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原冲积河流及潮汐河口的河床形态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本文试图从流域、河流及河口的整体观点出发,应用河流动力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从理论上探讨冲积河流及其感潮河口段的河床形态.考虑到平衡河床或接近平衡的河床应当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排泄全部来水量和来沙量(包括涨潮期间由海口进入的潮水量和沙量),利用连续方程式、输沙平衡方程式、动力方程式及河床最小活动性方程式,导得河床水力几何形态关系式.文中引用了许多河流和潮汐河口资料以及部分渠道资料对公式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对断面形态、放宽率和纵剖面形状进行了讨论,明确了它们与来水、来沙及河床边界因素的定性和定量关系.文中提出了描述河床活动性的综合指标,并给出了指标的大致数值.  相似文献   

2.
河床演变的均衡稳定理论及其在黄河下游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系统分析有关河床演变均衡稳定理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指出河流熵理论的最小可用能耗率原理及其表达式完整地表达了冲积河流河床演变的自动调整作用基本原理,应用河流最小可用能耗率原理的表达式封闭河床演变方程组,建立河床演变均衡稳定数学模型,应用该模型计算了黄河下游各河段在不同水沙条件下的河槽均衡稳定断面,并计算分析了小浪底水库下游的清水冲刷、拦粗排细和水温变化及涨冲落淤等因素对河槽均衡稳定的影响,分析了河道输水输沙优化的临界指标,提出了强化非恒定流调水调沙、调控60-100 kg/m3的不利来水含沙量和以滞洪拦粗排细运用为主等改善小浪底水库运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三峡蓄水后清水下泄对长江口河床演变产生何种效应是泥沙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在阐述长江口近期来水来沙和边界条件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江口基本河槽河床冲淤特点、形态演变及其趋势。分析表明,长江口基本河槽发生了全面的强冲刷,河床形态朝宽深比减小的方向发展。各分段基本河槽上、中、下3层河床的冲刷分布,体现了长江口愈向上游段受径流作用相对较大,而愈向下游口门受潮汐动力作用相对较大对河床冲刷影响的特性。在保滩护岸和近期圈围工程与岸线整治工程作用下长江口总体河势仍将继续保持相对稳定;在三峡蓄水后来沙大幅减小的大环境下,基本河槽将连续受到冲刷,河床形态仍将朝窄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申冠卿  王平  张武欣 《泥沙研究》2024,(2):48-55+47
黄河下游河床调整主要取决于来水来沙和河床边界条件,河床调整沿程不均衡特征明显,花园口以上河段床演变对水沙条件的变化响应尤为突出,泥沙冲淤调整幅度最大。基于河道冲淤及水沙演进特性、滞沙可行性、河槽几何特性等分析,提出了花园口以上河段可作为泥沙天然反调节“库”概念,结合黄河下游实测洪水资料,采用水力计算方法,计算了花园口以上河段的河槽排洪能力及不同河槽规模条件下河槽允许滞沙量,提出了反调“库”滞沙能力,可为小浪底水库排沙指标的确定提供依据,对维持小浪底水库有效库容、弥补后续清水河床沙源不足、改善黄河下游河槽冲淤不均衡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天然河道水面线推算是河道整治工作的基础,通过天然水面线可分析河道存在问题,提高河道整治针对性。1.糙率的选取河道糙率的影响因素既有河槽方面的,也有水流方面的。河槽边壁及河床粗糙程度、  相似文献   

6.
在三角洲建造过程中河口不断延伸,黄河口河道相应发生调整。分析观测资料发现,河床可调整要素宽深比、比降、河床质组成的调整都存在一个极限值,并在河口河道行水晚期的淤积中保持基本不变。研究认为河床质调整极限是由来沙组成及河床质细化机制决定的。但是,河槽的宽深比不能进一步减小,以保持在更小比降下的输沙平衡,并非宽深比所对应的河槽形态已是所谓最大输沙形态,而是由于大流量过程和小流量过程不能适应对方所塑造的河槽形态,相互破坏对方塑造的窄深河槽。所以出现了虽然断面缩窄可加大输沙力,而河槽却不向这个方向调整,这样一个表面上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解决这对矛盾对河口河道治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河道萎缩过程中输沙能力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河床演变学原理,根据定位观测资料分析,结合河工动床模型试验,探讨了黄河下游河道萎缩过程中的输沙能力调整关系。研究表明: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的输沙能力调整趋势取决于河道的萎缩模式;主河槽水流挟沙力与河槽形态的关系仍然符合一般意义下的河床过程规律;河道萎缩后,河道的排沙比减小,但排沙比与河道萎缩模式无关;河道萎缩是可以逆转的。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河床的粗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在河流上兴建了水利枢纽以后,下泄的清水将引起下游河床的冲刷。在冲刷的过程中,河床会发生粗化,从而使河槽的糙率增加,挟沙能力减少,河槽因此也更趋于稳定。例如柯罗拉多河在胡佛坝下游的20公里河段内,在米德湖落成的初期,河槽的侵蚀过程发展得很快,在六个月内,河段平均刷深0.6至1.8公尺。但是随着大量细粒泥沙的外移,河床质的粗化现象也进展得极其迅速,自1935年到1941年的六年中,河床  相似文献   

9.
冲积性河流的河床在输水输沙过程中,调节流量及含沙量和泥沙组成(调水调沙)可以调节河床水力几何形态和水流挟沙力,追求水沙输运和河床演变的相对平衡。在分析水流挟沙力和河槽水力形态规律的基础上,研究调水调沙的流量、含沙量等主要水沙指标,可以解决河道输沙减淤和河槽相对稳定问题。  相似文献   

10.
肖婧 《中华建设》2012,(5):240-241
桥下河床的冲刷计算,是确定桥梁孔径及墩台基础埋深的重要因素。桥下河槽冲刷包括:河槽的天然演变冲刷,桥梁压缩河槽所引起的一般冲刷和桥墩周围的局部冲刷。本文以石峡沟特大桥为例,计算非粘性土覆盖的岩石河床桥墩的一般冲刷与局部冲刷。1.工程水文背景石峡沟发源于石峡梁,主沟全长18km,汇水面积为81.2km,最终流入清水川。桥址处河道蜿蜒曲折,流速较快,河岸冲刷严重,河流所到之处均裸露岩石,并伴有石块沉落在沟内。在DK25+620处全部流量从河槽通过,斜交角度为54°,流量大小为657.5m/s。百年一遇水位23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下游河床调整主要取决于来水来沙条件和河床边界条件,水沙和边界条件又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下游河床演变极其复杂,河床纵横向冲淤调整不均衡特征明显,不均衡冲淤可能形成排洪“瓶颈”河段,危害河道防洪安全。针对河道不均衡调整现象,从不同河段河槽冲淤量、河槽横断面变化、水文站3 000 m^(3)/s同流量水位变化等方面,分析了各河段不同时期河道不均衡调整特征及河槽恢复水平,揭示了排洪“瓶颈”河段形成、发展及消失与水沙条件的关系。目前夹河滩以上河段的河槽基本恢复到1969年或1960年以来最好水平,夹河滩至高村河段恢复到1989年水平,高村至利津河段恢复到1985年水平。研究成果可为黄河下游水沙调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河流再造床过程中河型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立  张俊勇  谢葆玲 《水利学报》2003,34(7):42-45,51
河流上修建枢纽工程将改变下游河道来水来沙条件,并导致河流再造床过程。本文通过室内概化水槽实验研究了清水下泄时河道比降、入流角、流量及河床组成等因素影响河流再造床过程中河型变化的规律。研究发现,对于一定的河床组成,如果控制河槽的冲刷下切,当入流角为0时,随着比降、流量的增加,初始顺直的河槽将会展宽增大湿周从而降低消耗,河槽宽深比随比降、流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组成河床颗粒粒径的减小而增加;当入流角大于0时,随着比降的增加,初始顺直的河槽一方面增大宽深比,同时呈现弯曲特征,在一定的比降、流量及河床组成条件下,将形成具有明显弯曲特征的主槽。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红水河中游大化水电站工程的施工采取分期导流。第一期建右岸滩地混凝土围堰,汛期和枯水期河水分别由缩窄后的河床和中部深河槽下泄,进行右岸厂房和左岸岸坡坝体的施工.第二期在深河槽建上游过水土石围堰和下  相似文献   

14.
主槽河槽议     
以河道演变最为剧烈的黄河下游为例,分析了河槽、主槽、滩地的涵义及相互联系。平原河道横断面为复式断面,一般可分为枯水槽、一级滩地、二级滩地、三级滩地几部分;主槽是一次大洪水主流所通过的河床部分,包括枯水槽和嫩滩,是水沙的主要通道;河槽是指洪水期流速较大和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主槽变化所涵盖的部分,包括主槽、二滩或部分二滩,是较大洪水所通过的河床部分;嫩滩是主槽的组成部分;河槽和滩地可互相转换。  相似文献   

15.
基于3S技术的黄河内蒙古段河道演变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黄河内蒙古段河道形态大尺度、长序列的演变规律,选取典型河段蒲圪卜—岔河口为研究对象,以1995—2013年4期(1995年、1999年、2006年和2013年)多光谱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3S技术,结合RTK实测数据,对不同年份129个测量断面的河道平面摆动及河槽宽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于3S技术解译的河道形态与实测河道形态吻合较好,1995—2013年研究区河槽宽度在波动中呈萎缩趋势,2013年与1995年相比主河槽宽度平均萎缩了32.24 m,变化率为-9%;弯道处多次出现裁弯取直,河床地质条件、河道来水来沙条件及河道形态是影响河道演变的重要因素;相比于基岩河床,砂质河床的河槽宽度变化率较大,变化幅度为-12%~-33%;昭君坟断面较明显的河槽萎缩是受南岸库布其沙漠及上游"十大孔兑"入黄沙量增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治理方向探讨—兼论河槽形态与河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指出:黄河下游生产堤的存在不是产生二级悬河的主要原因,治理宽浅游荡河段的方向是塑造窄深河槽.不同河段的对比分析表明,宽浅河流总是顺直的,而只有窄深河槽的河段才能形成弯曲性河流.本文对不同的来水来沙条件下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的河槽形态变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发现高含沙洪水能塑造窄深河槽,游荡性河段较陡的比降是造成河槽不稳定的因素,在天然来水来沙条件下,河床调整呈恶性循环,只有特殊的水沙组合才能对其进行改造.因此,主要由高含沙洪水输送泥沙,塌滩的低含沙洪水很少发生的北洛河模式可称最优.  相似文献   

17.
一、基本情况新沂河沙湾段系老沭河旧槽扩建而成,座湾迎溜,南高北低,水流紊乱。该段河床表面有一层厚约3~4米粉质壤土覆盖层,▽10.0~▽11.0米以下为古河床冲积相砂层,被老沭河槽切割,砂层在河槽中裸露,抗冲能力极  相似文献   

18.
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之间,根据对宜城至武汉河段的典型断面的3次测量,测量成果分析表明,河段典型断面变化受上游来水来沙的影响,年内变化以河槽冲淤变化为主,两岸以及滩地变化相对较小。年季河床变化主要发生在河槽部位,两侧滩岸变化相对较小,河床形态总体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9.
本文发展了一个模拟冲积河道河床变形的一维数学模型.此模型引入了混合层和淤积层概念模式用于模拟河床组成,并考虑了非均匀颗粒的不平衡输移,用隐式有限差分法同步求解水流泥沙连续方程式、水流运动方程和河床组成方程式.这些特点使得该模型能同步反映水流与河床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并能用于计算和模拟(1)河床长期变形;(2)非均匀质不平衡输沙;(3)冲淤过程河床组成变化;(4)冲刷极限状态床面覆盖作用.此外,模型还具有稳定性能好,计算步长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白玉川  李岩  张金良  白洋  冀自清 《水利学报》2020,51(9):1165-1174
从河床边界阻力能耗角度研究河床形态调整规律,引入河床稳定性指标,探讨与边界阻力能耗率的相关性。以黄河下游高村至陶城铺河段为研究区域,采用实测资料、理论解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方法,基于不同年份河道地形,计算出不同流量条件下的水力要素与边界阻力能耗率,分析河床形态调整过程及边界阻力能耗率响应,讨论了边界阻力能耗率与河床稳定性关系。结果表明:边界阻力能耗率沿程均值和波动强度随着流量增大而增大;阻力能耗率随着过水面积或宽深比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且与河床稳定指标呈正相关关系,但能耗率趋近最小值时,河床也可能发生下限失稳。通过优化河床断面形态,维持河床稳定情况下寻求边界阻力能耗率最小,能够提高河槽的输水输沙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