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是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对同一地区观测的两幅复数值影像(既有幅值又有相位的影像)数据进行相干处理,以获取地表高程信息的技术。星载InSAR技术专业性强,数据处理过程相对复杂,图形成果大都通过专业软件生成,因此难以应用于信息化平台。为实现大型水电站库区不良地质体星载InSAR数据在监测信息化平台GIS场景中可视化呈现,基于北京超图SuperMapiDesktop、 i Server软件对InSAR多时序矢量点云数据的专题图制作、瓦片模型构建、在线发布等数据可视化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可为类似工程项目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Fabry–Perot干涉测量技术的原理及基于该技术的光纤传感系统作了介绍,分析了Fabry-Perot干涉测量技术原理并推导了有关计算公式,展望此类技术在大坝安全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利用激光光纤干涉法测量混凝土坝体温度的测量原理、系统结构优化设计、试验结果及其分析。该系统利用激光干涉与光纤结合实现对坝体温度远距离多点高精度测量,克服了传统传感器单点测量、测温滞后、容易与被测介质发生化学反应、易受电磁干扰等缺点。实验结果表明其分辨力为0.01℃,测温范围为-50~120℃,为坝体温度测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4.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地表变形遥感监测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广、空间分辨率高、测量精度高、全天时、全天候监测等特点.应用D-InSAR监测技术,对阿拉沟水库库区左岸变形的变形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变形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D-InSAR技术可...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山区的气象条件复杂多变,构造运动频繁,广泛发育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中国西部高陡山区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与监测一直是一个重大难题。减少山体滑坡等灾害所造成损失的最有效方法是尽早发现、识别地质灾害隐患点,为进一步开展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信息支持。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能全天工作,具有高穿透性、高覆盖率、高分辨率等特点,更适用于西部高陡山区的地质灾害识别与监测。在介绍InSAR变形监测基本原理和星载SAR的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种处理方法的技术特点和应用范围;分析了InSAR技术在地质灾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不足;较系统地总结了InSAR在斜坡地质灾害识别与监测预警方面的应用前景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该文介绍了NGD-60实时动态差分GPS测量系统在水广库容测量中的应用,在水库水下地形测量中,通过以G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技术为基础的全球定位系统和超声波测深仪等组成的三维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快速准确地采集高密度,高精度水下地形数据,然后应用S-CASS3.0海洋成图软件,进行测量数据的综合分析处理,自动成图及库容计算,提高了库容曲线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利用光导纤维测定温度和温度分布,是一项崭新的应用技术。该技术利用光纤作为温度传感器,通过测量发射光和接收定点反射光的时间差及光在光纤中的传播速度可精确地确定发生反射的位置(定位),利用反射光中拉曼(Raman)反射光的温度依存性质,可以计算出发生反射的点的温度值,与传统温度计 的不同之处是光纤温度计可以连续测量光纤的温度分布。在介绍光纤维温度计的基本原理之后,对日本某混凝土坝的实测温度场进行分析并与传统温度计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光纤温度精度高、密度大,而且通过高精度测量,还可以推测坝体的浸漏位置,在混凝土坝温度场测量及监控方面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其实时动态测量RTK(Real-Time-Kinematic)技术因应用方便快捷而受到用户欢迎,本文着重介绍RTK技术及在水库测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在用Rogowski线圈测量电流时,国外通常把小于1 000 A的电流测量统称为小电流测量。当Rogowski线圈测量小于100 A电流时,线圈所感应出的电压信号极其微弱(仅为几mV到几十mV),易受干扰而很难准确测量,因此,电力系统中研制用于小于或等于100 A电流的Rogowski电流互感器一直是公认的一大难题。文中介绍了一种通过后续电路的处理来测量小电流的新型Rogowski电流互感器,给出了其基本原理、实现和频率响应特性,最后就额定电流为100 A的Rogowski电流互感器给出了实验结果。实验数据证明,其精度达到了0.2级。这种方法在测量额定值为几十A甚至几A电流时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高精度测量钻孔、岩石及混凝土或土壤中测线的轴向位移线法测量原理,以及基于涡流效应的电涡流式位移传感器的基本原理。阐述了滑动测微计的工作原理、电路构成、通信接口、所用电子器件等,重点阐述了滑动测微计的信号处理和固件设计等技术,并给出了主要技术指标和试验数据等。  相似文献   

11.
以欧空局重复轨道的ERS-1/2数据为例,论述了星载SAR干涉测量生成DEM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及其实现.讨论了InSAR生成DEM的一般过程,其中的复型数据的高精度配准与相位解缠是生成DEM所必须解决的两个关键.重点论述了达到子像元精度整体匹配技术的复图像高精度配准方法,各种相位解缠方法及其优缺点.通过生成一幅德国波恩地区的DEM,阐述了相应软件的研制及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2.
张永双  刘筱怡  姚鑫 《水利学报》2020,51(5):545-555
近年来,青藏高原东缘高山峡谷区古滑坡复活呈现活跃趋势,并造成重大灾害损失,因此古滑坡复活的早期识别成为地质灾害研究领域普遍关注的课题。本文以大渡河流域为例,在古滑坡发育特征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InSAR技术的古滑坡复活早期识别的一般步骤:①分析古滑坡及周边主要SAR数据源及其适宜性,制定最优InSAR监测方案;②通过InSAR综合观测,获得高质量的长时间序列变形,筛选显著变形部位(特征点);③根据特征点的时序变形曲线,进行古滑坡复活的演化阶段判别和稳定性预测。基于斋藤原理,提出了古滑坡复活的三段式演化过程;结合PS-InSAR监测的累积位移-时间曲线,提出了将弹性变形与匀速变形之间的拐点作为古滑坡复活的起点标志,把匀速变形向加速变形转变的拐点作为复活失稳的标志,为高山峡谷区隐蔽型古滑坡复活的早期识别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针对常规大地测量监测城市区域形变结果无法全面揭示大范围地表形变机理的局限性,尝试采用2006年9月至2010年2月覆盖常州地区的31景ENVISAT ASAR数据,结合Sta MPS-In SAR方法对常州地区的大范围地表形变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地表的年沉降速率为-58~24 mm,沉降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武进区,而主城区以地表回弹为主。同时将沉降值较大的区域结合光学影像进行分析,发现沉降值较大区域主要为工业生产区;对京沪铁路沿线的形变分析结果表明,Sta MPS-In SAR方法目前在线性目标的监测方面效果也较好。最后利用监测区域同期水准数据与In SAR结果比较,验证了Sta MPS-In SAR方法在大范围形变监测中的可靠性、准确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14.
大型水利工程的变形监测问题一直是变形观测中的热点问题,从地基合成孔径雷达测量原理以及IBIS系统特点出发,对比传统监测方法说明GBInSAR(Ground-Based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在大坝变形监测中的优势,分析了大气扰动效应在观测中所造成的影响,结合实验数据提出地基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去除大气误差的技术方法。通过实例说明变形监测系统IBIS-L在大坝变形监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作物系数和需水量是制定作物灌溉制度和计算区域水资源平衡的重要参数,不同气候和不同栽培条件下作物系数和需水量会发生变化。通过大田试验,以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小麦播种~成熟期间参照作物蒸散量,并利用农田水量平衡方程及土壤水分胁迫系数计算作物实际蒸发蒸散量,进而对小麦秸杆覆盖和露地栽培条件下各生育阶段的作物系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鲁北地区小麦秸杆覆盖栽培比露地栽培生育期内作物需水量减少40.3 mm,作物系数降低9.1%,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8.0%。冬小麦产量提高10%左右。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月径流量预测精度,并针对传统分解集成径流预测模型错误使用未来数据的问题,提出并建立了基于自适应小波包分解(ASWPD)和贝叶斯优化(BO)的门控循环单元(GRU)月径流量预测模型(ASWPD-BO-GRU)。首先,利用ASWPD对原始月径流量时间序列进行分解,在不使用未来数据的前提下得到4个相对规律的分解子序列,以降低预测难度;然后,利用BO优选分解后的子序列对应的GRU模型超参数;最终,对每个子序列进行预测,将预测结果相加重组得出月径流量预测结果。将提出并建立的模型应用于黑河流域莺落峡水文站月径流量预测中,并与GRU、BO-GRU、WPD-BO-GRU模型(基于传统分解思想对原始月径流量时间序列整体进行分解的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ASWPD-BO-GRU模型的纳什效率系数(NSE)为0.89,在实例应用中预测精度最高,说明ASWPD-BO-GRU模型在正确分解的前提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更强的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
周鸿  王占生  黄春  王蕾  林爱武 《给水排水》2006,32(Z1):47-51
低浓度内分泌干扰物长期作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较详细地研究了北方某给水厂现有净水处理工艺对低浓度NPEOs的控制特性,结果表明,该厂常规工艺单元(无预氯化)对NPEOs(聚合度n=4~15)基本上没有去除作用,后续活性炭单元对NPEOs的去除作用也不是很明显,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氯的强氧化作用的存在,加氯能明显降低水中的NPEOs浓度.  相似文献   

18.
现行的两本<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DL5108-1999)和(SL319-2005)共存的情况以往少见,而且混凝土强度标准分别采用强度等级(C)和强度标号(R).在大坝混凝土设计和施工中究竟采用哪种强度标准?通过对两者的概念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合工程实际认为:同样是采用28 d龄期的水工结构混凝土采用混凝土强度等级(C)是合适的,但龄期为90 d或180 d的大坝混凝土宜采用混凝土强度标号(R).  相似文献   

19.
生物滞留系统性能受植物和介质土的影响显著,且各性能指标具有多样性和不相容性,而传统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易导致评价结果出错。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特征筛选以降低数据维度,构建投影寻踪模型对不同植物和土壤的水力渗透性能和污染物去除性能进行多目标评价,并利用高鲁棒性的遗传算法(GA)和粒子群算法(PSO)进行模型求解。植物评价结果表明,风车草为生物滞留系统的最佳植物,且评价结果与层次分析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方法相似;介质土评价结果表明,RST2(9.8%壤砂土+88.2%细砂+2%蛭石)为生物滞留系统的最佳介质土配置方案,且评价结果与传统投影寻踪法相似。研究结果证实了随机森林-投影寻踪(RF-PP)模型适用于生物滞留系统多目标评价。  相似文献   

20.
李伟学 《水力发电》2021,(3):62-65,101
相对于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且耗时较长的传统测量手段,采用InSAR技术进行大坝变形监测精度和范围都有了很大提升,全天候、全时间段可工作的特性也使观测周期大大缩短。基于PS-InSAR技术,利用2018年1月6日~2020年4月25日期间的66景哨兵1号卫星影像对三峡大坝周边的地表形变进行变形监测,分析并提取三峡大坝及周边地区的形变情况,研究三峡大坝及周边地区近年来形变的时间和空间演变特质,找出重点沉降区域,有助于维护大坝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