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防洪形势的演变与治水方略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下,中国自古就有“五害之属水为大”的认识。中国人民在长期与洪水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近50年来,大规模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使得防洪能力有了显的提高,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受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的防洪形势正在发生显的变化,新世纪中,防洪体系面临新的挑战,治水方略必须作出相应的战略性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近60年中国典型洪水灾害与防洪减灾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介绍我国洪水灾害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近60 a来的典型洪水灾害事件及防洪减灾对策,认为我国洪水灾害的基本特征未发生根本变化,但体现出洪水多样性更突出、人类活动影响增强、高坝溃决风险加大及山洪灾害日益突显等新特点和新变化。提出了防洪减灾对策:①切实更新防洪减灾理念,加快向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防洪工程与抗洪抢险相结合的新型防洪减灾模式转变;②加大科研力度和投入,努力提高气象和水文预报精度;③整合各类防洪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进行科学调度,动态控制水库汛限水位;④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规范流域开发行为,坚决打击侵占河道与蓄滞洪区的非法行为;⑤强化高坝大库溃决的风险意识,合理设计、科学管理和运行,建立风险规避机制;⑥加大山洪及其次生灾害的防治力度,加大投入,科学规划,建立预警机制,完善防洪预案。  相似文献   

3.
中国洪水管理战略框架和行动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洪水管理战略研究”项目,针对中国洪水管理现状,从中国国情出发,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洪水管理的成功经验,对洪水管理战略与对策进行了研究,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洪水管理战略框架和行动计划设想,以满足全社会日益提高的水安全保障需求,推进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战略性转变,逐步实现以科学发展观和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的洪水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4.
论抵御''98洪水与洪水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嫩江和松花江流域也发生了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从抵御’98洪水中得出,必须改变单纯的抵御洪水的观念,要对洪水实行全过程风险管理.进行洪水风险管理,最主要的是制定针对洪水灾害的政策.并进一步分析了蓄滞洪区的管理,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1)控制和减少人口;(2)加强安全设施建设;(3)绘制洪水风险留,建立和完善避难的预报和预警系统;(4)建设分蓄洪控制工程;(5)严格土地利用规划及管理,调整产业结构;(6)实行洪水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境内中小河流众多,洪水灾害是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通过分析水汽来源、天气系统、地形等因素对暴雨形成的影响,以及河北省暴雨洪水特性,对境内中小河流防洪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认为,与自然因素相比,人类活动才是影响河道防洪的主要因素。基于上述认识,针对中小河流防洪减灾对策,提出了应通过制定防洪规划和治导线规划等工作尽快划定河道行洪范围,逐步修建工程措施提高沿河保护区的防洪标准,同时采取多项非工程措施来加强管理、限制人类活动、规范水事秩序等,使各中小河流防洪体系逐步完善,为保护河道沿岸经济发展的成果和人们稳步进入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珠江防洪减灾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珠江洪水的特征:一是峰高,量大,历时长,二是洪水遭遇情况复杂,三是西江,北江,东江洪水特性差异较大。珠江洪患严重,进入90年代以来,流域内频发大洪水,特大洪水,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近20a来,由于堤防洪,修建桥梁,码头,管线,河道淤积,河口无序围垦,以及在河道内过量采砂,使河道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引起水情变化。  相似文献   

7.
防洪减灾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对水文风险、水力风险、经济风险、风险决策和洪水保险五个方面的风险管理方法在防洪减灾中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评述 .其中水文风险的研究重点分为线型选择、参数估计、风险率计算三部分 ;水力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库泄洪风险及河道或洪泛区的洪水演进研究 ;经济风险分析主要集中在防洪费用效益的风险分析 ;风险决策研究通常表现为防洪问题的可靠性规划和多目标风险分析两种形式 ;洪水保险的研究主要是利用模拟模型来推导一个最优洪水保险策略 .文末阐述了防洪减灾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梅锦山 《中国水利》2010,(20):17-19,25
受特有的地理、气候条件影响,水旱灾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强了现代防洪体系建设,经过60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工程体系、管理模式、法律法规以及防洪规划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在总结以往防洪规划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防洪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外防洪减灾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本文根据美、日等国最新文件和资料,结合作者多年的研究,简明地介绍经济发达国家在防洪减灾方面的最新发展趋势.内容涉及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泛滥原管理、防洪标准、城市雨洪调蓄、堤防建设技术、公众参与、洪水保险、蓄滞洪区管理、防洪投入、防洪减灾科学研究、法规建设等诸多内容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的洪水管理实践进行初步概括和总结,描述了洪水管理的内涵,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洪水管理的目标和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经营洪水转变,进而实现资源化洪水的综合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沿海城市防洪减灾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智瑶 《人民珠江》1998,(4):41-44,47
阐述沿海城市防洪减灾的重要性,提出沿海城市防洪减灾的一般措施及沿海城市防洪减灾系统的基本任务;按照沿海城市防洪减灾系统的设计目的和原则,进行沿海城市防洪减灾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认为该防洪减灾系统的主要功能组成部分包括GIS,信息咨询,水文,气象信息自动测报,接收与显示,洪水预报,警报与通讯,水库,排涝泵站和滞洪区调度,立法,执法与规划,应急,水土保持等8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12.
谢淑琴 《人民珠江》2006,(2):4-5,12
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与其他流域相比,珠江流域有如下特点:一是洪水峰高量大,流域最大24小时降雨量超过800 mm,最大3天暴雨量超过1 300 mm;二是山区多、平原少,流域内缺乏调蓄洪水的湖泊与洼地,洪水汇流快,具有突发性强、来势凶猛的特点;三是水网密布、水系复杂。珠江流域的  相似文献   

13.
以富阳市江北区的治涝规划为例,从具体分析受涝成因入手,提出兼顾各方面要求的治涝规划方案,并通过水文分析及水利计算,为规划方案提供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4.
德国、法国、荷兰三国经济发达,其防洪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在防洪策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等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结合我国防洪工作的实际,有必要从认识、投入、高新技术的应用、洪水风险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洪水灾害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防洪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洪水灾害风险的形成机制,提出并系统地阐述了由洪水灾害危险性,洪水灾害易损性和洪水灾害灾情组成的洪水灾害风险结构,在该风险结构基础上把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展开为洪水灾害危险性分析,洪水灾害易损性分析,洪水灾害灾情分析和洪水灾害风险决策分析4个具有相互联系的部分。  相似文献   

16.
防洪非工程措施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人们过分依赖防洪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涝灾害,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洪灾损失有增无减,防洪工程措施已不足以解决洪水灾害。基于此,探讨防洪非工程措施,以期通过约束人类自身行为,改善人与洪水的关系,从而达到防洪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非工程措施近年来在湖南省防洪减灾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该省在普及防洪知识、建立先进的指挥系统、优化调度系统、采用现代化的防灾技术、完善群防体系、健全政策法规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岚  刘晶 《中国水利》2002,(7):76-77
近年来的异常气候,导致我国洪涝早灾等自然灾害频繁交替发生,防灾减灾的任务愈发艰巨。水利部“948”项目办公室结合水利部有关防洪减灾的科技计划,在防洪预警,旱情监测,堤坝隐患探测,除险加固及河湖疏浚等方面,先后引进了一批技术和设备,现已在实施中产生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河北省防洪减灾工作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树立新的防洪理念。包括:辩证地看待洪水,治水策略;从“根治”转入“风险管理”;单纯防洪工程建设向全社会防洪安全保障体系转移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近期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长江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情况复杂、洪患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防洪减灾取得巨大成就,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对长江防洪减灾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初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