湖造田等是导致湖泊萎缩的主要影响因素;天然来水增加、生态补水实施、生态空间恢复等是2000年之后湖泊空间恢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湖泊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湖泊具有蓄滞洪水、净化水体水质、改善当地气候、生物多样性基因库等多种功能,但由于人们对其功能特性认识不足。在开发利用湖泊的过程中对湖泊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近些年水利部门为保护湖泊水资源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目前全国湖泊营养化状态和污染情况不容乐观,亟须针对湖泊保护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强湖泊的管理,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给湖泊以空间,保护环湖自然植被,减缓泥沙淤积速度,保证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农业面源污染对湖泊水质影响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我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湖泊水质直接影响我国整体水质状况。目前,许多湖泊严重污染,湖泊周边地区成为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地区。调查资料显示,农业面源污染成为主要污染源之一。通过分析典型湖泊的污染成因,提出了防治污染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山东省内典型市县美丽河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结合山东省美丽河湖建设实际,指出了在基础条件、建设质量和标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围绕美丽幸福河湖的建设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可为山东省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里下河腹部湖泊湖荡地区湖泊群约41个,面积695 km2,主要以圩区形式存在,基本丧失湖泊的功能。目前涉湖市县随着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纷纷提出退圩还湖需求,本文以射阳湖为试点进行平原水网地区湖泊群的退圩还湖规划研究,提出退圩排泥场的安置、湖泊岸线调整、功能区重新划分,进行退圩后防洪、环境、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为其他类似湖泊退圩还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无闸坝控制湖泊周围区域的缺水问题,考虑在湖中建设蓄水工程以解决干旱时期的农业用水。根据农田灌溉用水量的大小确定工程的规模,分析工程实施后对防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湖泊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突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概述了世界和我国湖泊的情况,强调了要加强保护好湖泊的水质和水体周边环境,阐述了湖泊容许污染负荷量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重建江(河)湖动态联系修复水网生态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受围湖造地、污水直排、无序养殖等人为活动的影响,湖北地区的湖泊数量及面积急剧下降,江(河)湖阻隔日趋严重,水系日益破碎,湖泊生态功能日渐萎缩,生物多样性逆向演替.从分析湖北地区湖泊生态水环境的问题入手,讨论了水系网络修复的必要性,提出重建江(河)湖动态联系、修复水网生态环境的理念和方法,同时介绍了武汉市汉阳地区四湖连通水力调度工程和新洲县涨渡湖引水工程两个实例以及所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由于采用的手段方法不同,堰塞湖信息的获取和收集表现出了信息多源异构的特征。目前随着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分析技术的发展,堰塞湖信息的收集、采集也逐渐向着信息透彻感知方面转变。基于这种认识,针对堰塞湖分析和处置的现状需求,深入探讨和研究了堰塞湖信息感知的基本内涵、信息内容、信息分类、感知技术以及当前信息感知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和不足。以期通过这些探讨来明确和规范堰塞湖信息获取的有效方式和过程,解决当前在堰塞湖信息获取方面存在的不规范、不完整、不深入及融合性差等问题,以为堰塞湖风险评估和处置提供基本依据。相关成果将对今后堰塞湖应急处置和综合治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藏地区冰湖分布十分广泛,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温逐渐升高,一些冰湖出现消融现象,部分冰湖溃决直接导致灾害级联效应产生,进一步诱发了洪水、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因此及时开展冰湖溃决机制及其危险性研究十分必要。为了更好地详细分析冰湖溃决的机制及致灾危险性模式,重点选取西藏波密县米堆沟泥石流的源头光谢错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野外调查取样、室内物理实验及高精度遥感解译等一系列工作,分析结果表明光谢错溃决外因是由异常气候和水文条件诱发的,内因是在终碛堤溃决过程中存在溢流型和管涌型两种机制。光谢错溃决后逐步完成了由洪水向稀性泥石流的转变过程,泥石流的运移严重威胁到沟道两岸村庄、道路及耕地的安全。通过对光谢错溃决机制的研究能够为藏东南地区冰湖溃决的防治及预警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