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盾构技术与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1月下旬,水利部审查通过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穿黄工程建议以孤柏咀双线输水隧道方案作为基本方案。由于穿黄工程需在软土地层中通过,报告中提出采用盾构法进行施工,以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关够工程——穿黄工程安全顺利地完成。 盾构法施工起源于欧洲,后来在日本有较大发展。盾构法施工的含义是指在“盾牌”的保护下挖掘隧洞。盾构技术即采用盾构机在地下土层中切削推进。施工时,在前部开挖地层,尾部拼装衬砌,然后用千斤顶顶住已拼装好的衬砌将盾构推进,如此循环交替逐步前进。这样, 相似文献
3.
4.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布置方案比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引汉总干渠与黄河的交叉建筑物。是总干渠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建筑物、总干渠过黄河设计流理440m^3/s,加大流量为500m^3/s,针对过河建筑物型式--渡槽方案和隧道方案进行了不同过河线路的比较,并分别选择一条代表线路作过河建筑物型式的进一步比较,经分析比较认为,选择孤柏嘴双线盾构隧道方案是经济合理、技术可靠的最佳方案。最后对选定的中线隧道方案的布置研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一、穿越黄河工程方案的选定北京、天津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已超出当地水资源的负担能力,多次发生用水危机;而且近年来地表水已很少入海,难以维持生态平衡,环境日趋恶化。大量超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形成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区及地 相似文献
6.
7.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隧洞方案设计,根据穿黄河段特殊的地形地质、洪水泥沙条件和目前国内外隧洞设计施工的先进技术,设计采用预制和现浇双层结构和泥水平衡式盾构施工的先进技术。由于穿黄隧洞的规模和设计运用条件的特殊性,该工程的设计目前在国内外工程实例很少,因此方案布置、结构计算及施工等诸多课题都需要研究。 相似文献
8.
9.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关键工程,穿黄隧洞为大型水工隧洞,采用盾构法在河底软土地层中穿越,所采用的复合衬砌结构型式为首次应用,无论在施工期、隧洞充水检查期,还是在正常运行期,都必须确保工程安全。针对穿黄隧洞的复杂地质条件,根据隧洞输送流量大、断面尺寸大、内水压大的结构特点,工程安全监测设计在隧洞中按多断面、多种监测仪器进行布置,并且实现了自动化监测,以确保工程从建设到运行的各个时期,均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工程安全性状的演变过程,为分析、评价工程安全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穿黄河段地处黄河游荡性河段,河势演变复杂,为使穿黄工程技术上安全可靠,对穿黄河段河床演变进行了研究.通过实测资料对比分析,认为穿黄工程所在河段的河床演变,主要受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及本河段河床边界条件的影响.在上游水库及河势控导工程修建后,该段河床演变特点主要表现为主流摆幅减小,流路逐渐规顺,在孤柏嘴一带,河势较稳定,主流变幅已减至600 m左右,是穿黄工程良好的比选河段.同时还研究了大洪水时主槽宽度和过流情况,在此基础上,认为穿黄河段河宽缩窄到2.8~3.2 km范围内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工程地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地质工作始于50年代初,特别是近十余年来收集了大量资料,成果可靠。选定的总干渠和天津干渠具有优越的自流输水与供水的地形条件,且渠线位于主要城市上首。避免了城市排水的污染,沿线区域构造稳定性,土(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基本明确。通过地震裂度Ⅷ度区仅占8%;压煤区实际压煤量50000吨左右,采空区地表移动盆地稳定;强膨胀土渠段仅占渠线长1%,采取工程措施,可以保证渠坡稳 相似文献
12.
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会言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2,13(3):46-49
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90年代以来 ,黄河下游断流现象日趋严重 ,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展望 2 1世纪 ,黄河水资源将成为流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制约因素。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黄河流域乃至西北及华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施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是引汉总干渠中最在的跨河建筑物,该工程越黄河干流,工程规律大,施工难度高,工期长,是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关键工程,穿黄工程所处河段黄河宽度约7-9.5km,为游荡性河道,河床覆盖层为粉细砂、细砂、中砂及粘土,厚度达41-94m。工程设计输水流量500m^3/s,以输水渡槽及输水隧道两种主要型式及牛口峪,孤柏咀两条线路进行过多种方案的工程布置研究。本文重点介绍经比较推荐的孤柏咀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下游河段频繁断流是黄河水资源供需失衡的集中体现,缺水已成为沿黄地区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从水资源量、河流水质、泥沙等方面阐述了2000年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状况,并按照干流河段分析了当年全河地表、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由于水利水保工程和气候因素的双重作用 ,使得近年来黄河中游地区入黄水沙锐减 ,虽然减沙有利于黄河下游河道减淤 ,但减水特别是含沙量较小区的减水使黄河下游河道淤积量增加并逐步细化 ,且使下游断流现象加剧。本文经分析指出 ,多沙粗沙区必须加速治理 ,少沙清水区和黄河下游要节约用水 ,才有可能缓解黄河下游的断流和中常洪水高水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黄河干流水体污染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河水体污染加剧黄河水资源的短缺情势。本文根据1992年~1999年监测资料对黄河干流水质级别以及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BOD。等4种典型污染物的时空变化进行评价,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揭示了黄河干流多年来水体污染的时空变化规律。最后以1998年2月和8月为例,对干流各站点的水质水量进行联合评价。 相似文献
17.
山东黄河水资源及水环境与沿黄经济发展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是山东省最大的客水资源。本文阐述了黄河下游洪水给沿黄带来的危害、综合利用黄河水资源给山东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以及黄河水资源及水环境对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对引黄水、地下水优化调控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重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4,15(2):44-48
商丘试验区基本无地面水可用,工农业用水主要依赖降水和浅层地下水,需水量与供水量之间存在着矛盾,为此提出了引黄水、地下水联合调控问题。本文运用非线性规划法,结合当地实际,对模型进行求解,以实现各种水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9.
赵丽晓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5,(3):72-74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的建成通水,越来越多的总干渠交叉管道的铺设需要应用到非开挖技术。对污水管道进行了定向钻穿越总干渠的设计,实现了管道的顺利连通,同时能够保证总干渠运行和水质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引黄灌区用水水平评价的属性识别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鸽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5,16(1):15-18
引黄灌区用水水平评价是一个多层次多指标的系统整体分析评价问题,在分析已有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属性识别理论的灌区用水水平评价方法,并以黄河下游引黄灌区为例,将属性识别理论应用于黄河下游典型灌区用水水平评价,建立了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用水水平评价的属性识别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灌区用水水平综合评价是合理、可行的,同时该方法简单、易懂。 相似文献