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基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地下水可开采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改变将会导致地下水补排关系发生变化。通过系统分析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和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的数据交互关系,将二者进行耦合迭代,计算规划年地下水可开采量,并将其应用于新疆鄯善县。计算结果显示,随着规划年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开发利用格局改变,当地地下水可开采量和超采量分别由现状年的23469万m3和18592万m3衰减到2030年的13730万m3和0万m3,较好地解决了规划年地下水可开采量的准确量化难题,可作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摘要: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改变将会导致地下水补排关系发生变化,针对此问题,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和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的数据交互关系,将二者进行耦合迭代计算规划年地下水可开采量,并将其应用于新疆鄯善县。计算结果显示,随着规划年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开发利用格局改变,当地地下水可开采量和超采量分别由现状年的23469万m³和18592万m³衰减到2030年的13730万m³和0万m³,较好地解决了规划年地下水可开采量的准确量化难题,可作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依据。此方法可供其他类似地区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灌区水资源实时优化调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柴福鑫  邱林  谢新民 《水利学报》2007,38(6):710-716
根据实时调度原理及农业水资源配置特点,建立了分层耦合的水资源实时优化调度模型,该模型包括供需水中长期预测、中长期优化配置、供需水实时预报、短期渠系配水和基于模糊识别的实时修正5个模块,应用该模型可实现对预报、决策、实施、修正的滚动向前调度。在中长期优化调度模块中提出了利用模糊聚类和马尔科夫时间序列的预测方法对有效降水量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的年型计算作物需水量和地下水可开采量。实例计算表明,应用该模型实行的实时优化调度与各种供水已知情况下的理想最优调度方案偏差较小。  相似文献   

4.
郝林 《水利天地》2015,(4):30-33
通过分析石家庄市2000-2013年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三条红线"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措施,是控制用水总量、鼓励节约用水、减缓地下水位下降的重要手段。同时提出结合水资源监控与管理平台建设,实现石家庄市地下水开采量及水位动态双控,达到地下水压采目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建平县地下水动态进行分析,得出该县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17亿m3,此结论可作为编制建平县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取用水总量控制规划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前提下,通过现状年和规划年的水平衡分析,计算策勒县平原区地下水现状可开采量为1.477×108m3,规划年策勒县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290 7×108m3,并对策勒县现状和设计水平年的地下水可开采量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本次(2002~2004年)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黄河流域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采用可开采系数法或实际开采量调查法评价黄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并将本次评价结果与上次(1982~1985年)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黄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矿化度肼≤2g/L的计算面积为152485km^2,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61.94亿m^3,可开采量为119.39亿m^3;其中矿化度肼≤1g/L的可开采量为90.75亿m^3,占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的76%。本次评价与上次评价成果相比,全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矿化度肼≤2g/L的计算面积减少了14522km^2,总补给量和可开采量成果基本接近。  相似文献   

8.
党河灌区地下水资源初始配置既要保障经济社会用水,又要考虑生态的可承受地下水位。在地下水资源初始配置过程中,应根据水资源可配置量以及灌区特点,建立不同行业水资源的配置方案,并采取先进行地表水的水权分配,不足部分将地下水作为补充的原则进行地下水水权分配。根据该方法提出了党河灌区允许开采量、最优开采量条件下地下水水权初始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振民  武强  付守会 《水利学报》2004,35(9):0063-0067
本文采用响应矩阵法,以地下水水位为约束条件,以水资源最优开采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模型,模拟计算出位于山东省泰山南侧的被研究区地下水优化开采量以及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实现被研究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对地下水的开采量及开采布局进行调整和控制,进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合理配置,优化供水结构和工业结构,调节各行业的用水类型和用水量。  相似文献   

10.
吉林市城区水资源联合调度通过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完成。利用水资源配置模型进行水量调度,模型根据第二松花江城区段当前水量、地下水可开采量与未来时段用水要求,在预测来水基础上,通过水量平衡计算,给出吉林市各水厂供水量、地下水抽水量、市界断面过水流量、供水区可供水量与亏水量等相关调度建议,利用模型模拟,完成吉林市城区水资源联合调度。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新疆阳霞河流域水资源概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通过对流域平原区现状水循环、地表水可利用量、现状年地下水可开采量和规划年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分析,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地表水及地下水补给量基本达到平衡状态,现状年地表水尚有1400万m~3的利用潜力、地下水开采潜力为167万m~3,规划年地表水尚有1346万m~3的利用潜力、地下水开采潜力为1 784.62万m~3。  相似文献   

12.
文中通过长系列地下水多年平均可开采量,短系列地下水可开采量与近年实际开采量的比较,得出结论:由于受气候和补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长系列资料推算出的地下水资源量一般偏大,在实际工作中只能用于宏观调控,在微观管理中,并不适用。由短系列资料计算的成果,既可反映近期气候影响,又可体现现状补给条件的变化,能充分反映出计算区域所面临的水资源状况,较准确地指导水资源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为满足新疆吉木萨尔县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要求,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制定合理的地下水资源利用策略,对研究区地下水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下水补径排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5年吉木萨尔县地下水监测井水位整体呈下降趋势;吉木萨尔县平原区地下水呈负均衡状态,山区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7 415万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0 063万m3。研究结果可作为完善研究区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利用近期(1980~2000年)地下水资料,采用可开采系数法,分别计算了西北诸河区各水资源二级区和各省(区)平原区M≤2 g/L矿化度分区的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可开采量。并分析了各水资源二级区和各省(区)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成果,阐述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的短缺,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依据明水县实测地下水资料。细致地分析了补给量,用3种不同的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方法,对明水县地下水资源量进行了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6.
《人民黄河》2014,(5):48-51
针对榆林市水资源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运用WebGIS、ArcGIS Server和ArcGIS Engine等工具,采用混合编程和智能计算方法,利用Visual Modflow,建立了B/S和C/S混合结构的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平台,涵盖水资源监测、地下水资源动态评价、地表水动态监测与水文预报、地下水资源优化开采以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等业务子系统,以期为榆林水资源管理提供共享平台。  相似文献   

17.
何杉  张光锦 《中国水利》2005,(19):13-16
流域水资源配置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确定不同天然来水情况下的省际规划出境水量,以及平原地下水规划开采量和入海水量.省际规划出境水量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指标,平原地下水规划开采量和入海水量是反映生态状况的指标.结合严重缺水的海河流域,研究并提出采用典型年法进行水资源配置的技术路线,提出2010规划水平年满足各项控制指标条件下省际配置分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利用水量.  相似文献   

18.
阐明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概念提出的必要性,并分析传统可开采量概念在解决现有问题时的局限性。从提高流域内整体水资源的利用率出发,以实现综合效益最佳,环境负效应最小为原则,以流域内整体水资源的人工调控技术为手段,提出了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概念并论述其概念的内涵与组成。通过与传统可开采量概念的比较和分析进一步阐述新概念所具有的进步性,最后建立了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大凌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进行分析与评价,详细计算出本流域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可开采量,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20.
沈阳市地下水的动态规律和地下水资源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气象、水文和地下水资料整理分析,概括出沈阳市的气象特征、水文特征、地质特征,分析出沈阳市地下水资源的动态规律,并进一步计算出沈阳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今后更加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